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杂志

宋善俊 陆道培 胡丽华

双月刊

1004-2806

lcxyzz@qq.com

027-85726342-8806

430022

湖北武汉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设有专家笔谈、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研究报告、综述、进修苑、学术争鸣、经验介绍及病例报告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对交叉引物PCR检测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朱莉雅卿吉琳曹津萌魏燕...
    373-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基于两对交叉引物PCR技术(PCR with confronting two-pair primers,PCR-CTPP)同时快速检测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WS、QS和CS三种突变类型的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根据α珠蛋白基因中发生WS、QS和CS突变的区域基因序列,分别针对单个位点设计两对引物即通用外引物和特异性引物,经过聚合酶链反应、电泳鉴别基因型,同时检测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将该方法与PCR反向斑点杂交(PCR-RDB)技术比较,验证其检测准确性.结果:PCR-CTPP方法可用于准确检测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的WS、QS和CS突变类型,结果显示与常规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PCR-RDB检测方法一致.结论:PCR-CTPP技术检测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WS、QS、CS三种突变位点,简单快速、经济省力,可用于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的快速筛查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适合在一般实验室推广应用.适用于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的人群筛查及婚前或产前筛查,适合各个层次医院应用.

    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PCR-CTPP法点突变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及其干扰因素的处理措施

    霍琳红谭莉莎赵薇周颖...
    380-383,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对其干扰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26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输血相容性检测并分析结果,通过盐水置换法、凝聚胺试验、2巯基乙醇(2-Me)预处理红细胞等方法,处理相容性检测中遇到的干扰因素.结果:26例MM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中,3例因蛋白凝聚干扰,处理措施:盐水置换法;11例患者因接受了 CD38单抗类药物治疗干扰,处理措施:不规则抗体筛查红细胞可以用2-Me预处理,交叉配血试验可用凝聚胺法;2例患者存在抗-E抗体干扰,处理措施:选择E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输注;1例为冷凝集素干扰血型鉴定,处理措施:37℃孵育15 min后正反定型相符,26例MM患者多次接受输血治疗,无不良输血反应.结论:MM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可通过这些处理措施的不断强化和完善,加强输血的质量和安全.输血实验室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工作流程,结合检验科、病理科相关项目检查报告,并与临床医生建立有效沟通模式,为人们的输血安全保驾护航.

    多发性骨髓瘤输血相容性检测蛋白凝聚CD38单抗2巯基乙醇

    储存红细胞代谢产物持续影响巨噬细胞功能的初步研究

    侯涛戴素红赵广超翟会宾...
    384-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储存红细胞代谢产物持续影响巨噬细胞功能表达的情况.方法:从人外周血分离诱导培养巨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CD14和CD68分子的表达情况,选择储存21 d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与其共培养,分别在0 h、12 h、24 h和36 h检测培养液上清中的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6(IL-6)的含量,并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巨噬细胞CD6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贴壁法和磁珠纯化法均可培养出符合条件的巨噬细胞,但磁珠纯化获得的巨噬细胞纯度更高.巨噬细胞与红细胞共培养后,不同时间的巨噬细胞CD68蛋白表达情况不同,其中24 h组CD68的表达最强.上清中IL-4和IL-6的分泌也不相同,其中IL-4含量在0 h、12 h、24 h和 36 h 分别为 31.21 pg/mL、31.55 pg/mL、31.77 pg/mL 和 31.73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含量在 0 h、12 h、24 h 和 36 h的检测分别为 2.34 pg/mL、25.56 pg/mL、65.15 pg/mL 和 35.4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外周血分离培养巨噬细胞方法可靠性高.对储存红细胞刺激巨噬细胞功能变化及炎症因子研究发现储存红细胞代谢产物对机体内环境有促炎作用,可为进一步研究储存红细胞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

    储存红细胞人外周血巨噬细胞炎症因子

    老年人血栓弹力图特点的研究

    吴昆仑蔡思齐吴正林蔡南盛...
    390-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血栓弹力图(TEG)的特点,以便更全面准确地对老年性疾病进行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体检科健康老年人,年龄60~83岁,用北京乐普公司TEG仪进行检测,并对其凝血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溶解百分比(EPL)、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血最大强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纤维蛋白溶解指数(LY30)和血凝块力学强度(G)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厂家提供的TEG参考值比较,老年人的α角、G值偏大,LY30、EPL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健康老年人的TEG参数与健康年轻人比较,除R和G以外,其余各参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的TEG参考区间与厂商提供及健康年轻人的参考区间存在差异,应根据人群特点制定相应的参考范围指导临床.

    血栓弹力图老年人特点

    冠心病患者ABO、Rh、Kidd、Kell血型特点调查分析

    李菲陈伟孙玉霞王瑾...
    394-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ABO、Rh、Kidd、Kell血型系统抗原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冠心病患者样本2 000例,进行ABO、Rh、Kidd、Kell血型主要抗原鉴定,并对RhD血型阴性表型的基因外显子测序,对不同民族冠心病患者血型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ABO血型中O型占比为28.87%;维吾尔族为A>B>O>AB,哈萨克族趋势同维吾尔族.检出RhD阴性样本59例(3.32%),频率依次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其他民族>蒙古族;检测出13种Rh分型,频率最高的是柯尔克孜族的CcDEe,为38.81%,各民族表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而Rh血型基因型分布,e基因频率仅次于D基因,而基因组合体频率中CDe基因型最常见;D阴性样本基因测序发现了新的突变位点5号外显子g.712G>A,另发现1例RhD 1227A杂合型Del样本.Jka、Jkb抗原分布哈萨克族最高达83.33%、78.57%,对Jka/Jkb表型统计发现哈萨克族Jk(a+b+)频率达61.90%,未检出Jk(a-b-)表型.K抗原检测得到阳性样本30例,占比1.69%,柯尔克孜族阳性率最高,为2.24%.结论:ABO、Rh、Kidd、Kell血型系统抗原在不同民族冠心病患者中分布有各自的特点,为冠心病患者输血前检测、临床输血治疗及后期疾病相关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冠心病ABO血型Rh血型Kidd血型Kell血型

    血站实验室抗-TP检测情况分析

    王鲜媛赵雅姿王艳彬李聪雅...
    40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的情况与特征.方法:对血液中心2022年实验室抗-TP双试剂阳性标本的确证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2年共检测标本203 097人份,来自165 876例献血者,抗-TP ELISA筛查不合格率为0.16%(334/203 097),双试剂阳性率为0.10%(202/203 097),双试剂阳性标本的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证阳性率为0.08%(167/203 097),估算流行率约为0.10%(167/165 876).TPPA阳性标本中金标阳性占比97.60%(163/167).初次献血者确证阳性率(0.23%)高于重复献血者(0.02%)(P<0.01),女性献血者流行率(0.13%)高于男性(0.08%)(P<0.01).初次献血者中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确证阳性率为0.26%,男性为0.21%;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6~35岁年龄段确证阳性率最低(0.16%),56~60岁最高(0.87%).重复献血者中TP每年的新发感染率为0.01%.共筛查到4例TP合并HIV感染者.结论:本中心无偿献血人群梅毒确证阳性率较低.在不具备条件进行TPPA确证试验的情况下,用双试剂阳性率去推算较不合格率更接近于梅毒真实感染水平.如在献血前初筛项目中增加抗-TP胶体金法能够拦截绝大部分梅毒感染者和部分合并HIV感染者,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合并感染

    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输血治疗对策分析

    赵雪瑞江晓春
    405-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运用盲筛配血和抗体鉴定后行筛选性配血两种配血方式的输血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配血所用时间,探讨两种配血方式的临床适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23年11月于医院进行交叉配血的全部患者,统计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阳性患者并回溯其交叉配血方式,比较两种配血方式的输血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配血所用时间.结果:选取55 853例交叉配血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阳性患者共297例,阳性率为0.53%,其中266例患者采用盲筛进行交叉配血,154例患者输血,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1例患者采用抗体鉴定、经典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交叉配血,23例输血,无不良反应发生.盲筛配血所用时间为(35.98±3.43)min,筛选性配血所用时间为(321.60±75.77)min.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交叉配血盲筛可节约配血时间、经济成本,对抢救危重患者有重要意义,但盲筛有风险,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可能进行抗体鉴定、经典抗人球蛋白行相合性输注以最大程度确保输血安全.

    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交叉配血输血效果输血不良反应配血时间

    血小板聚集率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在诊治急性脑梗死中的分析与研究

    张昌武孔岳洪刘晓龙
    409-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PAg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诊治急性脑梗死(A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2021年10月-2023年3月ACI患者100例(ACI组),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效果将患者分为溶栓效果良好(n=65)和溶栓效果不良(n=35),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及不同溶栓效果患者PAgT、RDW,分析ACI患者溶栓效果影响因素及入院时PAgT、RDW单一或联合预测溶栓效果价值.结果:入院时,ACI组PAgT、RDW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溶栓效果不良患者NIHSS评分高于溶栓效果良好患者,梗死体积大于溶栓效果良好患者(P<0.05);入院时及溶栓后24 h,溶栓效果不良患者PAgT、RDW均高于溶栓效果良好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梗死体积(OR=2.559,95%CI 1.219~5.374)、NIHSS 评分(OR=2.344,95%CI 1.152~4.769)、入院时PAgT(OR=1.414,95%CI 1.096~1.824)、入院时 RDW(OR=2.005,95%CI 1.407~2.856)均为 ACI 患者溶栓效果影响因素(P<0.05);入院时PAgT、RDW联合预测溶栓效果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64.结论:ACI患者PAgT、RDW明显升高,且高PAgT、RDW是ACI溶栓效果影响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预测效能,指导临床治疗.

    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分布宽度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心外术后采用血栓弹力图监测指导输血对心功能、凝血功能的影响

    胡振男刘广锋李渊李畅...
    414-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心外术后采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指导输血对心功能、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医院2021年4月-2023年5月收治的100例行心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指导输血方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常规心功能、凝血功能监测指导输血)与研究组(TEG监测指导输血),每组患者50例,分析输血前、输血24 h后对研究组患者TEG相关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血形成速率(a角)、凝血最大强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的变化情况,比较不同指导模式下研究组与对照组间输血前及输血24 h后的心功能[左室收缩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①研究组采用TEG指导输血24 h后,TEG指标K、R更低,α、MA、CI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输血前研究组与对照组间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后,研究组与对照组LVEDD、LVESD均降低,LVEF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输血前研究组与对照组间TT、PT、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后,研究组及对照组TT、PT、APTT均下降,FIB均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TT、PT、APTT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凝血功能监测模式,TEG能实现动态实时监测,心外术后采用TEG监测指导输血能显著提升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保障心外术后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心外术后血栓弹力图输血心功能凝血功能

    类抗E自身抗体的鉴定分析及输血策略探讨

    田亚娟乔芳王素玲张静...
    419-42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类自身抗体患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鉴定分析,探讨类抗体的检测方法,为其制定输血策略,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实验室接诊疑难交叉配血患者1例,采用试管法进行ABO血型、Rh血型鉴定、抗体筛查、抗体特异性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吸收放散试验、抗体效价和交叉配血试验,采用毛细管超速离心法分离新旧红细胞,进行红细胞Rh系统血型抗原鉴定.结果:患者血型为B型,Rh血型为CcDEe,直接抗球蛋白试验、自身对照试验均阳性;盐水试管法进行血浆抗体筛查呈阴性,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呈阳性,红细胞(ccee)吸收后上清液与红细胞(ccee、CCEe)均呈阴性反应;放散液与红细胞(ccee)反应阴性,与红细胞(CCEe)呈弱阳性,自身红细胞吸收后血清抗体筛选试验结果为阴性;选择ee血型红细胞与其交叉配血显示相合.结论:患者血浆中存在类抗-E特异性自身抗体,此类患者输注ee血型红细胞,可提高输注效果.

    类抗体交叉配血输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