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傅德印

双月刊

1004-5465

xuebao@lzcc.edu.cn

0931-4677016

730020

兰州市毅家滩418号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兰洲商学院主办的学报类学术期刊。辟有西部大开发、博士论坛、经济理论与实践、财政与金融、统计与会计、法律经济等栏目,集理论性、学术性、政策性、资料性于一体。本刊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每期128页,逢双月2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混频周期机制研究——基于区制转移混频期限结构模型

    尚玉皇季朗磊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混频数据信息的现实条件下,为充分揭示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混频周期(非线性)特征及其与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制转移混频Nelson-Siegel期限结构(MS-MF-NS)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混频模型相比,MS-MF-NS模型因恰当引入经济周期行为而进一步提高了国债收益率的拟合效果;利率期限结构具有显著的周期行为特征,该特征受到期限结构斜率因子的逆经济周期行为的影响;在考虑经济周期因素后,斜率因子对宏观经济预测提供更多的前瞻性信息,基于通胀预期机制斜率因子对通货膨胀的预测作用也会显著增强;在非线性模型框架下,因合理刻画宏观经济对国债收益率作用机制的周期性差异,使得宏观基本面对收益率曲线及期限结构因子的贡献更加显著.货币政策调控需要考虑期限结构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基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思想理念适度微调,同时需要关注货币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对期限结构的反馈效应.

    期限结构区制转移混频数据经济周期

    西北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减贫效应实证研究

    方来李芳霆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旨在通过为低收入人群、中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提供优质且实惠的金融服务,提高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达到减缓贫困的目的.针对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地域特点,开展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助于西北民族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迈上新台阶.以2011-2021年西北27个民族地区市州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西北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与减贫之间的关系,实现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实现减贫效应的赋能.同时,也为其他民族地区如何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实现减贫效应提供借鉴范式.

    普惠金融减贫西北民族地区

    低碳试点城市、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

    韦铁潘怀宏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碳和数字化发展是当前中国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的两大重要机遇,但现有研究仍缺乏对低碳试点城市政策、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三者关系进行系统讨论.因此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波特假说,收集2007-2019年中国制造、化工等工业部门及综合性中大型A股上市公司共9 370个样本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验证低碳试点城市政策、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三者关系.结果表明低碳试点城市政策可以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是重要机制.同时,低碳试点城市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效应因不同的绿色技术类型、企业性质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的异质性特征.研究为中国低碳试点城市政策、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三者关系的讨论提供理论解释,同时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政策参考.

    低碳试点数字化绿色技术创新双重差分模型波特假说

    绿色交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政策效应评估

    李子成王珏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法探究绿色交通政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绿色交通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并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旧显著,且在空间DID下,绿色交通政策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绿色交通政策对超大城市的间接效应显著为正,对特大城市的间接效应表现为负向,而对大城市及以下城市可持续发展则无明显影响,对东部与东北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绿色交通政策可以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为绿色交通政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空间DID

    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企业绿色创新

    刘义瑢张萌陈冉
    5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选取2015-2020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对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助与企业绿色创新间呈显著正相关,而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中起中介作用.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政府补助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中更为显著.这对提高政府补助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意愿及能力具有参考意义.

    政府补助研发投入绿色创新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维度、多重困境及推进路径

    马乔恩刘翔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农村工作已经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引擎和加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数字经济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但在数字经济赋能过程中还存在着数字基础设施支撑度欠缺、数字化人才匮乏、数字化意识薄弱、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有限等问题,制约着数字经济效应发挥.基于此,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激活乡村数字化人才"引擎"、培育数字化发展思维、提升数字经济与乡村融合发展水平,破解乡村振兴的多重困境,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持续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困境路径

    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不平等:数字赋能还是数字负能?

    杨凯刘丁蓉孙仕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呈现先"赋能"后"负能"作用,即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非线性关系;城镇化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城乡收入不平等过程中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影响效应大于东北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其"U"型拐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西部、东北部,中部尚不显著.基于此,未来需要进一步释放中西部地区数字赋能效应,推进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改善城乡收入不平等现象.

    数字经济城乡收入不平等数字赋能数字负能

    数字经济影响商业经济韧性的实证研究

    唐红涛熊望台谢婷
    9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业已成为国民经济运行发展的晴雨表及综合国力的象征,提升商业经济韧性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中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测度城市商业经济韧性,以2014年我国首次颁布的"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商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运用PSM-DID方法、安慰剂检验等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显示:2011-2020年,全国城市商业经济韧性呈整体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6.09%;从各区域来看,城市商业经济韧性呈现沿海向内陆递减趋势;"宽带中国"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商业经济韧性,对城市商业创新力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是恢复力和抵抗力,且作用是即期的.进一步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受城市行政等级及规模影响,"宽带中国"政策对城市商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在非省会城市和中小规模城市表现为促进作用,但在省会城市和大规模城市影响不显著.为深化数字经济对城市商业经济韧性的推动作用,应促进数字技术同商业企业深入融合;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效能;以数字经济为着力点,推进区域间城市商业经济韧性协调发展.

    数字经济商业经济韧性宽带中国多期双重差分法

    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化研究

    王一婕桂成玉
    10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σ收敛分析来揭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变化、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化.研究发现,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整体在2011-2019年呈上升趋势,但在2020年下跌.绿色和共享子维度表现良好,创新子维度上升迅速,开放子维度问题突出;中国区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均衡,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分布特征,增长速度呈现西部>中部>东北部>东部发展格局;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形成了集中于东部地区的高高集聚与集中于西部地区与东北部地区的低低集聚;同时,σ收敛系数表明,东部、中部、东北部地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呈收敛趋势,西部地区不存在收敛趋势.

    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莫兰指数σ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