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学刊
兰州学刊

贺永泉

月刊

1005-3492

LZXK@chinajournal.net.cn LZXK@vip.163.com

0931-8478377;8452707

730030

兰州市南滨河东路735号

兰州学刊/Journal Lanzhou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家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刊物紧紧围绕学术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刊宗旨,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张荣军邵云贺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论述了"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提出"两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三个重要方面推动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充实人才队伍,处理好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关系,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文明互鉴,从而不断推进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两个结合"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路径

    知识维度的格致论建构——论方以智的格致研极思想

    郭振香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针对晚明舍物言理、重内轻外的空疏之风,方以智提出了核物究理、打通内外的"格致研极"理论,将格物致知的诠释维度由道德论转向知识论。关于认知活动,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是自然、社会、人事之"物理",而非荒空莽荡之玄理;就其发生路径而言,是"心"无掩饰与"物"无遮蔽的平等相通,而非重内或重外之"两橛";就其遵守的准则而言,"格致研极"要"以知还物",不可掺杂私意;就其可达的意境而言,格致到极化处,可至"忘其格"的"心物双泯"之境,不可死守"无意"。方以智从知识维度建构的格致论,是对传统儒释道思想资源的整合、改造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发展。

    格物致知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及其普适性前景

    李松龄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工具或手段。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市场经济运用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增长,能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财富支持,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相统一。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相矛盾。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革,选择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作为改革目标,有利于化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普适价值和可复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普适价值可复制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

    贾甫
    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逻辑起点是全球市场失灵及其发展赤字。在国际市场饱和且外生的条件下,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经济内生增长,并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现实中,新能源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为此奠定了产业基础,且抑制了传统产业的市场失灵问题,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超越全球发展赤字。据此提出三点建议:纠正市场失灵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改革、防止产业"空心化"的政策扶持和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谋划等。

    新发展格局新能源数字经济发展赤字

    碳排放权交易能促进地区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吗?

    方建春曾郎张旭亮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5-2019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以下简称为碳交易政策)对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了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并积极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方向发展,其效果随时间逐渐显现。此外,碳交易政策还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进一步研究表明,碳交易政策在不同试点地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北京、天津和重庆的政策效应明显,而其他试点省市的政策效应则相对较弱。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碳排放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双重差分模型绿色技术进步

    基于国际视角的工伤保险制度公平性研究

    金双华于征莆孟令雨
    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伤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关键构成之一,可以为因工受伤的劳动者提供收入补偿。2019年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主体转为税务部门,包括工伤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征管模式趋于规范,为工伤保险制度公平性奠定了一定基础。国外工伤保险制度在完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为促进我国工伤保险征收的公平性提供参考。因此文章从工伤保险费征收的视角出发,利用国内外的政策实施效果探讨工伤保险制度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从征管模式、覆盖范围、筹资政策和给付形式四个方面分析工伤保险在调节公平时发挥的作用。结合中国目前工伤保险制度的优势和短板,在借鉴代表性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和韩国的特点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明确建设社会保障征管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对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稳定发挥现实意义。

    工伤保险社会公平征管模式覆盖范围收入分配

    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协同联动机制与困境:以J县医保防贫应用为例

    高静华张鹏飞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民生兜底保障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当前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存在着诸多因素制约其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政府救助人数和覆盖面持续缩减,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在减少"错保"现象的同时,增加了"漏保"风险,弱化了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功能,急需慈善救助扩大覆盖面。另一方面,财政投入规模和政府救助水平偏低,难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需求,需要慈善救助进行补充。文章以J县医保防贫应用为例,从主体参与、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过程管理、服务提供、沟通对话等方面,探究了我国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协同联动机制,并分析了二者协同联动的困境。研究发现社会救助政策因参与主体的不同处于行政逻辑、市场逻辑、社会逻辑等多重制度秩序之下,只有不断调和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救助的多重制度逻辑,才能促进社会救助治理机制的创新以及防范救助失灵的发生。

    政府救助慈善救助协同治理联动机制

    女性贫困与女性发展:一个社会保障权的视角

    王健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男性相比,女性不仅更易陷入贫困,也更难摆脱贫困。女性构成了社会保障关照的主要对象,她们对社会保障的依赖反过来也证明了她们的贫困程度。以性别中立为导向的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女性的系统性劣势,难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女性贫困问题。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概念,社会保障权的法定化标志着人们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开始由个人因素转向社会结构因素。然而如果仅以形式平等来推进女性社会保障权的实现,反而会复制、加剧女性的贫困问题,因此应当从实质平等的视角来解释社会保障权。为更好地通过社会保障权来促进女性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应采取诸多性别化的措施:在再分配维度上,从国家层面的再分配和家庭内部层面的再分配这两个方面同时向女性群体倾斜;在认识维度上,打破性别刻板印象,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就业性别平等;在变革维度上,推动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从而扩展社会保障权的资格要件;在参与维度上,建构完善的儿童公共照顾服务,以分担和转移女性的家庭照顾责任。

    女性贫困社会保障权家务劳动实质平等

    破产止息规则之反思与重构

    张善斌翟宇翔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息是资金使用的对价,债务人对资金的使用不因陷入破产而停止,破产受理后利息仍然产生。破产程序不改变实体权利的核心内容,因而破产受理后利息仍然存在,只是不能作为普通破产债权获得清偿。担保责任从属于实体债权,而实体债权不因破产债权的申报与确定而被削减。同时,由担保人承担破产申请受理后的利息,与当事人的合理预期一致,是对担保制度利益和社会经济利益的维护。因此,《民法典担保解释》第22条关于担保人不承担破产受理后利息之规定缺乏法理基础,且有突破《民法典》规定、超越司法解释权限之嫌,应予以纠正。《企业破产法》应摒弃破产止息规则而设立劣后债权制度,将破产受理后的利息纳入劣后债权之中,并规定利息的计算方式、实质合并破产时利息的计算时间等规则。

    破产止息担保责任劣后债权担保从属性担保债权

    城乡融合进程中的乡村半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袁明宝
    11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市场中心地带依靠距离市场中心近、用地成本低和半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优先具备了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呈现出乡村半工业化发展路径。乡村半工业化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成熟的完全工业化路径,在厂房布局、用工安排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表现出乡土嵌入性特点,满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需求。乡村半工业化发展嵌入到乡村社会发展秩序中,与农民家庭生计模式、家庭发展目标相契合。工业园区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嵌入在地方社会中的乡村工业发展,造成了工农互斥和城乡分离。县域经济应根据客观条件,维护内生于县域空间的中小规模半工业化产业,走以农民为主体的产业化和县域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

    乡村半工业化城镇化县域经济城乡融合嵌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