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军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军医杂志
临床军医杂志

褚常春

双月刊

1671-3826

lcjyzzbjb@163.com

0411-82679439,85846149

116017

大连市解放路655号

临床军医杂志/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Medical Officer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临床医学期刊,其宗旨主要为全军临床医学服务,读者对象为军队临床医、技、护人员。主要栏目有论著、临床实践报告、调查报告、技术与方法、医学心理学研究、护理研究、综述与讲座、研究摘报、病例报告等。发表的稿件中以军人伤病为重点,兼顾普通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发行范围,面向军、内外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负载异烟肼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体内安全性及黏附性研究

    王晓虹李琳爱毛舜刘永...
    483-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负载异烟肼(INH)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SCMI)在大鼠体内的安全性,以及在气管和肺组织中的粘附性。方法 将24 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INH组、SCMI组,每组各8 只。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肾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 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检测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PH)、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SP)、肌酐(Cr)及尿素氮(BUN)的水平。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评估SCMI在大鼠体内的安全性。将28 只大鼠气管内给予荧光标记的SCMI溶液,观察SCMI在气管及肺组织中的粘附性。结果 气管给药后第 7 天,INH组大鼠的体质量低于NC组与SC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H组大鼠肺组织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高于NC组与SC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WBC、LYMPH、RBC、Hb、PLT、AST、ALT、ALP、TBiL、TSP、Cr、BU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 12h时,大鼠肺叶组织中可见大量荧光标记,提示12h内SCMI即可广泛分布于肺叶中;48 h时观察到大量荧光标记,提示气管局部给予SCMI 48h后仍能大量粘附于肺叶上。结论 SCMI增加了INH在大鼠体内的粘附,且在气管局部给药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是INH局部给药的良好载体。

    异烟肼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安全性粘附性

    基于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多模态超声模型对肿块型乳腺炎与乳腺恶性肿瘤诊断价值

    陈姝婷蒋南杨子漪逄婉玉...
    488-492,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的多模态超声模型对肿块型乳腺炎与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 年 3-11 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 ABVS检查并确诊为乳腺癌或肿块型乳腺炎的 45 例女性患者(51 个肿块)的临床资料。采用ABVS、二维超声、弹性成像等多项指标全面评估肿块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肿块分为恶性组(n=31)与炎性组(n=20)。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筛选有意义的指标进行赋分、汇总,建立多模态超声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多模态超声评分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炎性组与恶性组年龄、弹性应变率比值(SR)、剪切波速度(SWV)max、SWVmean、微钙化、"汇聚征"、成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ABVS的多模态超声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SWVmax+SWVmean模型、ABVS特征模型、SR模型,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87。1%、85。0%。结论 基于ABVS的多模态超声模型对肿块型乳腺炎与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价值较高。

    肿块型乳腺炎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多模态超声诊断价值

    人粘蛋白16在炎性乳腺癌中表达水平及其对癌细胞转移活性影响

    张海萍周琪牛风玲王晶...
    493-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人粘蛋白16(MUC16)在炎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对癌细胞转移活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唐山市人民医院自2021 年9 月至2023 年10 月收治的13 例炎性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分析MUC16 的表达;将炎性乳腺癌SUM149 细胞分入 4 组,分别记为 si NC组、si MUC16 组、JAK2/STAT3 抑制剂组、JAK2/STAT3 激动剂组,将si NC组、si MUC16 组的SUM149 细胞转染入si NC和si MUC16 质粒,JAK2/STAT3 抑制剂组、JAK2/STAT3 激动剂组的SUM149 细胞使用JAK2/STAT3 通路抑制剂SC99、JAK2/STAT3 激动剂Colivelin处理;通过MTT实验分析细胞的增殖活性;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凋亡率;通过Transwell分析细胞的侵袭能力;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MUC16、JAK2/STAT3 通路蛋白的表达;将炎性乳腺癌SUM149 细胞再次分入4 组,分别转染JAK2 野生型(WT)、JAK2 突变型(MUT)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及MUC16 NC、MUC16 mimic质粒,分别记为JAK2 WT+MUC16 NC组、JAK2 WT+MUC16 mimic组、JAK2 MUT+MUC16 mimic组、JAK2 MUT+MUC16 NC组;通过Startbase网站预测MUC16 与JAK2 启动子的结合区域;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MUC16 与JAK2 的靶向调节作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JAK2/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MUC16 在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si NC组比较,si MUC16 组和JAK2/STAT3 抑制剂组的SUM149 细胞在475 nm处的吸光度降低,侵袭能力降低,凋亡率升高,JAK2 和STAT3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JAK2/STAT3激动剂组的SUM149 细胞在475 nm处的吸光度升高,侵袭能力升高,凋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 转录起始位点中存在MUC16 的结合序列。与JAK2 WT+MUC16 NC组比较,JAK2 WT+MUC16 mimic组的荧光素酶活性升高(P<0。05)。与 MUC16 NC 转染比较,MUC16 mimic 转染的 JAK2 mRNA、STAT3 mRNA 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MUC16 在炎性乳腺癌中高表达,抑制MUC16 表达后,炎性乳腺癌SUM149 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减弱,凋亡率升高,JAK2/STAT3 通路受到抑制。MUC16 对炎性乳腺癌细胞转移活性的影响与调节JAK2/STAT3 通路相关。

    人粘蛋白16炎性乳腺癌JAK2STAT3转移增殖侵袭凋亡

    床旁超声下锁骨下静脉塌陷指数、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在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评估中应用价值

    李川唐伟伟方长太陈园园...
    498-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下锁骨下静脉塌陷指数(SCVCI)、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IVC-RVI)在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安庆市立医院自2021 年1 月至 2023 年 1 月收治的 81 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容量负荷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n=38,容量无反应)与B组(n=43,容量有反应)。分别于补液试验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指数(CI)]、床旁超声检查指标(SCVCI、IVC-RVI)。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SCVCI、IVC-RVI与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SCVCI与IVC-RVI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VC-RVI、SCVCI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试验后,B组患者CVP、CVP变化幅度均小于A组,MAP变化值、CI变化值、SCVCI变化值、IVC-RVI变化值均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CVCI、IVC-RVI均与CI具有负相关性(r=-0。250、-0。241,P<0。05);SCVCI与IVC-RVI具有正相关性(r=0。700,P<0。05)。ROC曲线显示,SCVCI、IVC-RVI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均有预测价值(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8、0。868。结论 床旁超声下SCVCI与IVC-RVI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均具有预测价值,且SCVCI预测价值更高。

    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床旁超声锁骨下静脉塌陷指数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

    血清白细胞介素-17A、白细胞介素-10及白细胞介素-12p70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预后评估价值

    王娟娟陈智勇尹同进成胜...
    501-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A、IL-10 及 IL-12p70 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1 年7 月至2023 年3 月就诊于南通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的100 例MPP患儿设为MPP组;另选取同期30 例健康体检患儿作为健康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IL-17A、IL-10 及IL-12p70 水平。进一步将MPP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分析血清IL-17A、IL-10 及IL-12p70 与MPP预后不良的关系;并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17A、IL-10 及IL-12p70 对MPP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MPP组治疗前24h内血清IL-17A、IL-10 及IL-12p70 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预后良好组患儿76 例,预后不良组患儿24 例;两组患儿的年龄、胸腔积液、治疗天数、合并多重感染、抗菌联合用药、白细胞计数、血清IL-17A、IL-10 及IL-12p70 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多重感染、抗菌联合用药、血清IL-17A、IL-10 及IL-12p70 均为影响MPP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IL-17A、IL-10及IL-12p70 水平联合诊断MPP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9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58、0。974,均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的效能。结论 MPP患儿血清IL-17A、IL-10、IL-12p70 水平明显升高,三者表达水平的变化与预后有关,可能成为MPP患儿预后评估的血清标志物。

    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白细胞介素-17A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p70预后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多胺合成酶与多胺代谢酶表达特点研究

    徐丽努尔阿米娜·依明尼亚孜维尼拉·吐尔洪钟玉霞...
    505-507,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多胺合成酶与多胺代谢酶的表达特点。方法 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内科自2020 年11 月至2022 年9 月收治的27 例ET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两家医院体检的28 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健康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骨髓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后提取总m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并比较两组鸟氨酸脱羧酶1(ODC1)、精胺氧化酶(SMOX)、鸟氨酸脱羧酶抗酶 1(OAZ1)和鸟氨酸脱羧酶抗酶2(OAZ2)的相对表达量。1 例研究组患者血栓情况失访。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将研究组患者分为非血栓亚组(n=18)与血栓亚组(n=8)。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ET发生与ODC1、SMOX、OAZ1 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向前:有条件法)检验ET患者发生血栓与ODC1、OAZ1、OAZ2 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的ODC1、SMOX、OAZ1 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T与ODC1 相对表达量存在负相关性(β=-1。481,P<0。05)。血栓亚组患者ODC1、OAZ1 相对表达量均低于非血栓亚组,OAZ2相对表达量高于非血栓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向前:有条件法)结果显示,ET患者发生血栓与OAZ2 相对表达量存在正相关性(β=0。234,P<0。05)。结论 多胺的合成下降可能与ET发生相关,而多胺水平下降可能与ET患者发生血栓相关。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胺代谢鸟氨酸脱羧酶1精胺氧化酶鸟氨酸脱羧酶抗酶1鸟氨酸脱羧酶抗酶2

    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后纤维素窦道形成因素分析

    刘亚奇贾伟蔡轩郑志学...
    508-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后纤维素窦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 年4 月至2023 年4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9 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手术录像,通过观察腹腔内腹壁与肝/胆囊间隙的引流管周是否形成纤维窦道,将患者分为形成窦道组(n=31)与未形成窦道组(n=8)。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穿刺距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肝组织或胆囊底),以及急性炎症期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定量、D-二聚体水平等指标。结果 39 例急性期经皮经肝胆囊引流术患者均实施延迟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均恢复顺利,未出现中转开腹、胆漏等相关并发症。形成窦道组患者的急性炎症期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定量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形成窦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急性炎症期的白细胞计数、白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水平,以及年龄、BMI、穿刺距手术时间、穿刺点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炎症期C反应蛋白水平、纤维蛋白原定量可能是影响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后纤维素窦道形成的因素。

    纤维素窦道形成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急性胆囊炎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静脉溶栓24h内血压变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预测价值

    韩荣坤许月光齐策何岩肖...
    511-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24h内血压变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19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收治的263 例急性脑梗死并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将患者分入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溶栓治疗24h内的血压变异系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治疗24h内血压变异系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因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 263 例患者中,75 例发生出血转化(28。52%),188 例未发生(71。48%)。出血转化组溶栓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性增加(P<0。05)。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联合预测因子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0、0。734、0。806、0。819、0。956,均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后24h血压变异系数与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存在密切联系,24 h血压变异联合指标检测对患者出血转化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应注重患者溶栓过程中的血压管理,这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静脉溶栓血压变异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CT对非优势成分微乳头状腺癌型ⅠA期肺腺癌诊断价值分析

    张景顺孙培道孙雪飞李树海...
    515-519,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CT对非优势成分微乳头状腺癌(ND-MPA)型ⅠA期肺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自2021 年7 月至2023 年6 月收治的1 177 例(1 177 个病变)肺结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将患者分入ND-MPA组(n=279)和非ND-MPA组(n=898)。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ND-MPA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肿瘤直径(比值比 1。539,95%可信区间1。180~2。007,P=0。001)、CT值(比值比 1。003,95%可信区间 1。001~1。004,P=0。001)、实性成分占比(CTR)(比值比3。536,95%可信区间1。536~8。141,P=0。003)、空泡征/空洞征(比值比 1。950,95%可信区间 1。451~2。620,P=0。002)是ND-MPA的独立风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公式为ln(p/1-p)=-1。732+0。431×肿瘤直径+0。003×CT值+1。263×CTR+0。527×空泡征/空洞征(其中p代表ND-MPA)。肿瘤直径、CT值、CTR、空泡征/空洞征预测ND-MP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2、0。787、0。779、0。566,均低于肿瘤直径+CT值+CTR+空泡征/空洞征联合预测模型的0。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信息能够辅助临床医师预测ND-MPA型ⅠA期肺腺癌的发生风险,有利于医师在术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肺腺癌非优势成分微乳头状腺癌CT影像信息诊断模型

    静脉麻醉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昼夜节律影响

    鲍振星顾芸菲李玉兰
    520-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麻醉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2023 年 3 月 15-31 日收治的50 例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静脉注射阿芬太尼+丙泊酚进行麻醉。记录并比较患者麻醉前后睡眠节律变化情况、睡眠质量,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生物钟基因[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样基因1(bmal-1)、时钟基因(clock)、周期基因2(per-2)与隐色素基因1(cry-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患者麻醉后的睡眠潜伏期、睡眠惯性均低于麻醉前,卧床时长、睡眠时长均高于麻醉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麻醉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上床到入睡时间均低于麻醉前,卧床时间、实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均高于麻醉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麻醉前、麻醉后的clock mRNA、bmal-1 mRNA、cry-1 mRNA和per-2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麻醉可提前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的睡眠时型,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对人体昼夜节律无明显不良影响。

    静脉麻醉无痛胃肠镜昼夜节律睡眠时型生物钟基因外周血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