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时明德

月刊

1009-4970

lywkxb@126.com(社科);lyzkxb@126.com(自科)

0379-65515059

471022

河南省洛阳龙门路71号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5期为自然科学内容,1、3、4、6期为社科内容,近三年来,发表的论文被全国主要文摘期刊摘转的篇目分别居全国师专学报的第10位、第4位、第3位,并于1999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奖”、“河南省一级期刊”、“河南省高校学报优秀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李清照诗词中的三重地理空间

    詹梅香米进忠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对李清照诗词展开研究,可以将诗词中呈现的地理空间分为三重,即实存性地理空间、想象性地理空间和历史性地理空间.由此观之,"溪亭""双溪""帝里""中州"等属于实存性地理空间,"蓬莱""瑶台""南浦""西楼"等属于想象性地理空间,"长安""建康""长门"等属于历史性地理空间.三重地理空间的区分按照从真实到虚构的谱系变化进行划分,相互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其间之差别也只有相对的意义.

    李清照诗词实存性地理空间想象性地理空间历史性地理空间

    启蒙询唤:清末民初的中小学口头表达教学研究

    刘成勇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既是社会、文化转型期,也是语言转型期.出于开启民智的目的,口语被赋予启蒙内涵,作为民族未来的中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也特别受到重视.知识分子、教育工作者及学堂教员等开始了对口头表达教学理论的有益探索,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当然,其中也难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偏差.

    清末民初中小学口头表达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实践逻辑

    赵丹妮张玉豪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弘扬和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要追本溯源、明确实践基础,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近代探索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教育救国实践中获取力量,在新时代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肩负使命、勇于担当.要坚持原则、遵循实践要求,不忘教育初心、坚守使命担当,强化师德引领、倡导尊师重教,讲好教育故事、勇于躬耕实践.要明确方向、把握实践路向,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引领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师教育实践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三维阐释

    杨晨晨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可以为"概论"课程注入深厚思想和鲜活素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概论"课程的关键是厘清凭何融、以何融、何以融三个问题.伟大建党精神与"概论"课程在逻辑上深度融合,回答了凭何融的问题;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容进入"概论"课程,说明了以何融的问题;聚势而强优化教学内容、善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方法创新、因地制宜完善实践教学,解决了"何以融"的问题.

    伟大建党精神"概论"课内在逻辑主要内容实践路径

    审美鉴赏与创造视域下高中古诗词"莲花"意象教学探究

    王建国孟延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古诗词教学是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文中的"莲花"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具体表现在"高洁品格""情感表达""音乐之美"和"城市颂歌"四方面.对高中古诗词意象教学进行研究,可从音律美、想象美、情感美、文化美四个维度出发,通过朗读、揣摩、思辨和探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象,以此在语文课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并通过迁移训练激发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高中语文"莲花"意象古诗词教学

    研学旅行赋能高校沉浸式思政课构建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魏晓彤侯紫琳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学旅行是一种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结合起来、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在契合,为高校沉浸式思政课提供新阵地和新思路.研学旅行赋能高校沉浸式思政课构建,既有拓宽思政课教学空间、提供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内部优势,又有研学旅行设计不完善、基础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内部劣势;既有符合教育改革趋势要求和社会需求推动的外部机遇,又有研学旅行资源分布不均、对研学旅行存在认知偏差的外部挑战.为此,要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强实践性作用,积极推进高校研学旅行思政课建设;要科学制订课程计划,将研学旅行纳入思政实践教学,加强相关培训,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根据研学旅行资源分布情况,个性化设计高校沉浸式思政课,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进思政研学旅行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宣传成功案例,增强示范效应并扩大影响力.

    研学旅行沉浸式思政课SWOT分析策略研究

    红色校史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路

    刘晓霞李慧妃李文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校史赓续着我们党鲜红而炙热的血脉,熔铸着党在教育事业上的梦想和追求、情怀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办学治校、育才造士、革新图强的文化印记和精神标识.红色校史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性,为赋能青年学子树立正确党史观、培养爱国奋斗观、涵育思维创新观,铸就了信仰底色,奠定了文化根基.

    红色校史:立德树人教育理路

    公共阅读空间赋能农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探析

    黄梦萦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赋能农村基础教育具有必要性,可补充学校教育.教育生态学和社会学赋权增能理论为公共阅读空间赋能农村基础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实依据表明,农村师生对高质量教育资源需求迫切,公共阅读空间可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补充,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共同发展.促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和农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高质量的公共阅读空间运作和服务需求;其二,协同构建"家校社"教育体系,形成农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其三,关注农村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坚持资源整合与共享并重,降低农村学校师生的获取和使用成本.

    公共阅读空间农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拿"的"拔、抬"义探析

    杜嘉彬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拿"为汉语常用词语,起初具有"持拿"与"捉拿"义.自宋代起,"拿"的词义开始明显扩大.伴随"拿起+NP"结构的频繁使用,"拿"逐渐沾染了"起"的[+向上]义.同时,"拿"后接名词的语义特征由[-自主性]逐渐扩大到[+自主性].而后,随着"起"字脱落,"拿"独立产生"拔、抬"义.但由于"拿"的"拔、抬"义与"抬"的核心意义形成竞争,且"拿"作"拔、抬"义时与"拿"作"用"义时的结构完全一致,易产生歧义,因此,随着语言的发展,"拿"的"拔、抬"义逐渐式微,到20 世纪60 年代,仅偶见于几种官话中.

    词义演变词义沾染

    野生动物致害经济补偿地方立法的规范健全

    王莉魏沂慧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生动物致害经济补偿降低人类对野生动物伤害的可能性,提升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容忍度,能够间接地达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纵观野生动物致害经济补偿的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现有地方立法中存在立法滞后、补偿标准低、预防性措施不足问题,应当秉承合法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坚持损补相抵的特有原则,加快制定地方层面具体补偿规则,科学补偿,采取预防性措施完善地方立法.

    生态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致害经济补偿地方立法立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