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

王斯德

双月刊

1006-5636

021-62232334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中3663号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历史教学刊物。旨在交流中学历史教学经验,提供史学信息、论文和教学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美国老年移民群体的特征与境遇

    李胜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久以来,中青年人占据美国移民群体的绝大多数,并对美国城市化、工业化、郊区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之相比,老年移民数量相对有限,且影响与作用远不如前者.然而,受移民政策调整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战后美国老年移民在人数、比重方面出现明显增长.加之这一群体的特殊身份——移民亚群体及老年人亚群体,当代老年移民群体尤为值得关注.事实表明,老年移民在祖籍地、英语水平、地域分布、居住安排、经济状况、健康情况等方面表现出与美国本土老人及中青年移民迥异的特征.老年移民身份的二重性还给这一群体带来了诸多困境,如文化的不适、角色的迷失、社会参与的受限等,这些无不凸显了这一群体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特殊存在.正因为此,他们尤为值得美国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重视.

    美国老年移民双重身份多重困境

    1923年《洛桑条约》与土耳其境内希腊裔问题的形成

    解芳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桑条约》划定了土耳其和希腊两国边界,使双方在相互制衡中实现了东地中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但也成为了土希紧张局势的源头.一方面,自1923年《人口交换协议》在内的《洛桑条约》签订以来,两国没有发生武装冲突.另一方面,土希人口交换和权利保障条款引发的土耳其境内普世牧首问题、希腊裔财产问题和其身份问题等导致了双边紧张关系.免于人口交换的希腊人便成了土耳其境内希腊裔问题的根源,即"希腊裔土耳其人"成为土希两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方堡垒和工具.尽管1930年《安卡拉公约》的签署使两国关系得以缓和,但事实上土耳其仍对境内希腊裔保持谨慎态度.土耳其政府的排他性政策并没有兑现政府保障公民平等权的承诺.

    土希关系人口交换希腊裔普世牧首

    铁路发展与南非约翰内斯堡市种族隔离

    梁凯宁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非约翰内斯堡铁路发展历史悠久,且与城市种族隔离制长期交织在一起.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期里,约翰内斯堡的铁路发展对城市空间、经济、人口的演变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塑造城市"二元结构"方面具有典型性.这种典型性不仅表现在城市结构的"二元性"上,更重要的是对约翰内斯堡种族分化、政治分野起了长时段的影响.1994年新南非建立以后,为了清理铁路造成的种族分野,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拆除殖民时期的旧铁路,建设有利于促进种族融合的新铁路.新铁路通到了黑人传统聚居区.政府力图从根本上擦掉城市历史"伤疤",但实际收效甚微,还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

    种族隔离铁路发展约翰内斯堡二元结构城市竞争力

    历史"三味"的育人价值与教学方略

    廖成林袁从秀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三味"即历史的趣味、本味和蕴味.它是增强历史学习内驱力、揭示历史本来面目和获取深层历史感悟的历史味,反映了历史课程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历史课程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感知历史趣味、探究历史本味和感悟历史蕴味的过程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历史"三味"核心素养

    挖掘乡土资源,构筑家国记忆——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抗日战争部分的拓展途径

    赵赢曲虹
    12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事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战争凝结了残酷、浓烈而厚重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家国记忆.这些记忆不仅关涉战时,也影响到战后以来的国家认同、民族精神、社会动员等多层面的调动与构建.高中历史课程应充分发挥学科革命传统的育人功能,厚植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就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抗日战争部分的拓展途径与教学创意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对口述文献等东北抗战乡土资源的挖掘创设情境,突破教材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英勇抗战的人物群像感染中升华家国情怀.通过对东北地区抗战的集体记忆与阐释,构筑十四年抗战的整体认知,让历史认识立体而饱满.

    东北抗战乡土资源区域记忆革命传统教育

    基于大概念的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建模思考

    李倩夏黄滔李峻
    133-138,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概念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核,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学习层面上外显大概念,使大概念可操作性的具体指向更清晰与实用.基于大概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使"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和"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迈向高阶思维的培育.已有的调查报告反映一线教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与评估领域急需指导.本课题组基于文献研究与调查反馈,初步建模了跨学科视角下历史大概念的层级框架和实施路径.

    跨学科主题学习大概念历史教学

    深挖动机与效果理论 培育历史解释素养——以全球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为例

    林明豪余晓杨
    139-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有效的历史解释素养培育路径,本文以全球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为例,深入挖掘动机与效果理论的丰富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始终立足人物动机,由动机叩问动因,继而考察实践过程的偶然与必然,最终揭示出实然的历史影响及其与应然之间的张力.在此释史框架下,学生不仅能辩证、理性地分析历史事物的前因后果,也将从中汲取有益的处世智慧.

    动机效果历史解释全球航路的开辟

    辨析史料价值 增强实证意识——以探究"中共一大召开日期"为例

    陈大勇
    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以探究"中共一大开幕日期"为主题的探究性教学活动,遵循历史研究"孤证不立"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从个人回忆、代表行踪、间接事件、档案记载等4个方面探究,设计了具有层次性的12个问题,辨析史料价值,增强实证意识,最终指向"一大"开幕日期的判断,帮助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地.

    史料价值实证意识孤证不立

    重视"被遗忘的角落"——统编历史教材中活动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叶盛葛燕兰潘庆梅
    149-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越发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统编教材中的历史活动课,这一教材中"被遗忘的角落",成为推动历史教学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的绝佳途径.笔者以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为例,开展历史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施,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分析活动课的研究价值、实施路径与设计建议,推动传统历史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思维,以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统编教材历史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

    坦桑尼亚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评析

    陈金龙朱苏杭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坦建交60周年,两国关系一直是中非友谊的典范.考察坦桑尼亚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国大众的对华认知.通过对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内容及主要事件的梳理,教科书中刻画的中国形象有三种:神秘、静态、单薄的古代中国;反帝革命与改革进步的近现代中国;支持非洲反帝、独立事业和合作发展的现当代中国.非洲叙事框架及教学资源欠缺等带来了部分史实错误及认知模糊等问题,整体上中国形象显得单薄、局促.加深人文交流,有望能弥补缺漏.

    坦桑尼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