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

刘文君

月刊

0457-6241

022-23332330

300051

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

历史教学/Journal History Teach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旨在沟通学术与基础教育,力图将史学研究产生共识的成果及时介绍全中学历史教师。本刊关注前沿的课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在史学刊物中独树一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外历史纲要(下)》近代部分的逻辑联系与结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晏绍祥余世友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重点论述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欧洲列强加强了海外殖民侵略,把非洲和亚洲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形成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世界殖民体系.然而,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与掠夺,也必然引起后者争取独立的斗争.两课前后相继,将资本主义制度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全面地展现了出来.

    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价值观念

    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关键技术二:创设情境问题

    黄牧航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设情境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技能和命题技术.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问题受到更多重视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高考命题中的创设情境问题技术被认为是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情境创设与情境活动创设的区分给命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解情境命题的新变化,是把握新高考命题思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情境

    史料的运用:以五四运动的史料为例

    张汉林李嘉雯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料运用的方式受制于其目标,而史料运用的目标又受制于史料观.按照史料观和目标导向的不同,史料的运用可分为把史料的信息等同于过去、把史料当作理解的对象、把史料当作问题的证据等三种方式.史料观与历史教育观的引入,让我们对史料运用的认识更为丰富与深刻.

    史料理解证据

    基于历史阅读的史料实证素养培育——作为事件、经历和精神的五四运动

    刘常娟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阅读是认知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历史阅读,初步学会史料的搜集、辨析和解读,从而提升史料实证素养.本文以五四运动为例,以历史阅读为支撑,从事件、经历和精神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厘清历史概念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究史源以多元视角"重返"历史现场,层累地建构事件的精神和历史意义.阅读立足教材,兼顾第一手史料和学术著作.在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从而突破学生对教材结论的机械记忆,转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最终运用所学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历史阅读史料实证素养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爱国主义"的突出特性

    李金飞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科书的一项重要使命.五四运动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分水岭,蕴含的核心精神是爱国主义.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曲折历程中,五四运动彰显出的爱国主义有着迥异于以往的突出特性.人民群众的集体性参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普遍觉醒,特别是形成了鲜明的国家认同意识,使现代性的"国家"概念被正确认知.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性也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成为此后爱国主义内涵的重要表达.与以往诸多带有妥协性的爱国运动和行为相比,五四运动在实现爱国目标上展示出坚决性与彻底性的姿态.对这些问题展开剖析,可以使历史教科书的文本话语更为丰富与饱满,有助于让中学生在接受知识传播之时,更好地感悟五四运动洋溢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爱国主义突出特性

    逻辑转换与融通教学:论"研究性叙事"在融合必修与选必教科书中的实践

    李凯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科书编写逻辑和教学逻辑之间有交集,但并不能等同.面对密集的知识点,历史老师如何融通《中外历史纲要》和三本选择性必修教科书,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表明,研究性叙事的方式易于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应树立做减法的教学逻辑,淡化"内史",以《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的交集为重点突出"外史",将"大纲领"和"有意义细节"相结合,把众多历史现象串联起来形成叙事,针对重点内容进行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利于达成历史学科素养.以西方教育理论架空中国历史教育的做法并不正确,强化老师的历史学术基础与历史教法的中国话语,才能突破瓶颈.

    研究性叙事《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中国话语教学融合

    细化学业质量内容 突破选必重难点——以行省制度为例

    郭建强余朝元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朝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延续至今.虽然行省制度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相关内容在教材中有所涉及,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对行省制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怎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依托学术成果和教材资源,在选必部分让素养的培养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视、可思和可感,对一线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章尝试以行省制度为载体,细化学业质量内容,通过情境设计一系列的学习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视角,使学生在思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用客观的、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行省制度,促使核心素养自然生成和落地.

    学业质量内容选择性必修元代行省制度

    史料虚处话实证——浅说史料不确信时的实证教学

    苗颖刘晓兵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研究强调要运用可信的真实的史料重现历史,而在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教学中,更有价值的恰恰不是那些可信的真实的史料,而是有缺陷的"虚"的史料.面对"虚"的史料,我们更需要正误辨伪,披沙拣金,勾连缺环,这有利于培育实证意识、实证能力和实证精神.史料的"虚"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艺史料里有着较多虚构成分,但这些虚构却不是完全没有凭据,而是"事虚情实";对同一史事的多项记载互相抵牾冲突,则说明其中必然有"虚假"的情况,对于素养培育来说,正可以实现"知虚识实";由于历史的湮灭和记载的缺失会出现史料"虚空"的情况,需要借助推理和想象来还原历史,是一种注重逻辑的"史虚理实".

    史料实证文艺史料冲突史料史料缺失

    明嘉靖朝南直隶倭寇兴亡

    苏辰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嘉靖年间,倭寇在东南沿海横行肆虐.嘉靖二年,贸易争端致使嘉靖朝实行严格的海上禁令,继而引发倭乱.嘉靖三十二年后,倭寇入侵江南,东南沿海的海盗奸商与日本海盗相勾结,掠夺国家财赋重地.日本海盗集团是倭寇的主体,起着支配作用.南直隶制定海防战略,强化海防体系,提高了军队抗倭战力,历经14年,基本肃清了倭寇.

    南直隶倭寇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