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鸟类栖息地修复的湿地公园设计研究——以深圳石岩湖湿地公园为例

    钱斌天宋海龙冯峻林杨君...
    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城市公园的建设也越来越趋于现代化和景观化,导致原有鸟类赖以栖息的湿地面积逐渐萎缩。通过对深圳石岩湿地公园采用基于鸟类栖息地恢复的设计手法及后续监测,表明:①生态功能分区的划分,可有效隔绝或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栖息的干扰,是鸟类栖息地建设的基础;②草滩、石滩、松木桩等不同驳岸的设计,可为不同鸟类营造栖息、游憩及繁殖场所,是鸟类栖息地构建的必要措施;③以乔灌草及挺水、浮叶、沉水植物搭配模式,可为鸟类提供优质食源地,是花—鸟—鱼—虫—草生态系统构建的基底保障。监测结果显示,项 目建成后周边鸟类种群达到了建设前的水平,可为今后基于鸟类栖息地构建的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

    上海人工针叶林群落结构和动态多样性研究

    彭志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上海人工针叶林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针叶林群落植物组成较为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43科64属75种,草本植物是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组成。人工针叶林主要包括水杉林和池杉林2类群落,均为纯林。群落垂直结构上,乔木层树种较为单一,林分密度较高,大部分处于中幼林的阶段;灌木层以阔叶树种的更新幼苗为主,针叶树种的更新幼苗缺乏;草本层的植物种类最为丰富,以禾本科和茜草科的草本植物占有明显优势。从2011年、2016年和2021年3次多样性指数显示,乔木层的丰富度较为稳定,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小;灌木层的丰富度逐年增多,多样性指数上升趋势明显;草本层则与灌木层的表现相反。针对人工针叶林林分过密,存于中幼林的生长阶段,应加强林分抚育,保护更新层的生长发育,促进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的演替。

    人工针叶林群落结构动态多样性上海市

    不同生境下浙江楠幼苗叶形特征的可塑性分析

    林康民孟家浩林憬晨陈道敏...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认识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叶片对不同生境的可塑性适应规律,在浙江省龙泉市大丘另村林场内调查不同生境下(纯林、混交林)浙江楠幼苗的叶片形态特征,并采用标准主轴回归(SMA)分析不同生境下浙江楠幼苗叶片形态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叶面积、叶周长、叶宽和叶长彼此之间关系的异速生长指数为0。553~1。970,其中仅叶周长和叶长间呈等速生长而其余5对关系均呈异速生长模式,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高度相似;叶周长、叶面积与叶长的异速生长指数在不同生境下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可得不同生境下其他指标间异速生长SMA主轴沿y轴或斜率方向上发生显著移动(P<0。05),主要有相同叶宽和叶面积下,叶长和叶周长为混交林>纯林,叶片大小也整体表现为混交林>纯林。浙江楠幼苗叶片形态特征在不同生境下的响应差异,展现出其区别于其他植物的较强可塑性。

    浙江楠异速生长叶形特征可塑性

    极小种群植物紫荆木不同生长阶段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钟文彤杨一山蒋运生邹蓉...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紫荆木(Madhuca pasquieri)光合特性,采用LI-6400 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紫荆木幼苗、幼树与成年株光合参数。结果表明:①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是紫荆木幼苗、幼树和成年株的光响应拟合的最佳模型;②紫荆木成年株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有明显"午休"现象,叶片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空气温度的日变化曲线规律相似,均呈双峰曲线。其中Pn、T,的最大峰值出现在10:00-11:30,分别为9。223 μmol/(m2·s)与1。979 mmol/(m2·s);Gs的最大峰值出现在 14:30-16:00[0。285 mmol/(m2·s)];③紫荆木幼苗、幼树与成年株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AQE)、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均显著(P<0。05)。在一定光强范围内,紫荆木的Pn、G,、Tr随着光强增加而增加,但在强光照下又表现出光抑制现象;④紫荆木幼苗、幼树与成年株的总叶绿素均显著(P<0。05)。综上所述,紫荆木Pnmax和LSP较高,而LCP和AQE较低,属阳生植物。紫荆木成年树对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高于幼树和幼苗;幼树对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高于幼苗。

    紫荆木日变化光照强度光合色素光响应曲线光响应模型

    玉溪市玉白顶国有林场森林质量评价和经营策略探究

    杨能朱肖铭普梅英李亚楠...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提升玉白顶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质量,根据玉白顶林场2020年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选择反映森林质量的若干指标(如森林生产力质量、森林结构质量、林地质量等)建立森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森林质量进行评价,选择的评价指标充分考虑了基层林场森林实际状况以及数据调查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以小班作为评分单元,评定各小班的质量等级,采用统计分级小班数量、面积,对玉白顶林场的森林资源质量做出总体评价,并根据森林质量评价结果,提出具体的经营对策和森林质量提升途径,为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玉白顶林场森林质量评价等级为Ⅱ级的森林面积有1819。48 hm2,Ⅲ级3455。71 hm2,Ⅱ级和Ⅲ级共占森林面积的99。4%,表明玉白顶林场森林质量总体呈中上水平,林分生长、森林结构较好,无森林质量等级为Ⅰ级和V级的森林,整体森林质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玉白顶国有林场森林质量评价森林经营策略

    腾格里沙漠东北缘飞播造林区优势灌木降雨再分配特征

    邓春涛高永唐国栋张铁军...
    34-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量分析荒漠生态系统灌丛植被降雨再分配过程,对于认识干旱区生态水文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腾格里沙漠东北缘1992年飞播区优势灌木花棒、沙拐枣和油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定点观测方法,分析植被在不同降雨量下的再分配特征、植株大小和降雨量对植被降雨再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典型灌木的平均穿透雨量占比最高,范围为68。80%~78。17%,从高到低依次为花棒、油蒿和沙拐枣。冠层截留量占比在18。0 7%~30。28%,沙拐枣最高,其次是油蒿和花棒。树干茎流占比最小,范围为0。89%~3。76%,由花棒、沙拐枣到油蒿依次递减。随植株增大,花棒树干茎流量增加、冠层截留量减少;沙拐枣则穿透雨量减少,树干茎流量和冠层截留量增加;油蒿树干茎流量减少,冠层截留量增加。随降雨量增大,花棒树干茎流率增大,而沙拐枣和油蒿降低;花棒冠层截留率降低,而沙拐枣和油蒿增大。

    飞播造林沙生灌木降雨再分配腾格里沙漠

    成都市典型湿地公园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张露傅娅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城市湿地公园水生态健康情况,依据有关评价技术规范,结合成都生态环境特点,选取成都市浣花溪湿地公园、白鹭湾湿地公园以及麓湖湿地公园这3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分别在春、夏两季开展了水生态监测,运用湖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在夏季时期,3个公园湿地均为中营养状态:在冬季时期,浣花溪湿地公园的富营养程度相对其他2个湿地公园较高,且呈轻度富营养化,需加强湿地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最后对城市湿地公园富营养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源头控制、生物控制、制定综合方案分阶段实施等相应措施和建议,为成都地区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判、水资源长期有效管理及湿地公园内河流湖泊规划开发的技术支撑与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助力科学决策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水生态健康湿地公园水环境富营养化评价

    "双碳"目标下校园绿地碳汇效益测算及优化提升

    袁艺嘉陈睿智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绿地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碳汇绩效的重要基础。运用I-tree模型,以成都高校20个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究高碳汇效益的植物个体和群落类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一类乔木碳汇效益最高,整体上固碳量最高的是香樟,碳储量最高的是黄葛树。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乔木中香樟、黄葛、董棕、雪松、日本柳杉、苏铁、皂角、圆柏;灌木中木芙蓉、蚊母树、山茶和千层金碳汇效益较高,在校园绿化中可优先选用。③胸径、株高、冠幅和叶面积指数对植物碳汇效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胸径影响程度最大。④径级结构对群落碳汇效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种植密度与群落碳汇效益没有明显相关性。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碳汇效益种植设计

    2011-2100年云南气温降水的多模式预估

    陈恩波广键梅张开源
    54-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5个云南气象站的气温、降水数据及CMIP5中21个全球模式的输出结果,评估了CMIP5模式集合对云南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并对未来的3种情景(RCP2。6、RCP4。5、RCP8。5)下云南2011-2100年的气温、降水变化趋势进行预估。结果表明:CMIP5全球气候模式能较好地模拟云南气温的演变趋势,但对降水的模拟能力相对较弱;3种RCP情景下,2011-2050年,云南多年年均气温都呈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相对于1986-2005年,云南多年(2011-2050年)年均降水量增幅为正的主要是海拔高度较高的区域,增幅为负的主要是东部海拔高度较低区域;2051-2100年,3种RCP情景下,多年年均气温都呈现出一致的上升,上升较显著的是海拔高度较高的北部区域;2051-2100年全区降水量都有一个正的增幅,同时随着RCP排放情景的上升,降水量空间上增幅变得更大,尤其是西部地势较高的区域。

    气温变化降水变化气候模式RCP情景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资源现状

    陶君刘欣黄运梅陈桂枝...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该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共鉴定出124种土壤无脊椎动物,涵盖124种不同类别,分属3门4纲12 目 35科。包括昆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这些无脊椎动物在凋落物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土壤无脊椎动物调查生物多样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