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旬刊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氏盆炎方二号方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的抗炎抗粘连作用及对ICAM-1和caspase-8表达的影响

    张晴高慧郝艳红刘玉兰...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氏盆炎方二号方对慢性盆腔炎(CPID)大鼠的抗炎抗粘连作用及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半胱天冬酶-8(caspase-8)表达的影响。方法 首先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观察高氏盆炎方二号方药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将75 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0)和造模组(n=65)。造模10d后,在造模组随机抽取 5 只大鼠处死,进行子宫组织HE染色后镜下呈慢性炎症改变,提示造模成功。随后将 6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中成药组及人胎盘组织液组,其中中药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只灌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高氏盆炎方二号方7、14、28 g/kg灌胃,中成药组给予蒲苓盆炎康颗粒3 g/kg灌胃,人胎盘组织液组给予人胎盘组织液1 mL/kg腹腔注射。以上各给药组均每日 1次给药,连续给药 20 d。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大鼠并取子宫组织称重,计算子宫肿胀度及子宫系数;光镜下观察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用免疫组化法及 Western-blot 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ICAM-1 和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高氏盆炎方二号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子宫肿胀度升高,子宫系数降低(P<0。05),提示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的子宫肿胀度降低(P<0。05),尤以中药组高、中剂量组及人胎盘组织液组改善显著。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子宫组织中的ICAM-1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提示给药治疗有效;空白组与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及人胎盘组织液组的ICAM-1、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上三组疗效相当。结论 高氏盆炎方二号方具有抑菌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疾病症状、控制宫腔粘连的发展,修复受损的子宫组织形态及结构,其治疗机制可能与ICAM-1表达下调、caspase-8表达上调相关,可促进炎症细胞凋亡,增强机体抵抗力。

    慢性盆腔炎高氏盆炎方二号方细胞间黏附分子-1半胱天冬酶-8

    阴道微生态与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及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

    刘华梅张帆蔡恒运吕玉梅...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阴道微生态与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 感染的相关性,评价阴道微生态在HPV16/18 感染诊断预测中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选取 2022 年3月至2023 年 3月同时行阴道微生态及宫颈HPV检测的2 000例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阴道微生态中导致HPV16/18 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建立和评价HPV16/18 感染发生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结果 阳性组 241 例,HPV阴性组1 759例;两组的乳杆菌减少、细菌性阴道炎(BV)、需氧性阴道炎(AV)发生率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GUS)、唾液酸苷酶(SNA)和白细胞酯酶(LE)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杆菌减少、BV、AV及GUS、SNA、LE阳性均是HPV16/18 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建立Logistic回归、决策树和随机森林 3 种预测模型,其中BV及AV均为重要的预测因子;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HPV16/18 感染风险方面的准确性最高;Logistic回归模型的校准曲线与预测概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决策曲线分析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与宫颈HPV16/18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BV、AV;基于乳杆菌减少、BV、AV、SNA、LE及GUS 6个因素建立的HPV16/18感染风险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具有较优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

    阴道微生态人乳头瘤病毒Logistic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

    基于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治疗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卢娇兰饶慧李雄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标准化疗或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治疗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gov数据库,筛选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8 日有关治疗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化疗或PARP抑制剂治疗(试验组)与单纯使用化疗或PARP抑制剂治疗(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数据、评估发表偏倚后用R语言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 篇RCT研究,1 936例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试验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两种方案不同作用机制药物治疗的PFS和OS均有所改善,但其改善PFS和OS的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生成抑制剂是否联合PARP抑制剂的PFS和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蛋白尿、高血压、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 级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蛋白尿、高血压、血小板计数下降、腹泻、疲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治疗可以延长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OS和PFS,但也同时增加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有限,故有待更多的相关试验加以验证。

    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治疗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

    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探讨当归芍药散调控妊娠大鼠凝血功能及改善血栓前状态的机制研究

    赵丽华杨彦梅邰迎春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探讨当归芍药散调控妊娠大鼠凝血功能及改善血栓前状态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 60 只 8 周龄SD雌性大鼠,随机将其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0。07 g/(100 g·d)]、中药中剂量组[0。14 g/(100 g·d)]、中药高剂量组[0。28 g/(100 g·d)]、西药组[20 IU/(100 g·d)],每组 10 只,均与健康雄性大鼠交配,妊娠第 1 天用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水法建立血栓前状态妊娠大鼠模型,造模过程中模型组2只大鼠死亡。比较六组的存活胚胎数、丢失胚胎数、胚胎丢失率;比较六组的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和纤溶酶原(PLG)水平。结果 模型组的存活胚胎数低于空白组,丢失胚胎数和胚胎丢失率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的存活胚胎数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的丢失胚胎数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的胚胎丢失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FIB、DD和PLG水平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的FIB、DD和PLG水平低于模型组,AT-Ⅲ水平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归芍药散能够降低血栓前状态模型大鼠的丢失胚胎数、胚胎丢失率及DD、PLG、FIB水平,提高存活胚胎数及AT-Ⅲ水平,保障胚胎的正常发育,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微循环,从而达到抗血栓作用。

    当归芍药散血栓前状态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抗凝血酶-Ⅲ妊娠结局

    基于NO-cGMP-PKG信号通路探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阴道流血的影响

    古祥鑫段秋雨毛惠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创建益母缩宫颗粒干预药物不全流产大鼠阴道流血模型,研究其对子宫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水平的影响,以探讨该药物治疗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联合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不全流产大鼠阴道流血造模后分组,分别使用对照药物及不同剂量的益母缩宫颗粒进行干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处理后的eNOS、cGMP、PKG水平。结果 缩宫素组及益母缩宫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的阴道流血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缩宫素组及益母缩宫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的eNOS、cGMP及PKG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益母缩宫颗粒低剂量组的eNOS、cGMP及PKG水平明显高于缩宫素组(P<0。01)。结论 益母缩宫颗粒可能通过调控NO-cGMP-PKG信号通路,降低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eNOS、cGMP、PKG水平,加强子宫平滑肌及血管收缩,缩短药物不全流产阴道流血时间。

    益母缩宫颗粒药物不全流产NO-cGMP-PKG信号通路

    HMGA1及KRAS与妇科肿瘤的相关性

    蔺媛袁冬兰
    27-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重视,女性的身体健康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妇科肿瘤的发病率及致死率仍居高不下,关于妇科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仍存在较大争议。相关研究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及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作为癌基因,能通过参与多种途径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HMGA1及KRAS也被证实在癌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中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志物,亦可作为治疗靶点,提高药物疗效。本文首先对两种基因的研究过程进行系统回顾,然后阐述其在部分常见妇科肿瘤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探讨其对妇科肿瘤的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希望可以为HMGA1及KRAS的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高迁移率族蛋白A1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妇科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分子标志物

    预测健康成年人标准肝脾体积的新公式

    杨龙宝高雪芬范舒婷吴燕娉...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解决当前测量肝脾体积费时费力的问题,建立健康成人肝脾体积计算公式,以望为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CT检查方法计算了305 名符合纳排标准健康成年人的肝脾体积,记录其性别、年龄、身高(BH)、体重(BW)、体表面积(BSA)、体质指数(BMI),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各参数与肝脾体积的相关性,并建立肝脾体积计算公式。最后,将建立的肝脏体积计算公式与现有公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测量的肝脏体积(CTLV)和CT测量的脾脏体积(CTSV)分别为(1 043。18±244。60)cm3 和(175。07±88。15)cm3。年龄、BH、BW、BSA及BMI与CTLV、CTSV显著相关(P<0。01)。BSA与CTLV和CTSV的相关性最强(P<0。001)。基于这些结果,建立了计算标准肝脾体积的新公式。结论 将建立的肝脏体积公式与现有公式进行比较,发现所建立的肝脏体积计算公式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以及更低的误差,脾脏体积计算公式的准确性较好。

    肝脏体积脾脏体积公式健康成人

    血尿素氮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田野
    36-4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估血尿素氮(BUN)作为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潜力。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BUN与急性胰腺炎(AP)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3 年3 月。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审查文献后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并对样本量、检测采样时间、临界值进行亚组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tata17。0 和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 篇文献,1 642 例AP患者,其中 150 例SAP和225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Meta分析结果显示,BUN诊断SAP的灵敏度为0。67(95%CI:0。57~0。76)、特异度为0。83(95%CI:0。77~0。87)、阳性似然比为3。83(95%CI:3。17~4。62)、阴性似然比为 0。40(95%CI:0。31~0。52)、诊断比值比(DOR)为 9。58(95%CI:6。99~13。1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可见,BUN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CI:0。79~0。86),表明BUN诊断AP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亚组分析及异质性调查提示样本量大小和采样时间是异质性的潜在来源。Deek's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显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P=0。64)。结论 BUN对预测AP的严重程度有较高的准确性,其检测方便且价格低廉,可作为AP分级的有益补充,能够在临床治疗决策过程中提供新的思路。

    急性胰腺炎急性肾损伤血尿素氮Meta分析

    两种加热方式对不同类型载玻片防脱片效果的影响

    李毅杨佳明叶花王薇懿...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两种加热方式对不同类型载玻片在冰冻切片中防脱片效果的影响。方法 比较市售常见的3 种类型载玻片的防脱片效果,再对脱片情况较严重的载玻片进行加热处理(加热方式分别为贴片后加热和边加热边贴片),并对加热前后的脱片率进行对比。结果 粘附载玻片的防脱片效果最好,病理载玻片次之,普通载玻片脱片严重。经加热后,病理载玻片和普通载玻片脱片率明显降低,且边加热边贴片的防脱片效果明显优于贴片后加热。结论 粘附载玻片的防脱片效果最好,是做冰冻切片的首选。对载玻片进行加热处理可有效降低冰冻切片的脱片率,且边加热边贴片的防脱片效果明显优于贴片后加热。

    加热方式载玻片防脱片冰冻切片

    罗伊氏乳杆菌对脓毒症小鼠肠道保护机制的初步研究

    魏静白焕焕徐红波张海钢...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罗伊氏乳杆菌在重建脓毒症小鼠肠道菌群微生态环境、修复肠道黏膜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54 只 4 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脓毒症组、罗伊氏乳杆菌干预脓毒症组,每组 18只。脓毒症组、罗伊氏乳杆菌干预脓毒症组制作脓毒症小鼠模型,三组各取 10只测定7d生存情况、体活动量变化;通过HE染色法观察肠组织病理变化。三组各取5只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2(IL-22)、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肠组织中IL-22、IL-1β、IL-6及TNF-α mRNA表达。结果 罗伊氏乳杆菌干预脓毒症组的生存情况高于脓毒症组(P<0。001)。脓毒症组的IL-22、IL-1β、IL-6、TNF-α水平及回盲部肠组织mRNA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罗伊氏乳杆菌干预脓毒症组的IL-22、IL-1β、IL-6、TNF-α水平及回盲部肠组织mRNA表达均低于脓毒症组(P<0。05);脓毒症组的IgA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罗伊氏乳杆菌干预脓毒症组的IgA水平高于脓毒症组,但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罗伊氏乳杆菌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免疫保护调节等机制在降低脓毒症小鼠死亡率及肠道屏障保护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脓毒症罗伊氏乳杆菌炎症因子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