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尾松木荷混交林不同改造方式的效果分析

    李清源张发游罗春备孙代珍...
    112-11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选择马尾松木荷混交林,于2021年分别实施行带状择伐改造(林下套种闽楠、赤皮青冈、米槠、格氏栲、杉木、红豆杉)和单株择伐改造,于2023年进行林木及其林下植被调查测定。结果表明:2种改造方式均能使木荷和马尾松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得到提升,其中,单株择伐的改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大径级高质量林木。行带状择伐后套种以上6种幼树,保存率都在98%以上,经过相同时间的培育,米槠和格氏栲的最大冠幅和树高值最高,说明米槠和格氏栲具有更强的适应力。择伐有助于提高林下植被的多样性,其中行带状择伐后林分的Gleas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最高,分别达到4。02和1。57(对照保留带的Gleas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分别为2。8和1。34)。

    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林分改造

    枣庄市储能产业循环生产系统发展对策分析

    初晋华张卓群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能源科技领域竞争的焦点,特别是以电化学储能为核心的储能产业,更是成为全球新能源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旨在通过分析枣庄市储能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探索优化该市储能产业发展对策,以期达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以山东枣庄市为例,采用文献综合、资料分析、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枣庄市储能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剖析,揭示了枣庄市储能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存在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枣庄市的储能产业发展面临产业链布局不合理、协同效应不足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剖析建议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本土区域间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内部的资源整合构建高质量循环生产系统以及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枣庄市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储能产业生产循环系统产业发展

    腾冲市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刘杨舒相才王生进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腾冲市林草资源和林草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了腾冲市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发展状态、森林经营水平有待提高、林下经济产业空间利用不足、特色乡土苗木产业缺乏优势品种、木材和非木质林产品加工缺乏龙头企业、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远达不到预期、产业用地保障不足、林区道路建设滞后。提出腾冲市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建议:准确定位腾冲林草产业发展方向、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林地空间利用率、培育乡土特色精品苗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科学使用林地资源、加大林区道路建设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并对腾冲市林草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建议腾冲市林草主要发展8大产业:用材林培育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腾冲市红花油茶产业、特色乡土苗木产业、产品加工产业、林下经济产业、草产业、森林康养旅游。

    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方向发展建议腾冲市

    桉树与黑木相思不同混交模式下造林效果的研究

    蔡纯纯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并实施一系列试验,采用不同混交梯度对桉树与黑木相思混交模式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混交梯度下桉树与黑木相思的生长表现。试验结果表明:适度的混交梯度能够促进桉树与黑木相思的共生关系,提高混交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发现不同混交梯度对桉树的保存率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桉树与黑木相思的混交比例为70∶40表现出最佳的综合效果,不同混交模式对桉树或黑木相思平均树高与平均胸径影响较小,表明在混交比例不同的情况下两树种生长水平主要取决于树种本身,为未来混交树种选择以及优化混交林经营管理提供了参考。

    黑木相思桉树混交模式造林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桉树高产种植模式研究

    梁祺皆谢鸿琴
    13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桉树高产种植模式,于2022年秋季在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分别设置了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地形选择试验、3种不同密度的种植密度试验,4种施肥方案的施肥试验以及3种混交模式的混交模式选择试验。结果表明:①半阳坡和上坡位的桉树生长最佳,树高和胸径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②83株/667m2密度下桉树胸径最大,显著大于其他密度(P<0。05),但树高差异不显著。③有机肥+精准配方肥处理效果最佳,桉树平均树高和胸径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④桉树与刨花润楠或红椎混交模式下的桉树树高和胸径均显著高于桉树纯林(P<0。05)。指出了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桉树高产种植模式应选择半阳坡或上坡位,采用中等种植密度(111株/667m2),并使用有机肥配合精准配方肥的施肥方案;此外,桉树与刨花润楠或红椎混交可显著提高桉树生长量,在营造混交林时可考虑使用刨花润楠或红椎。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桉树高产种植模式地形选择种植密度施肥方案

    肇庆市古树名木资源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张峰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肇庆市古树名木普查和补充调查数据,对肇庆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点要素最邻近指数法与核密度分析法研究和分析肇庆市古树名木空间分布格局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肇庆市共有古树名木3553株,其中名木5株,一级古树25株,二级古树240株,三级古树3283株,隶属41科79属120种,以桑科(Mor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山茶科(Camellia)为优势科。肇庆市古树名木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主要呈现为凝聚型分布,但这一分布特征在不同行政辖区之间却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全市存在6个核密度估计值较高的聚集区,且东南片区较西北片区具有更高的空间聚集性。

    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分布格局肇庆市

    成都市温江区古树名木现状调查

    刘方玲马月平王红苟宇波...
    14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温江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对古树名木进行每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温江区现有古树90株,隶属8科9属9种,二级古树8株,三级古树82株,没有一级古树和名木。古树树高、胸径、冠幅整体上均呈正态分布。90株古树中,衰弱古树16株,正常古树74株,古树总体健康状况较好,但仍有大量古树存在偏冠、不合理修剪、树皮破损、空洞以及树体倾斜等问题。

    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健康现状温江区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松材线虫病监测中的应用

    梁晓东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高效、精准监测松材线虫病枯死木,解决当前人工调查效率低、数据不准确、防治决策不精准、防治工作开展不及时的问题。该研究应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在金谷镇境内验证区进行航拍,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松枯死木遥感影像,应用Pix4Dmapper、YOLOv5软件对影像进行自动拼接、识别、定位,获得的数据与秋季普查比较。结果表明:人工调查的松枯死木为无人机监测的71%,无人机监测识别准确率达到93。94%,坐标点位置的平均水平误差4。1 m,能够为基层林业提供高效、准确的监测松枯死木服务。

    无人机遥感监测松枯死木松材线虫病

    基于GIS技术的武汉市2000-2020年耕地变化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陈逸方刘晨曦黄立文顾朝军...
    15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资源是土地利用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采用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单一土地动态度、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结合GIS技术,对武汉市2000-2020年耕地变化态势及驱动因素展开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20年来耕地面积呈现随时间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且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幅度存在差异。耕地主要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来源为水域和建设用地,但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整体上表现为向其他地类转出的态势。耕地数量发生的上述变化受经济状况、人口发展、政策因素、农业生产等多种驱动因素影响。研究结果能够为武汉市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耕地变化主成分分析GIS随机森林分类武汉市

    嵌入式养老设施在社区改造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张少伟赵燕花
    164-17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嵌入式养老设施融合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的优势,在我国人口结构快速进入老龄化的背景下,展现出了巨大的社会需求。依托城市社区满足老年人在熟悉环境中养老的需求,明确了嵌入式养老设施的定义,并分析了其主要特征;总结了这类设施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从按需确定设施类型、以需求导向进行体系构建、以运营逻辑为设计指导、以资源共享理念为设计导向、以"以人为本"为设计评价标准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细化研究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性需求,同时强调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对于嵌入式养老设施发展的重要性。

    嵌入式养老设施社会需求城市社区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