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韩同银

双月刊

1674-3210

lfsyxb@vip.126.com

0316-2188440;2188441

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本刊以开展学术理论探讨,服务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宗旨,力求强化传统的文史哲学科,关注新兴、交叉学科,追踪并引导学术前沿,主要刊载文艺理论、文学作品、语言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学术成果。其中重点突出文艺理论、文学作品、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本刊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科学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力求选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与理论深度,论点新颖,论证严密的学术论文。本刊特约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写稿件,并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及科研机构工作者征稿。欢迎广大新老作者给予大力支持。本刊已加入《中国期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凡是投入本刊的稿件一律视为同意编入以上数据库,如有不同意者,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破解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

    张国义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涉及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由"古"变"今",以及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角色和地位问题.这是近代以来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焦点问题,也是必答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破解"古今之争",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破解"中西之争",以"第二个结合"超越"体用之辨",以守正创新的文化观承担新的文化使命,从而全方位破解文化建设中的"古今中西之争",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古今中西之争""第二个结合"

    经学思维与古代文论范畴——以"教化""文质""风骨""古雅"范畴为中心

    高明峰王淑悦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学思维在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古代文论范畴的研究中,离不开对经学思维的分析讨论.经学思维中明道致用、宗经征圣、权威崇拜、信而好古等特点直接关系到了"教化""文质""风骨""古雅"等文论范畴的生成和演变.经学思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道德文化品格,文学与经学广泛交融,共同满足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需求.

    经学思维文论范畴教化文质风骨古雅

    从感物美学的角度重审"诗可以怨"观念

    沈晓华杜吉刚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从钱钟书先生的论文《诗可以怨》发表后,"诗可以怨"一直被看作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机.从感物美学角度,创作动机可以划分为自然风物触发与社会历史现实触发两种基本类型.研究发现,无论因何而触发,文学创作动机都不仅包括"诗可以怨",而且还包括"诗可以乐".由此可见,文论界普遍认同的"诗可以怨"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机这一观念其实是不全面的和有局限性的,文学创作的动机实际上是"多元情感并举"的.

    诗可以怨感物美学多元情感并举创作动机

    人文主义视野下徐志摩非抒情散文的现代国家意识

    黄红春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徐志摩的文学成就得到重新评价,但主要在诗歌和抒情散文方面,其杂感、游记等非抒情散文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更缺乏对这些散文所隐含的现代国家意识的深入分析.在人文主义视野下重读徐志摩这些散文,可以窥见其现代国家意识的演变轨迹和基本内涵.从中学投稿校刊开始,徐志摩就表现出忧患国运、希望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出国留学后,他受英伦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向往和提倡民主制度.欧游归来,他论辩苏俄问题,反对暴力革命.他对现实失望又不甘于失望,大胆批评时政,追求自由和理想.他的现代国家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对现代中国的忧患和愿景,与此同时也存在理想主义的局限.

    人文主义徐志摩非抒情散文现代国家意识

    爱的哲学之外的社会担当——论冰心20世纪上半期的文学创作

    张翼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冰心 1919-1949 年的文学创作可以发现,其初登文坛以问题小说驰名,以己之文学专长捍卫个性解放,对社会文化生活有所引领.冰心的文学创作,不论何种体裁,都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现实讨论,以深厚智识为民众利益思考和发声.她的写作并非"去社会化"的温室书写,而是始终与社会问题接轨,客观理性地评论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话语影响力,有益于社会文化生活的有序构建,体现了女性作家的社会主体价值和特殊视角.

    冰心文学创作社会性镜像女性视角当代价值

    试论两种相互矛盾的海昏侯刘贺形象及其成因

    胡祥琴袁梦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历史文献记载中的"汉废帝"刘贺是一种粗犷少文、劣迹斑斑的纨绔子弟形象,然而,随着海昏侯墓的挖掘,大量出土资料所呈现的刘贺却是一种受过系统儒家文化教育、行事低调的宗室贵胄形象.造成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形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刘贺特殊的政治身份及其深陷斗争漩涡无力回旋的历史事实.为了达到废黜和排除潜在威胁的目的,权臣霍光及汉宣帝存在刻意抹黑、夸大其罪的可能,加上受政治宣传的影响,历史文献的叙事者进一步固化或加强了这一形象.

    海昏侯刘贺服妖历史形象历史原因

    书写的错位:略论司马迁笔下的"法家"

    石洪波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马迁对"法家"的认识是"法家"认识史上的重要阶段,应结合其父司马谈的定义(内涵)和《史记》本身的书写(外延)来界定.将法家诸子作为传主看待,《史记》的书写有独传、合传、家传三种类型.独传类型中,对商鞅的书写显示出了典型的法家特征,对李斯的书写法家色彩则显得略逊.合传类型中,对韩非与吴起的书写具有法家色彩,申不害、李悝、慎到等人似未被司马迁纳入法家.家传类型中,子产亦未被纳入法家.司马迁对法家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补全了司马谈对法家的定义,具有偏传主的倾向,但却显示出了历史书写与思想史书写的错位,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司马迁《史记》法家历史书写

    《明太祖实录》第三次修纂再考察

    吴文杰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太祖实录》第三次修纂的时间、原因、过程等问题,前人已有考述,然尚有不足.经重新梳理史料,发现《明太祖实录》第三次修纂应当始于永乐七年六月,至永乐十六年五月成书上进.朱棣突然决定三修《明太祖实录》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永乐六年冬,《永乐大典》成书上进,使得朱棣有足够的人员从事三修本《明太祖实录》的纂修工作;其二,朱棣对李景隆"心术"的怀疑是三修《明太祖实录》的根本原因;其三,永乐七年的北巡唤起了朱棣对李景隆的怀疑与不满,是朱棣决定第三次纂修《明太祖实录》的直接原因.此外,《明太祖实录》的三修工作完全在朱棣的控制之下进行,实录及纂修班子随朱棣銮驾在南北两京之间几经迁移.三修《明太祖实录》或于北京太液池焚草,但此时实录成书后即焚其草的惯例尚未形成,因此焚草时间可能并非在上进后不久.

    朱棣《明太祖实录》北巡李景隆

    波斯阿黑门尼德帝国道路交通略论

    刘雪飞靳杜卿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波斯阿黑门尼德帝国幅员辽阔,族群众多.为治理广土众民,帝国修建了相对完善的道路网络和配套设施,路况修筑和维护都较优良,交通安全,管理有序.在此基础上,波斯帝国实现了境内人员流动畅通,并能长距离通行,使商贸活动得以在欧亚大陆更大范围内开展.波斯帝国时期的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有效维护了当时帝国的治理,促进了东西方远程道路的联结,并为以后丝绸之路西段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

    波斯阿黑门尼德帝国道路交通丝绸之路

    论中世纪英国体育的特征

    陈凯鹏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与社会存在密切联系,是研究特定区域社会文化的重要切入点.作为传统体育的重要阶段,中世纪英国体育在发展中受自然环境、历史经历、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及思想观念等影响,呈现出源头的多样化、运动的军事化、消费的等级化及群体的性别化等特征.体育活动客观上丰富了英国民众生活,释放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在调适社会关系和稳固封建等级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育中世纪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