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军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军医杂志
临床军医杂志

褚常春

双月刊

1671-3826

lcjyzzbjb@163.com

0411-82679439,85846149

116017

大连市解放路655号

临床军医杂志/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Medical Officer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临床医学期刊,其宗旨主要为全军临床医学服务,读者对象为军队临床医、技、护人员。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实践报告、调查报告、技术与方法、医学心理学研究、护理研究、综述与讲座、研究摘报、病例报告等。发表的稿件中以军人伤病为重点,兼顾普通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发行范围,面向军、内外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去极化肌松药不良反应防治

    鲁晋方李九会李寿袁红斌...
    1211-1214页

    非去极化肌松药不良反应预防治疗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与红外热成像对截指平面评估临床应用研究

    曹彤瑜王艺雯植林胡云刚...
    1215-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估截指平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8例因外伤或糖尿病导致的肢体血运障碍而考虑需要截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均接受ICGA技术及红外热成像仪评估。根据术中所见及最终保肢的长度,评估两种方法的截指决策,以及截指平面预测是否准确。结果 18例患者共有32根手指需明确截指平面,其中,有27根手指接受了不同平面的截指手术,5根手指未行截指手术。ICGA的截指决策准确性为90。6%(29/32),红外成像为84。4%(27/32)。在截指结局的27根手指中,ICGA的截指平面预测准确性为88。9%(24/27),红外成像为92。6%(25/27)。结论 ICGA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估截指平面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红外热成像截指平面临床应用

    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与癫痫发作频率相关性研究

    韩志斌王贝张世华余胜坤...
    1219-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与癫痫发作频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佳木斯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东南大学附属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82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评估患者的BBB通透性参数,包括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容积转运参数(Ktrans),并定期随访癫痫发作频率。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BBB通透性参数与癫痫发作频率的关系。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癫痫发作频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不同Ktrans组别癫痫复发率。比较不同病因、不同发作类型患者的CBF、Ktrans。结果 随访期间患者癫痫发作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BBB通透性参数Ktrans、CBF、CBV在随访期间逐渐改善,呈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Ktrans与癫痫发作频率呈正相关(r=0。52,P<0。001);CBF与癫痫发作频率呈正相关(r=0。38,P=0。014);CBV与癫痫发作频率无相关性(r=0。22,P=0。09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trans、S100B是癫痫发作频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随访24个月时,按所有患者Ktrans值中位数将Ktrans值低于中位数的患者纳入低Ktrans组(n=99),Ktrans值高于中位数的患者纳入高Ktrans组(n=83)。高Ktrans组的无发作存活率为40%,与低Ktrans组的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不同病因将患者分为特发性癫痫组(n=98)与症状性癫痫组(n=84)。特发性癫痫组Ktrans、CBF低于症状性癫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不同发作类型将患者分为全身性发作组(n=72)与局灶性发作组(n=110)。全身性发作组Ktrans、CBF与局灶性发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trans与癫痫发作频率及复发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癫痫发作的潜在预测因子,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癫痫发作血脑屏障通透性容积转运参数生存分析

    单中心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急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近远期疗效分析

    李娜刘金新赵庭浩张志强...
    1223-1225,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患者行急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明确诊断为ATBAD且入院至行TEVAR时间<24 h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46例患者术中无死亡,即刻手术成功率为100。0%(46/46)。术中发生Ⅰ型内漏1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3例,2例死因为主动脉破裂,1例为多脏器衰竭。在出院至术后30 d的近期随访中,无患者死亡或发生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远期随访平均(36。6±26。1)个月。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因为主动脉破裂,发生在出院后第66天,另1例死因为心力衰竭,发生在出院后的第12个月;6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其中,1例为主动脉源性死亡,1例为逆行A型主动脉夹层,3例新发内漏,1例因发生支架源性裂口再次接受TEVAR;18例假腔完全血栓化,11例假腔部分血栓化,6例假腔未血栓化;1例新发卒中,1例新发截瘫。结论 ATBAD患者行急诊TEVAR的近远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以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急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疗效分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张威王田王孝彬
    1226-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8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留取术前3 d血浆标本、获取的病理组织石蜡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血浆、病理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FGFR1水平,分析血浆FGFR1水平与病理组织FGFR1双评分半定量法评分的相关性,比较病理组织中不同FGFR1表达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均接受顺铂化疗至少6个周期,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根据化疗后是否进展将患者分入进展组和控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FGFR1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浆FGFR1对NSCLC顺铂化疗后疾病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 108例NSCLC患者血浆FGFR1水平为(7。69±3。12)μg/L。FGFR1在病理组织中高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GFR1水平与病理组织FGFR1双评分半定量法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39,P<0。001)。FGFR1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的病理分型、TNM分期、吸烟比例、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41例,控制组患者67例。进展组患者血浆FGFR1水平高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GFR1预测NSCLC顺铂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曲线下面积为0。757,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 FGFR1在NSCLC病理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浆FGFR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病理组织中FGFR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血浆FGFR1对NSCLC顺铂化疗后疾病进展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非小细胞肺癌顺铂化疗病理组织血浆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壶腹周围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陈文菊罗会芹吴书胜何义富...
    1231-1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安徽省肿瘤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261例壶腹周围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术后肿瘤复发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n=165)与复发组(n=96)。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特征、实验室检验指标、脂代谢指标及肿瘤标志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壶腹周围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神经侵犯与脉管癌栓比例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实验室检验指标与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与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EA、CA199、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均为壶腹周围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较高,存在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均为壶腹周围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密切关注,并制定个体化的辅助治疗方案,以降低肿瘤复发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壶腹周围癌根治性切除术肿瘤复发影响因素

    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水平与术后延迟性肠麻痹关系研究

    刘靖李迪游彩霞陈战...
    1235-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水平与术后延迟性肠麻痹(PPO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98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PPOI将其分为无PPOI组(n=77)与PPOI组(n=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单核细胞计数(MONO)、中性粒细胞计数(NEU)、血小板计数(PLT)、NLR、PLR、LMR水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发生PPOI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LR、LMR水平对患者术后发生PPOI的预测价值。结果 PPOI组肿瘤直径≥5 cm患者比例,以及MONO、NEU、PLT、NLR、PLR水平均高于无PPOI组,LMR水平低于无PPO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NLR>中位数水平、PLR>中位数水平、LMR<中位数水平均为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发生PP0I的危险因素(P<0。05)。NLR、PLR、LMR水平及三者联合预测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发生PPOI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0。852、0。887、0。888,敏感度分别为0。857、0。857、0。857、0。810,特异度分别为0。753、0。776、0。831、0。870,均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P<0。05)。结论 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发生PPOI与肿瘤直径、NLR、PLR、LMR水平有关,高水平NLR、PLR及低水平LMR可能增加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发生PPOI的风险,临床可通过检测NLR、PLR、LMR水平预测患者术后PPOI的发生情况。

    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后延迟性肠麻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7项肿瘤相关自身抗体联合4项肿瘤标记物对肺结节良恶性诊断价值

    吕秀敏高嘉浓罗斯文赵蕾...
    1240-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7项肿瘤相关自身抗体(7-AABs)联合4项肿瘤标记物对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自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肺结节手术切除的3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恶性结节组(n=287)与良性结节组(n=83)。比较并分析恶性结节组与良性结节组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7-AABs(p53、PGP9。5、SOX2、GAGE7、GBU4-5、MAGE、CAGE)及4项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7-AABs或4项肿瘤标记物对恶性肺结节诊断效能和二者结合的联合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结节组与良性结节组在吸烟史、结节大小、结节性质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结节组中,结节大小为9~19 mm、20~30 mm的比例与结节大小≤8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性质为磨玻璃结节及混合型结节比例与实性结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AABs中,恶性结节组的p53、SOX2、GAGE7、GBU4-5表达水平高于良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项肿瘤标记物中,恶性结节组的SCCA表达水平高于良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项肿瘤标记物联合诊断对于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AUC=0。596,P<0。05)略差于7-AABs联合诊断(AUC=0。706,P<0。05),但二者联合诊断明显提高了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AUC=0。737,P<0。05)。结论 7-AABs联合4项肿瘤标记物对于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及肺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较单项更具有临床意义,可以作为肺结节鉴别的辅助检查手段,且其无创、易行,可成为肺癌早期筛查的有效措施。

    肺结节肿瘤相关自身抗体肿瘤标记物诊断价值

    基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α通路探究力竭运动对大鼠骨骼肌损伤影响

    王亚红侯智权张紫洋韩心怡...
    1245-1248,1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IMI)模型,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α(PGC-1α)通路探讨力竭运动对大鼠骨骼肌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采用大鼠7 d力竭运动方案建立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苏木精伊红(HE)、Masson染色观察大鼠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腓肠肌组织AMPK/SIRT1/PGC-1α蛋白表达。结果 HE和Masson染色镜下发现,模型组大鼠腓肠肌组织肌纤维排列紊乱,连接处出现严重炎症浸润,核仁排列杂乱渗出,纤维化明显,胶原纤维大量堆积等。ELISA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AMPK、SIRT1、PGC-1α蛋白表达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IMI可增加血清TNF-α、IL-6炎性因子水平,抑制AMPK/SIRT1/PGC-1α通路。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α通路炎性因子腓肠肌纤维化

    老年患者肠癌术后延迟出院影响因素分析

    胡育邦刘景廖汉全龚婷...
    1249-1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肠癌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自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肠癌手术的10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快速出院组(术后7 d内出院;n=36)和延迟出院组(术后12 d以上出院;n=7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数据、术后住院时间。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延迟出院及快速出院的影响因素。结果 延迟出院组患者的术前白细胞、术前血糖、术前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手术时间、糖尿病比例、冠心病比例高于快速出院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快速出院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和手术时间是患者快速出院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冠心病是延迟出院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维持老年患者术前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缩短手术时间,有助于肠癌手术后快速出院;而术前患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更容易发生延迟出院。

    肠癌手术术后住院时间快速出院延迟出院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