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侯钢

双月刊

1005-3220

lcjsyx@126.com

025-82296109

210029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突出临床、注重实用、内容新颖、面向基层”。刊物内容涉及精神医学各个方面,栏目较多,具有鲜明特色。主要读者对象为精神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务人员,社区卫生人员,医务心理工作者及司法精神定向鉴定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汪晓王艺达周娇娇朱柯蒙...
    337-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老年抑郁症(late life depression,LL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伴有认知障碍的LLD患者118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17 items,HAMD-17)及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ection,ADAS-cog)调查伴有认知障碍的LLD患者的基本情况、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采用分析方法,探讨对伴有认知障碍的LL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有吸烟史、有饮酒史、有家族史、抑郁发作次数增加、既往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次数增加、收缩压升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升高均能增加ADAS-cog的分值.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有吸烟史、有饮酒史、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发作次数增加、HAMD-17数值升高、BMI数值升高、收缩压升高均能增加ADAS-cog的分值,偏回归系数(β)均>0.结论:抑郁症的发作次数、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血压值、BMI及吸烟饮酒史均是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老年抑郁症认知障碍影响因素

    小剂量奥氮平联合舍曲林治疗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疗效评估

    陈灵肖张丽媛戴立磊戴炜...
    341-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奥氮平联合舍曲林治疗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治疗的青少年抑郁症伴NSSI患者60例,分为30例口服舍曲林对照组和30例在口服舍曲林基础上合用小剂量奥氮平的研究组,治疗前及治疗1、2、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s,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价总体疗效,采用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评估NSSI行为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HAMD-17、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周末研究组HAMD-17、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NSSI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研究组痊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奥氮平联合舍曲林治疗伴NSSI行为青少年抑郁患者疗效显著.

    非自杀性自伤奥氮平舍曲林

    文拉法辛联合不同剂量坦度螺酮治疗重性抑郁障碍研究

    胡艳汪卫华纪菊英周蓉...
    34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不同剂量坦度螺酮治疗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重性抑郁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单药组36例(单用文拉法辛)、联合低剂量组34例(文拉法辛联用30 mg/d坦度螺酮)和联合高剂量组30例(文拉法辛联用60 mg/d坦度螺酮),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4、6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17 items,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疗效;采用数字符号转换测验(digit symbol substitution test,DSST)、认知功能缺陷自评问卷(perceived deficit questionnaire for depression,PDQ-D)评估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和治疗1、2、4、6周,3组HAMD-17评分的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306.712、F=5.344,P<0.05),HAMA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别效应以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228.377、F=8.054、F=4.474,P<0.05或P<0.001).3组DSST评分和PDQ-D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别效应以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文拉法辛联合坦度螺酮治疗重性抑郁障碍能够缩短起效时间、提高疗效及改善认知功能,高剂量坦度螺酮较低剂量起效更快、抗焦虑和改善认知功能作用更明显.

    重性抑郁障碍文拉法辛坦度螺酮认知功能

    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网络聚类系数差异研究

    花玲玲史家波阎锐汤浩...
    349-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网络聚类系数的差异性,并评价聚类属性指标在识别两种疾病中的预测能力.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入组的37例住院患者(患者组)进行≥9年的随访.复核诊断无变化的双相障碍患者18例、精神分裂患者19例及30名健康对照纳入统计分析,在SPSS 26.0中,对一般临床资料、脑结构网络聚类属性值进行3组间方差分析及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绘制.结果:与健康组相比,患者组在左侧额下回眶部、右侧颞上回的聚类系数升高;患者组间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右侧颞中回的聚类系数高于双相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校正).以右侧颞中回网络聚类系数作为描绘ROC曲线,两组疾病的识别率达95%.结论:脑网络聚类系数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识别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弥散张量成像聚类系数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汉族抑郁症患者自我攻击行为的关系

    张文琼金华周楠李亚辰...
    354-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与汉族抑郁症患者自我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天津安定医院门诊收治的161例汉族抑郁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165名汉族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相关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情况.分析NET基因多态性与汉族抑郁症患者自我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相关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伴自我攻击行为组相关基因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高于未伴自我攻击行为组(P均<0.05);性别、精神疾病家族史等因素均是汉族抑郁症患者自我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G1287A基因型AA、等位基因A及T182C基因型CC、等位基因C分布频率可能是汉族抑郁症患者伴发自我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多态性抑郁症攻击行为

    遗传因素对抽动障碍患儿临床表现的影响

    胡誉宸崔月华王思蒙韩斐...
    359-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遗传因素对抽动障碍病情的影响,探索不同遗传印记、不同遗传代际下的抽动障碍发病特点.方法:选取200例非遗传抽动障碍患儿和100例遗传相关抽动障碍患儿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再将100例遗传相关抽动障碍患儿作为先证者开展家系研究,通过调查先证者一、二、三级亲属发病情况,统计分析不同遗传类型下抽动障碍的发病特点.结果:抽动障碍患者遗传组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非遗传组(P=0.042);遗传组患儿更容易合并其他精神心理疾病(P=0.012),特别是母系遗传(P=0.017);不同遗传代际下的抽动患儿病程不同.结论:遗传因素是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遗传相关的抽动障碍患儿病情更严重;但母系遗传的抽动障碍患儿更易共患其他精神心理疾病.

    抽动障碍遗传病例对照家系研究

    基于神经生物机制探讨θ短阵快速脉冲重复经颅磁刺激模式治疗抑郁症效果

    邓江南叶鑫武赵飞飞
    364-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θ短阵快速脉冲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heta burst stimulation,rTMS-TBS)模式治疗抑郁症效果.方法:选取9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BS组31例、常规模式组31例、伪刺激组3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分别予以rTMS-TBS模式刺激、rTMS常规模式刺激、伪刺激干预.统计并比较3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神经递质功率[多巴胺(dopamine,DA)、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和自主神经功能[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波幅及潜伏期].结果:TBS组治疗总有效率87.10%>常规模式组61.29%>伪刺激组40.00%(P<0.05);治疗第2周、第4周,TBS组SSR潜伏期、HAMD、HAMA<常规模式组<伪刺激组,DA、GABA、SSR波幅>常规模式组>伪刺激组(P<0.05);3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TBS模式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效果优于常规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缓解睡眠障碍,还能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且安全性高.

    重复经颅磁刺激抑郁症θ短阵快速脉冲神经睡眠

    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视锥蛋白样蛋白-1表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孙李晴江依勇蔡溢肖剑英...
    369-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rve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视锥蛋白样蛋白-1(cone-like protein-1,VILIP-1)表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为疾病组,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60名为健康组.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NCAM、VILIP-1;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对患者精神分裂症严重情况进行评定;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患者自身认知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与健康组相比,疾病组NCAM表达水平降低,VILIP-1升高(P均<0.05);NCAM与PANSS评分之间呈负相关性,NCAM与MoCA评分之间呈正相关性(P均<0.05);VILIP-1与PANS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性,VILIP-1与MoCA评分之间呈负相关性(P均<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显示,与NCAM、VILIP-1单项诊断相比,联合检测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较高(P均<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机体内NCAM和VILIP-1表达水平的异常升高或降低是精神分裂症的风险预测因子,可能与病情的诊断、发展及认知功能等具有紧密关联.

    精神分裂症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视锥蛋白样蛋白-1认知功能障碍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马晓鹏李兴珍谢坤霞郝婷婷...
    373-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旨在为疾病防治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纳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131例,并以同期体检健康儿童107名设为对照;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后构建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预测模型,并进行效能分析.结果:孤独症谱系障碍组与对照组接受民主接纳教养情况、父亲年龄、父亲受教育水平情况、每天累计频繁接触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父亲年龄更大、每天累计频繁接触时间更长、非民主接纳教养、父亲大专以下受教育水平均是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利用父亲年龄,每天累计频繁接触时间,民主接纳教养,父亲大专及以上文化对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情况进行预测,约登指数为31.15%、97.71%、38.85%、38.89%.结论: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与父亲年龄、每天累计频繁接触时间、教养方式及父亲受教育水平等有关;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危险因素

    癫痫患者并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风险预警模型构建与验证

    周芬姚秋女吕江琴
    37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癫痫患者并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120例癫痫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并发ADHD分为ADHD组和无ADHD组,对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结果:本研究共有120例癫痫患者,有38例患者共患ADHD,并发率为31.6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症状性癫痫(OR=7.116)、多病灶放电(OR=11.386)、病程>10年(OR=10.130)、首次发病年龄≤5岁(OR=9.116)和MRI脑部异常(OR=4.837)和联合用药(OR=6.257)是癫痫患者并发AD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模型回归方程Logit(P)=1.962 ×症状性+2.432 ×多病灶放电+2.316×病程(>10年)+2.210×首次发病年龄(≤5岁)+1.576 ×MRI脑部异常+1.834 ×联合用药-5.474.结论:癫痫患者并发ADHD受病症特征、发病年龄及家庭等因素影响,以此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癫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危险因素风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