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旬刊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预防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吸入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张礼许婷婷
    17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吸入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 年11 月至2020年 6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设为对照组,2020 年 7月至 2022 年 1 月收治的 100 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设为观察组。患者均选用IOE进行营养支持,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FMEA。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吸入性肺炎防控态度、防控知识和防控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误吸、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MEA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IOE过程中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吞咽功能障碍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吸入性肺炎失效模式效应分析

    基于循证的综合护理对肺部肿瘤患者肺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王小琳张佳高艳霞王惠琴...
    175-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的综合护理对肺部肿瘤患者肺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 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肺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循证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情绪、认知、躯体、行为评分及总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FEV1/FVC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循证的综合护理可明显缓解肺部肿瘤患者的疼痛感,减轻癌性疲乏,改善负性情绪,提升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基于循证的综合护理肺部肿瘤肺功能心理状态

    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联合盆底持续性强化训练对自然分娩初产妇康复情况的影响

    王慧丽
    179-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联合盆底持续性强化训练对自然分娩初产妇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自然分娩的8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每组 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联合盆底持续性强化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康复组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持续收缩压大于对照组,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康复组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及肛提裂孔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康复组的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高于对照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联合盆底持续性强化训练可明显改善自然分娩初产妇的盆底结构,提高盆底肌力。

    自然分娩初产妇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盆底持续性强化训练康复情况

    浅谈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小儿神经内科医师的职责和培养方式

    陈俊蔡浅云
    183-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生命周期健康作为"健康中国"国策的基本战略思想,是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而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根本所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施行全生命周期健康应从"娃娃"抓起,科学、合理、高效地促进儿童在生命早期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儿科医生共同的奋斗目标。鉴于神经系统疾病对儿童大脑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小儿神经内科医师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本文阐明了小儿神经内科医师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并探讨了小儿神经内科医师在这种全新管理模式下的培养方式。

    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小儿神经内科医师培养

    处方点评模式结合DMAIC流程管理对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影响

    朱永飞
    187-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处方点评模式结合DMAIC流程管理对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我院接收的1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管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观察组采取处方点评模式结合DMAIC流程管理。比较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用药不适宜、超常处方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不合理用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工作态度、管理技巧、抗菌药使用流程执行、抗菌药管理规范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处方点评模式结合DMAIC流程管理能提高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和处方质量,提升管理质量,降低用药不良反应、Ⅰ类切口感染率,值得推广。

    处方点评模式DMAIC流程管理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用药抗菌药物

    甲磺酸萘莫司他的体外抗凝研究进展

    宁立娟杨发奋谭军华
    19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外抗凝是血液在体外循环时加入抗凝剂,防止血液在管路及过滤器中发生凝血。抗凝剂的选择是体外抗凝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所使用的抗凝剂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LMWH)、枸橼酸等,但并不适用于高危患者,易发生出血、血栓等并发症,不易掌握。甲磺酸萘莫司他(NM)作为新型抗凝药物,在国外许多临床实验已证实了其具有适应症广、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在我国抗凝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现就NM在体外抗凝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甲磺酸萘莫司他体外抗凝抗凝剂

    磨牙-切牙畸形的研究进展

    王芳董培徐文靖
    195-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磨牙-切牙畸形(MIM)是一种新描述的牙齿发育异常,主要影响到第一恒磨牙、上颌恒中切牙及第二乳磨牙,表现为磨牙牙冠正常,冠颈部明显缩窄,牙髓腔扁平,牙根短、细甚至缺失,上颌恒中切牙牙冠的颈1/3有楔形缺损。MIM病因至今不明,可能与患者出生前两年的全身情况相关。MIM的治疗需要根据牙齿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口腔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不同的方式。本文就MIM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理化特性、组织学特点以及治疗做一综述。

    磨牙-切牙畸形牙齿畸形第一恒磨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稿约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