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温带林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温带林业研究
温带林业研究

徐克生

季刊

2096-4900

lyldaq1988@163.com

0451-86664063,86665017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74号

温带林业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Temperate Forestry Research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林业系统唯一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方面的国家级刊物。报导林业劳动安全与职工卫生动态、介绍林业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科研成果,提供国内外林业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方面的新技术与信息。是交流林业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信息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园地。面向全国林业系统的广大林业职工与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减雨对三江平原蒙古栎林土壤呼吸的初期影响

    王剑南董立本池成林韩大校...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土壤呼吸对干旱的响应,阐明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碳排放之间的反馈关系.[方法]本研究以三江平原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林内穿透雨减少技术模拟干旱,通过LI-8100 土壤CO2 通量测定系统对2023年5-9月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观测,研究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及不同土壤呼吸组分对减雨的响应.[结果]减雨处理后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减雨处理未对土壤异养呼吸速率造成显著影响,显著降低了土壤总呼吸速率.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较为一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指数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体积含水量成显著二项式线性相关关系(P<0.05).减雨导致土壤总呼吸温度敏感性下降,双因素方差分析说明,以减雨为自变量时主效应存在(P<0.05),二者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结论]减雨显著抑制了三江平原蒙古栎林土壤呼吸,模拟干旱初期三江平原地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土壤碳排放速率可能会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蒙古栎林的经营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精准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北蒙古栎林的土壤碳汇提供数据支撑.

    减雨蒙古栎林土壤呼吸土壤碳排放土壤呼吸敏感性

    水分胁迫对蓝果忍冬幼苗生长和生理影响研究

    林靖童王金刚周琳魏殿文...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水分胁迫对蓝果忍冬幼苗的影响研究,确定其适生水分域值,为苗木生产中的水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 1 年生蓝果忍冬扦插苗为试验材料,以土壤相对含水量 45%±5%为对照,设置轻度干旱、重度干旱、轻度水淹、中度水淹和重度水淹5个水平的胁迫处理,于第14、28和42天时对各试验组随机取样,进行生长、生理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结果]低程度的水分胁迫对苗高、地茎增量和生物量的积累影响不显著,但重度干旱和重度水淹处理组各指标均显著降低.对照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qP和qN)整体变化不显著,其它组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都随胁迫时间和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分胁迫显著提高了丙二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提高了SOD活性和CAT活性;POD活性在低程度的水分胁迫时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蓝果忍冬幼苗具有较强的抗涝性和一定的抗旱性,在土壤相对含水量在 45%~90%之间,植株能够正常生长.

    蓝果忍冬水分胁迫生长生理特性

    基于特征提取的CNN-BiLSTM长白落叶松树干液流密度预测

    赵星宇宋其江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树干液流密度是影响植物蒸腾的重要因素,其大小受太阳辐射、空气湿度、土壤水分等环境变量影响,准确测量或估计树干液流密度对于了解森林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特征提取的长白落叶松树干液流预测方法.首先,选取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为试验对象,将林场气象监测站测得的 9 个环境变量和Granier法所测长白落叶松树干液流密度进构建数据集.其次,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方法对环境变量与树干液流密度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应用转移熵方法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提取出四个主要环境变量作为模型的输入.最后,搭建基于特征数据的CNN-BiLSTM混合模型,将数据集输入模型进行训练与测试.[结果]通过对比试验,将相关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作为预测精度的评价指标,CNN-BiLSTM方法在性能表现上优于BP、CNN、CNN-LSTM模型的预测方法.[结论]转移熵方法可以很好地分析环境变量与长白落叶松液流引入时滞后的因果关系,基于转移熵的特征提取构建的CNN-BiLSTM模型能有效的提高长白落叶松树干液流的预测精度.

    长白落叶松树干液流密度转移熵CNN-BiLSTM混合模型

    乌兰布和沙漠东部巨菌草生长及土壤养分研究

    王丹阳孔垂玖牧仁安景源...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巨菌草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的适应性及对土壤状况的影响,为解决该区域流沙入侵黄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的巨菌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沙丘不同坡位(坡底、坡中和坡顶)巨菌草生长情况,探讨巨菌草与土壤养分的协同作用.[结果](1)坡底巨菌草株高、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较坡顶分别增加 22.88%、264.75%、55.73%和 99.79%(P<0.05),坡顶巨菌草基径、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较坡底分别增加 6.25%、36.16%和 132.14%(P<0.05).(2)从巨菌草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来看,坡顶 0~1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较 20~30 cm增加 96.15%(P<0.05),水平分布下,坡底和坡中 15 cm处根系生物量是 45 cm处的 3.54 和 1.88 倍(P<0.05).(3)巨菌草表层土壤养分表聚现象明显,坡底 0~10 cm土壤速效氮达到最小值,较 10~20 cm减少 12.15%(P<0.05).0~10 cm和 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裸沙地最低,分别在坡底和坡中达到最大值,较其增加16.42%和13.22%(P<0.05).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较裸沙地增加 30.34%(P<0.05).(4)主成分分析表明,基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氮是影响巨菌草生长和土壤养分主要指标,且与巨菌草不同部分生物量和土壤全量养分呈极显著或显著关系(P<0.01 或P<0.05).[结论]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裸沙地种植巨菌草可以有效固定流沙,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乌兰布和沙漠巨菌草植物生长土壤养分

    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在不同地形上的分布规律

    钟海涛丛日荻刘冬亮王全波...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地形因子对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分布的影响,为阔叶红松林的科学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样地调查数据,对红松优良林分标准地样地内的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的数量进行统计,同时调查记录地形信息.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CCA排序等方法,探究坡度、坡向、坡位对粗皮、细皮红松密度、胸高断面积以及不同径级红松分布的影响.[结果](1)样地内粗皮红松径级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以大、中径级为主,而细皮红松径级分布呈递减趋势分布,以小、中径级为主,且样地内细皮红松占多数;(2)坡度和坡位对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坡向对二者分布无显著影响;粗皮红松主要分布在缓坡、斜坡和陡坡以及谷地和下坡,而细皮红松主要分布在斜坡、急坡和陡坡以及上坡、下坡和山脊;(3)地形因子对粗皮和细皮红松胸高断面积的分布无显著影响;(4)地形因子对不同径级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的分布有显著性影响,小径级粗皮和细皮红松均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地形上,而大径级粗皮红松主要分布在坡度较缓的地形以及谷地和下坡,而细皮红松与之相反.[结论]地形因子对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粗皮红松主要分布在坡度较缓、坡位较低的地理环境,而细皮红松主要分布在坡度较陡、坡位较高的地理环境.基于上述结果,建议在林业管理中根据具体的地形条件对红松进行选种和育种,促进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和地带性顶级植被群落快速恢复.

    粗皮红松细皮红松地形因子空间分布

    减雨对蒙古栎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董立本韩大校池成林崔嵘...
    36-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雨减少对蒙古栎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三江平原地区的蒙古栎林为研究对象,搭建减雨棚对蒙古栎林进行 50%减雨处理.于生长季 5-8 月每月采集土壤样本,对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减雨条件下土壤含水量、pH值、硝态氮、速效磷含量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含量上升,土壤全磷含量变化不明显.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以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铵态氮、速效磷为因变量,以减雨处理及月份为自变量时主效应存在(P<0.05);以铵态氮、全磷为因变量,以减雨处理、月份、减雨处理-月份为自变量时主效应存在(P<0.05);以全氮为因变量,以减雨处理、月份、减雨处理-月份为自变量时主效应不存在(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含水量与pH值、有机质与铵态氮、有机质与速效磷、铵态氮与全磷、铵态氮与速效磷显著相关,其他土壤理化因子间不具有相关性.[结论]减雨条件下土壤理化因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且除全氮含量外,其余理化因子的变化均与减雨作用相关.减雨情况下含水量与pH值、有机质与铵态氮、有机质与速效磷、铵态氮与全磷、铵态氮与速效磷之间显著性相关.

    蒙古栎林减雨试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南雄紫色砂页岩侵蚀区典型灌木丛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分布格局

    许东先张凌宇章驰钱万惠...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进一步开展紫色砂页岩侵蚀区生态修复,更深度地了解其区系成分.[方法]对紫色砂页岩侵蚀区主要分布地南雄市的主要植被类型灌丛进行随机样方调查,对样方内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优势物种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共计调查样方 20 个,样方内物种共计 29 种,隶属于 20 科 29 属,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但也有一定的温带成分;Marge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 1.673 8、0.716 6、1.512 7、0.869 6;优势物种的种群分布格局以聚集性分布为主;物种间种间联结系数更多地表现出负相关.[结论]样地内物种较为丰富,区系组成成分相对较为复杂;灌木丛中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高;优势种中大仅少数种为均匀性分布,且灌木丛优势种种间联结性较差,物种共存的较少.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生态修复植物筛选及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紫色砂页岩侵蚀区灌木丛物种多样性种群分布格局

    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优势树种种间联结

    郭滨德徐静张耀明栾兆平...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未来的演替趋势和各物种间的种间关系,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维持群落稳定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方差比率法(VR)、χ2 检验、联结系数AC和Pearson相关检验等方法对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优势树种 136 个种对的种间联结测定和分析.[结果]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优势树种总体联结性VR>1,χ20.95(25)<χ2<χ20.05(25),乔木层优势树种总体表现为不显著的正联结;χ2 检验显示,在 10 m×10 m样方尺度下,17 个优势树种组成的 136 个种对中,118 个种对呈无显著关联,4个种对显著正联结,2个种对极显著正联结,8个种对显著负联结,4个种对极显著负联结;联结系数AC显示,60 个种对呈正联结,76 个种对呈负联结;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显示,55 个种对呈正相关,81 个种对呈负相关;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种间联结性较弱,群落各物种间总体上呈独立分布格局,群落演替正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乔木层优势树种间正联结的种对少于负联结的种对,群落内负相互作用占优势,但这种负相互作用的强度较低.

    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种间联结森林公园

    甘肃插岗梁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

    闫倩倩郭星侯亚莉谢飞...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甘肃插岗梁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的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以期为领春木的保护、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设置 8 块样方,分析插岗梁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区系特征,并对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甘肃插岗梁保护区领春木群落中有种子植物 35 科 58属 66 种,从属的区系分布看,该区域植物区系属北温带分布.在生活型方面,领春木群落中小高位芽和矮高位芽植物占主要组成,在领春木群落物种多样性中,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为 5.28 和 1.71,均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结论]插岗梁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群落植物组成复杂,群落领春木优势度不明显,生境易受人类活动干扰,建议在保护现有领春木群落的同时,对领春木种群特征进行研究,在插岗梁自然保护区开启领春木仿野生栽培研究,合理开发利用野生的领春木资源.

    领春木群落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

    40个木槿品种的表型性状多样性及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赵文静闫红民郑旭王晓晓...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木槿品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为今后木槿的品种培育和改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表型性状的研究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 40 个木槿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型性状分析结果显示,多样性指数(H')超过 1 的有 20 个,说明本研究的供试品种多样性较高,且多集中在花色、花型、花心和花朵及叶片的大小上.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显示,聚类标准侧重于花径和花柱的长度;质量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聚类标准侧重于瓣型和花色;ISSR结果显示,聚类的标准比较倾向于花柱的长度和瓣型.[结论]本研究从表型性状和分子水平两个方面研究了40个木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表型性状和ISSR技术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我们发现花的瓣型、花柱的长短、花色、花径是木槿品种变异的主要方向,这为木槿以后的品种培育和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木槿遗传多样性表型性状ISSR-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