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劳动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劳动哲学研究
劳动哲学研究
劳动哲学研究/Journal Theoretical Probes to Labor Issu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均贫富"思想的变革进路与时代启示

    汪盛玉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均贫富"思想经历了萌芽于春秋时期、发展于战国时期、成熟于宋代的历史过程,其在本质上趋向于调节社会贫富差距、限制贫富两极分化、促使社会资源分配尽可能合理公平."均贫富"思想由最初的理想向往随着国家政治改革的现实需要在内涵上不断得到丰富,主要体现为通过缓解社会矛盾、改革家实现个人治国理想等进路向经济领域融通.这种变革进路深刻启发我们,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均贫富"思想深深印刻着人们追求富裕生活的历史记忆,但更多的是强调"共同",而非"富裕",它没有从源头(即物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因而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中国古代"均贫富"思想变革进路历史进步性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引领美好生活——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文本分析

    张晨睿曾茜
    12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围绕人的解放问题,从宗教、政治、哲学三方面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马克思通过宗教批判,指出社会意义的人创造了宗教,实现了人自身的复归;通过政治批判,揭露了德国制度压迫人、剥削人的社会现状,使人们看清了人的异化;通过哲学批判,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缺陷,为人们摆脱异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引.立足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通过哲学批判继续提出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并指出必须将哲学和无产阶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视域下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坚持以人类解放为价值旨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本质要求,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保证.

    人类解放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哲学批判美好生活

    劳动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意识作用发挥探析——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

    李建蕊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是属人性精神追求的培育过程,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就是要其在文化实践过程中养成信仰意识、使命意识、自律意识以及创新意识.质言之,劳动教育的拓展与主体意识的发挥之间存在双向互动、耦合勾连的内在关联,劳动教育的发展应该首先从主体意识开显的角度去解构.从调研数据可知,高校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层面还存在着认识偏差、环境欠佳、制度不完备等问题.为此,高校应明晰劳动育人本质与主体意识开显的关系,并将之贯彻落实到学科建设中.同时应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平台潜力,重视社会与家庭的校外联动,加强专项培训及建设考评机制等方面持续改进,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

    劳动教育大学生主体意识劳动精神

    劳模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探析

    陶涛涛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模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素材.要使劳模精神及时有效地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更好发挥其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需要着重从时代价值、理论意蕴和实践路径三重维度进行教学探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把劳模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材、教案和教法,充分发挥劳模精神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并践行新时代劳模精神,以增进青年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

    劳模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探析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理论逻辑、现状分析与实践路径

    张晓王文慧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劳动教育和"大思政课"具有目标契合性、价值耦合性以及内容统合性.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在融入"大思政课"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有所提升,但师资体系仍不够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有所成效,但育人合力尚未形成;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有所拓展,但实践载体仍不够丰富.对此,要构建"大师资"体系、完善"大课堂"建设、依托"大资源"平台,提升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构筑全社会联动的"大格局"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大思政课实践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嬗变与经验启示

    吴宁白羽陆娟红
    159-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发展相继经历了初步探索、强化发展、成熟完善、深化拓展这几个重要阶段.纵观劳动教育发展之嬗变,劳动教育的地位越发重要,劳动教育的内容日趋完善,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观取向呈多元化.考察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能为当前的学校劳动教育提供五个方面的经验启示:一是要深入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二构建劳动教育教学共同体,三是要重视学生的劳动反思,四是要关注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五是要实现家校社的劳动教育合作.

    劳动教育教育政策嬗变特点经验启示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路径创新的内涵、构成及任务

    刘建锋
    16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劳动教育发表多次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详尽地剖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路径创新的科学内涵,并梳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路径创新的构成要件和核心任务,能更好地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高校劳动教育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路径创新内涵构成任务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内在理据、时代价值与实践指向

    陈辉甄孝丽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立足点.开展劳动教育,要贯通大中小各学段,形成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格局.正确认识大中小劳动教育一体化,不仅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论断中理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内在理据;也需要从始终关切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多维性和连续性的视角下,理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价值;还需要从观念层面树立整体性的劳动教育观,在实施层面紧扣育人性的劳动教育原则,从制度层面建构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指向.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价值指向

    苏联时期青年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薛建娟廖金文
    184-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苏联七十余年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青年劳动教育先后经历了初创、改革、提升、修补和终结五个阶段的实践探索,在方向性选择、功利性倾向、科学合理实施和社会资源挖掘方面留下的经验教训,从坚定理想信念、实践载体作用、"顶天立地"要求、学制学时匹配和全学段安排等层面,启示着21世纪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劳动教育工作.

    苏联青年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历史方位、认识误区与现实路径

    刘严宁
    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党中央把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引起各界对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高度关注,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互融互促、共同发展.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如劳动教育简单化、劳动教育狭义化、劳动教育任务化、评价缺乏科学性.对此,需要以科学理解劳动教育科学内涵为前提,建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主渠道,建强劳动教育管理体系为重要支撑,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关键环节来构建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历史方位认识误区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