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学刊
兰州学刊

贺永泉

月刊

1005-3492

LZXK@chinajournal.net.cn LZXK@vip.163.com

0931-8478377;8452707

730030

兰州市南滨河东路735号

兰州学刊/Journal Lanzhou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家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刊物紧紧围绕学术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刊宗旨,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黄河法律文化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迟方旭张劲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古人在黄河流域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灿烂的黄河法律文化。夏商西周时期作为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中国黄河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繁荣奠定了基本方向,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法律文化基石。此一时期在黄河治理和黄河利用的法律实践中,创建的以"宗族制度"为核心的组织形式和官职设置成为中华文明延续的政治基础,以"礼法合治"为原则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安排成为中华文明存续的制度支撑,以"敬天保民"为取向的治水理念和用水思想成为中华文明赓续的文化底蕴。以史为鉴,研究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黄河法律文化及其时代价值,能够为黄河文化融入新时代法治现代化建设提供创新路径,从而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提供法理支撑。

    夏商西周时期古代黄河法律黄河文化法律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地方政府在乡村水利治理中的角色——以贵州省为中心考察

    李安峰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地方实践出发探讨政府在乡村水利治理中的角色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新生政权不断介入到乡村生产活动中,颠覆了传统水利依靠乡绅、宗族治理的模式。贵州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通过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凭借党和政府的政治权威,采取筹建机构、制定政策、动员群众、提供经费、管理养护等多种形式,不断推进乡村水利治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初步构建起政府在乡村水利治理中的功能和主导地位,为推动全省水利事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体系的建立积累了经验。

    新中国乡村水利治理贵州省

    数字经济弱化了国内市场"以邻为壑"吗?

    柳江宋妮
    2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破各地区"以邻为壑"的局面,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建立要素充分自由流动的一体化市场,有助于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同时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随着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优势不断彰显,如何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进一步加速要素与商品流通,打破市场分割,消除区域市场壁垒,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2007-2022年中国省份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弱化"以邻为壑",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时间上存在着动态"依赖性";(2)数字经济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区域创新水平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3)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统一大市场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4)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5)数字经济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影响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跨区域交流合作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数字经济全国统一大市场营商环境区域创新水平

    电子商务"双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

    邱志萍姚婷婷
    4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差距仍是中国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电子商务有望成为其中的突破口之一。基于2003-2022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文章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跨境电商产业政策为电子商务"双试点"政策,采用跨期DID模型实证考察其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电子商务"双试点"政策能够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这在经过识别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相比实施"单试点"政策,电商"双试点"政策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电子商务"双试点"政策的区域经济差距缩小效应在非东北部、商业魅力型、非资源型和交通便利型的城市中表现更为明显;电商"双试点"政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市场一体化和促进技术扩散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本研究揭示了电子商务试点政策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中的现实意义,并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政策参考。

    电子商务"双试点"政策区域经济差距跨期DID模型

    叙事魔力:何以触发网络直播购物的冲动购买行为——基于SOR与ELM理论模型的结合

    朱逸朱瑞庭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直播购物的兴起,成为网络零售新的驱动力量,发生于直播带货中的冲动购买行为触发了业界、学界的共同关注。探究其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内在发生性机制,对推动网络直播购物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针对以上两个核心问题,引入发生于直播情境中叙事(故事化)要素,探究其影响性作用。运用SOR与ELM理论为理论框架与分析基础,借助结构方程(SEM)与隐喻抽取技术(ZMET)混合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研究发现,直播情境中叙事(故事化)对冲动购买行为产生有显著影响。与此同时,主播知名度、互动性、叙事参与、冲动购买行为存在着链式关联。在发生性机制方面,研究提出了 6核心构念,并诠释了叙事发生的系统性机制。最后,聚焦了 3方面核心发现,并提出了 3方面的实践要点。

    网络直播购物冲动购买行为叙事参与混合研究法SORELM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审计的研究态势、运行机制和实践策略

    刘国城杨丽丽
    7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算法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算法审计作为一种新型审计范式,对于规制算法风险、监管算法应用、促进算法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算法审计规制体系缺乏科学标准的流程规范和具体可行的运行机制,我国亟须一套相对成熟的算法审计机制以对算法审计实践进行指导。文章首先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审计的研究态势;其次,基于算法主体、算法数据、算法程序、算法后果四个方面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审计的运行框架;再次,从审计规范与制度、审计人才团队、算法审计原则等视角探索开展算法审计活动的实践策略。有关思路和结论旨在推动算法审计实践的有效开展,且为算法审计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人工智能算法审计算法治理算法问责算法审计伦理

    社会组织结对帮扶的合作网络何以陷入组织悬浮——基于Y社区基金会"公益村"建设项目的分析

    康儿丽任彬彬
    9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对帮扶的合作网络何以陷入组织悬浮困境?既有经验与理论分析了社会组织克服外来性制约的嵌入性策略,但嵌入的有效性却无法代表合作网络构建的持续性,更不能反映结对帮扶中行动者间关系形态的动态演变。文章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结构洞理论的有机结合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对Y社区基金会"公益村"建设项目进行历时性观察,发现村书记占据了行动者网络的结构洞,成为社会组织与村民进行协商谈判的信息中介,对转译过程发挥调节作用,影响行动者间关系形态。在此过程中,村书记从"桥接"向"门户"的角色转变引发了转译过程的信息失衡,致使帮扶双方出现共识分歧、利益分化、信任侵蚀与关系解耦,最终陷入内外分离的组织悬浮困境。这表明乡村社会由不同行动者构成,并非铁板一块的集合体,外来性治理主体的有效融入需要加强转译过程中的信息流动,进而实现"外发促内生、内外相融合"的乡村新内源性发展。

    结对帮扶外源型社会组织转译信息

    国家公园资金投入制度的内在逻辑与立法进路

    宋亚容汪劲张鸣浩
    10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建立稳定有效的资金投入制度是国家公园建设和运作的关键。经实证研究发现,国家公园资金投入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国家公园功能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首先通过对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及其他资金来源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现行国家公园资金投入制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家公园财政资金投入制度具体运行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科学性、透明性、公平性和效率性等。《国家公园法》立法应打破既往环境法律很少涉及运行机制安排的立法禁区,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资金投入制度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研究为规范国家公园资金投入制度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建议:包括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厘清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探索多元化的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并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督激励制度等。构建支撑国家公园资金投入制度的法律框架,为国家公园资金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法律依据。

    国家公园法资金投入财政转移支付保障机制

    个人破产界限与虚假破产罪的重构研究

    梁伟齐明
    120-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范破产欺诈是诚信文化及个人破产制度的价值需求,但现行企业破产界限低效,加之破产程序自身属性与虚假破产罪犯罪构成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弱化二者功能的发挥。未来个人破产制度建构中,为高效防范破产欺诈行为,不能简单地进行改造,需沿适应性的路径,以保护"诚实而不幸"债务人作为破产界限与虚假破产罪的共同价值,并从维护债权人权益化解矛盾、提升破产界限效率价值发挥破产制度功能及尊重刑法谦抑性妥当配置虚假破产罪的犯罪构成,以实现制度利益的均衡。

    个人破产破产界限虚假破产罪适应性重构

    营商环境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王善高余义华树春
    13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识别营商环境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对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采用2017-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营商环境对农村居民收入的作用效果,并探究了营商环境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营商环境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营商环境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最明显。对农村居民收入明细的影响分析表明,营商环境改善会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但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效应最大。营商环境子指标的影响分析表明,市场环境水平、政务环境水平、法律政策环境水平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人文环境水平的影响效应尚不明显。滞后性分析表明,营商环境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效应越来越小。机制分析表明,营商环境可以通过提升乡村创新创业水平、吸引投资者开办企业两条路径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以助力营商环境建设,以期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开辟新途径。

    营商环境农村居民收入影响效应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