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放射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冯敢生

月刊

1001-9324

lcfs@chinajournal.net.cn

0714-6222015

435000

湖北省黄石杭州路23-22号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学术性刊物。以“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普及提高”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肌梗死患者合并不同分级二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

    张晚秋张耘博赵新湘
    924-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心肌梗死(MI)后二尖瓣反流可导致患者不可逆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死亡风险的显著增加,特别是二尖瓣中重度反流的患者,因此确定MI患者二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基于心脏磁共振(CMR)探讨包括左心室应变在内的左室结构功能参数及梗死容积对MI患者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搜集2015年7月至2023年3月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临床及CMR确诊的陈旧性MI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无反流组、轻度反流组及中重度反流组.通过CMR后处理软件CVI42获得左室功能容积指标和心肌梗死特征参数,包括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周向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梗死容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三组间临床基线资料及CMR参数差异性分析,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MI患者二尖瓣反流不同分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MI患者126例,无反流组36例,轻度反流组59例,中重度反流组31例.三组患者GLS、GCS、GRS、LVEF、LVEDVI、LVESVI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梗死容积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及LVESVI为MI后二尖瓣反流不同分级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基于CMR-FT量化评估的左心室应变结合容积参数LVESVI可有效反映MI后左室重构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GCS与二尖瓣反流程度呈负相关,LVESVI与二尖瓣反流程度呈正相关.

    心肌梗死左心室应变二尖瓣反流心脏磁共振特征跟踪技术

    18F-FDG PET/CT对肺腺癌实体/微乳头成分的预测价值

    郝罗罗张梦瑶闫家明张飞飞...
    929-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对肺腺癌实体/微乳头成分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73例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且病灶直径≤3 c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前18F-FDG PET/CT代谢参数,根据病理组织学亚型分为含实体/微乳头成分M/P+组与不含实体/微乳头成分M/P-组,单因素分析中各参数在M/P+组与M/P-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x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腺癌实体/微乳头成分存在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SUVmax(P=0.002)、淋巴结转移(P=0.029)、肿瘤分期(P=0.011)与 M/P+组相关,MTV(P=0.462)、TLG(P=0.188)、性别(P=0.239)、吸烟史(P=0.158)、年龄(P=0.193)、CEA水平(P=0.205)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UVmax是肺腺癌实体/微乳头成分存在的独立影响因素(OR:1.209,95%CI:1.035~1.411;P=0.016).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预测肺腺癌病灶存在实体/微乳头成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710(95%CI:0.589~0.830;P=0.002),SUVmax预测的最佳截断值为8.10.结论 SUVmax对肺腺癌原发灶含有实体/微乳头成分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并且SUVmax是预测肺腺癌实体/微乳头成分存在的独立影响因素.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代谢参数肺腺癌实体/微乳头成分

    DKI直方图参数与肺癌Ki-67、TTF-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杨红秦宇向露陈垚...
    935-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直方图参数与肺癌Ki-67、TTF-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搜集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周内行MRI检查,分析DWI和DKI图像,通过后处理分别得到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扩散峰度(MK)、平均扩散系数(MD)值的直方图参数,同时记录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Ki-67、TTF-1 表达情况.评估各直方图参数与Ki-67、TTF-1表达相关性,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各参数预测 Ki-67 和 TTF-1 表达的诊断效能.结果 MD 值 10th percentile、ADC 值 10th percentile、kurtosis与TTF-1表达水平呈低度负相关(r=-0.334~-0.372,均 P<0.05);MD 值 IQR、ADC 值 90th percentile、IQR与TTF-1表达水平呈低-中度正相关(r=0.250~0.430,均P<0.05),其中诊断效能最高的是MD值IQR,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敏感度为 45.45%,特异度为100%.MD值90th percentile、max、IQR、skewness 与 Ki-67 表达呈低度负相关(r=-0.260~-0.325,均P<0.05),诊断效能最高的是max,ROC曲线下面积为0.700,敏感度为51.22%,特异度为95%.结论 DKI直方图部分参数与肺癌Ki-67、TTF-1表达具有不同程度相关性,可用于预测其表达.

    肺癌扩散峰度成像Ki-67TTF-1

    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影像组学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吴月胡亚辉张新伟栗岩...
    941-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影像组学特征识别疑似冠心病患者未来5年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似冠心病且行CCTA检查的患者,将5年内发生MACE事件的患者作为病例组(205例),对同期数据库内未发生MACE事件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5例),通过使用LASSO选择的PCAT影像组学特征和脂肪衰减指数(FAI)分别建立模型,并构建两者的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决策曲线及校准曲线比较3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在评估未来5年内发生MACE事件的预测价值中,PCAT影像组学模型(AUC=0.94,0.89)优于FAI模型(AUC=0.59,0.53),二者的AUC值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联合模型(AUC=0.96,0.94)在评估该事件的预测能力有所提高,以上3种预测模型的校正曲线均具有较好的拟合性(P>0.05).结论 基于CCTA的PCAT影像组学模型在识别未来可能发生MACE事件的疑似冠心病患者中能够比FAI模型提供更多的预测信息,并且两者的联合模型可以进一步提高识别可能发生MACE事件的预测能力.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影像组学脂肪衰减指数

    CMR组织追踪技术在心肌淀粉样变性与其他左心室心肌肥厚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冯兆丰龚良庚任海波李淑豪...
    947-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CMR-TT)技术在心肌淀粉样变性(CA)与其他左心室心肌肥厚(LVH)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性搜集接受CMR检查的LVH患者125例,其中CA 34例、肥厚型心肌病(HCM)4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HD)44例.所有患者采用3.0 TMR采集心脏电影图像.使用CMR-TT技术测量双侧心室的整体应变.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应变参数单独及联合后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CA组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GLS)、右心室整体径向应变(RGRS)、右心室整体环向应变(RGCS)均小于HCM组(P<0.05),CA组双侧心室应变参数均小于HHD组(P<0.05).ROC曲线分析中,RGRS在CA和HCM组中诊断效能最好,AUC为0.753;LGLS在CA和HHD组中诊断效能最好,AUC为0.809.应变参数联合后诊断效能均有提升,双侧心室应变全部联合后在CA-HCM和CA-HHD中诊断效能均最好,AUC值分别为0.935和0.847.结论 通过CMR-TT技术测量的双心室应变参数在鉴别CA与HCM和HHD中存在一定价值.

    淀粉样变性心肌病肥厚性高血压磁共振成像电影

    基于Gd-EOB-DTPA增强MR图像的信号强度参数及影像组学在评估肝功能中的应用

    朱心雨郭立张雨柔黄鹏...
    95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图像信号强度及影像组学评估肝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105例肝硬化患者的资料,按Child-Pugh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62例)、Child-Pugh B级(38例)、Child-Pugh C级(5例).测量患者的肝脏相对强化程度(RE)、肝胆期肝脏-脾信号比(SI肝/脾)、肝胆期肝脏-竖脊肌信号比(SI肌/肌)以及胆管信号强度对比率(SIR),并利用MaZda软件提取肝胆期图像影像组学特征,用Fisher、POE+ACC、MI 3种方法对提取的特征参数进行降维筛选,再行Spearman相关分析排除冗余参数.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定量评估各信号强度及影像组学特征的诊断效能,并基于这些参数构建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RE、SI肝/脾、SI肝/肌、SIR鉴别Child-Pugh A组与Child-Pugh B+C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5、0.740、0.630、0.703.筛选出的影像组学特征参数 Perc.10%、S(0,5)Correlat、Teta4 在鉴别 Child-Pugh A 组与 Child-Pugh B+C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2、0.807、0.754.构建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61,95%CI为0.929~0.993.结论 基于Gd-EOB-DTPA增强MR图像的各信号强度参数及影像组学特征可反映肝功能情况,且两者联合构建的模型能较好评估肝功能.

    钆塞酸二钠信号强度参数影像组学肝功能

    内脏脂肪组织对胃癌术前T分期准确性的影响

    肖晓燕王睿李莉明袁梦晨...
    959-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脏脂肪组织对胃癌术前T分期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搜集366例胃癌患者.根据胃癌术前CT图像T分期(cT)和术后病理T分期(pT)比较有无差异,将患者分为准确分期组和错误分期组.比较患者个体特征及在L2/L3层面、肿瘤最大层面下脂肪组织参数,包括性别、年龄、BMI、肿瘤最厚径、内脏脂肪组织(VAT)面积及平均CT值、皮下脂肪组织(SAT)面积及平均CT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筛选出影响胃癌术前T分期准确评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66例患者中,164例(45%)为cT分期错误.准确分期组与错误分期组中,L2/L3层面下的VAT面积(SVAT1)、VAT平均CT值(DVAT1)、SAT面积(SSAT1)、SAT平均CT值(DSAT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最大层面下的VAT面积(SVAT2)、VAT平均CT值(DVAT2)、SAT面积(SSAT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2/L3层面SVAT1(≥35.80 cm2)、肿瘤最大层面SVAT2(≥13.82 cm2)均为胃癌术前T分期准确评估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 R(95%CI)分别为2.771(1.243~6.181)、2.938(1.635~5.277).结论 L2/L3层面及肿瘤最大层面VAT面积均是胃癌术前精准评估T分期的重要因素.

    胃癌计算机断层扫描T分期内脏脂肪组织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多参数成像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王燕王楠俞贤博李扬...
    966-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临床、传统影像及双能量特征构建模型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探讨双能量成像对胃癌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胃癌根治手术的172例进展期胃腺癌患者资料.为最大程度保证影像与病理淋巴结的对应性,仅从36例pN3患者中选取转移组淋巴结(n=114),从26例pN0患者中选取非转移组淋巴结(n=65),入组淋巴结短径均≥0.6 cm.将两组淋巴结以7∶3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集(n=125)和验证集(n=54).评估术前双能量CT图像,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影像特征(部位、生长方式、大小、临床T分期)、淋巴结影像特征(大小、位置、形态、密度、边缘、强化程度)及淋巴结双能量特征(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Overlay值、双能指数、双能比、电子云密度、有效原子序数、脂肪分数).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临床、传统影像特征构建传统模型,基于临床、传统影像及双能量特征构建组合模型.采用ROC曲线和DCA曲线评价两种模型诊断效能.结果 原发肿瘤部位、原发肿瘤最大径≥7.50 cm、淋巴结边缘是传统模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54和0.793.原发肿瘤部位、原发肿瘤最大径≥7.50 cm、淋巴结边缘、淋巴结脂肪分数是组合模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02和0.865,诊断效能优于传统模型(P<0.05).组合模型DCA曲线基本在传统模型曲线之上,临床收益更好.结论 组合模型对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胃癌淋巴结转移双能量计算机体层成像脂肪分数

    基于多尺度3D-CT特征预测肾细胞癌组织亚型和WHO/ISUP分级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吴翔杨焕程管亿欣游伟樊...
    971-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多尺度3D-CT特征构建的模型能否为肾细胞癌(RCC)组织亚型和WHO/ISUP分级提供稳健的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4个医疗中心的50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RCC的患者,将其分为训练集(中心1~3,346例)、内部验证集(中心1~3,87例)和外部测试集(中心4,74例).构建的预测模型包含以下模块:由3D-UNet构建的肾脏-肿瘤语义分割模型、基于感兴趣区域的多尺度特征提取器以及由XGBoost算法构建的2个分类器.另外,采用五折交叉验证和多中心外部测试的策略验证和测试模型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最后,通过计算单一特征的SHAP量探索每个特征对模型决策的贡献.结果 无论RCC组织亚型还是WHO/ISUP分级预测,相比单期相CT模型,多期相CT模型的准确率和效能都更加优秀.在预测RCC组织亚型模型中,五折交叉验证的AUROC分别为0.86、0.85、0.88、0.88和0.89,最优模型的内部验证集和外部测试集AUROC分别为0.89和0.75.而对于WHO/ISUP分级的预测模型,五折交叉验证的AUROC分别为0.81、0.82、0.79、0.73和0.81,最优模型的内部验证集和外部测试集AUROC分别为0.82和0.73.在模型的可解释性分析上,一阶统计量和灰度矩阵特征分别为RCC组织亚型预测模型贡献量排名第一、二的特征;而在WHO/ISUP分级预测模型中一阶统计量则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结论 基于多尺度3D-CT特征构建的模型可为术前评估RCC组织亚型和WHO/ISUP分级提供一个强有力的预测.

    肾细胞癌多尺度3D-CT特征机器学习组织亚型WHO/ISUP分级

    基于临床-MRI形态学指标预测胎盘植入性疾病不良临床结局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曾浩扬李俊凯刘伟豪杨焕程...
    97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MRI形态学指标构建的模型能否为胎盘植入性(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PAS)疾病的不良临床结局提供稳健的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两个医疗中心的125例PAS孕妇的资料,将其分为训练集(内部数据集,85例)和外部测试集(外部数据集,40例).PAS不良临床结局定义为术中出血超过1500 ml和/或行子宫切除术.本研究提取5个MRI形态学指标[宫颈管长度、子宫下段膨隆比值、胎盘内T2(T2WI)低信号带面积、胎盘内增粗血管直径和面积]以及6个PAS临床高危因素(年龄、孕周、孕次、产次、剖宫术次数和清宫术次数)作为模型输入,构建了一个以XGBoost为算法基础的PAS不良临床结局预测模型(低风险vs.高风险).此外,还采用五折交叉验证和多中心外部测试的策略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和泛化性能.最后,计算单一特征的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量探索每个特征对模型决策的贡献.结果 对于PAS不良临床结局(低风险vs.高风险)预测模型,五折交叉验证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分别为0.94、0.86、0.87、0.93和0.92,准确率分别为92%、81%、81%、85%和85%.最优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AUROC分别为0.94和0.85,均落在95%置信区间内,其准确率分别为92%和78%,敏感度分别为93%和80%,特异度分别为92%和80%.结论 基于临床-MRI形态学指标构建的PAS孕妇不良临床结局预测模型可为术前评估PAS不良临床结局发生风险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依据.

    胎盘植入性疾病磁共振成像不良临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