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牡丹江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牡丹江大学学报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牡丹江大学学报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月刊

1008-8717

牡丹江市西地明街60号

牡丹江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李大钊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及当代启示

    程强高贤栋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青年求学时期形成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阶段是归国创办报刊时形成的以改造中国为目标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三阶段是"五四运动"后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爱国主义思想。随着李大钊爱国主义思想不断深入,也展示了他从朴素的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爱国者的过程,其深邃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大钊爱国主义思想共产主义

    社会变迁视域下马克思与社会学亲和关系论析

    苑路漫盛辉
    10-1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究竟是不是一位社会学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社会学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基于对总体性的认识和分析,列斐伏尔不认同马克思是一位社会学家。相反,西方社会学家尽管在马克思的研究主题、思想与观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以社会变迁为研究视角,通过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他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与社会学有很强的亲和关系,马克思是一位典型的社会学家。

    社会变迁马克思社会学亲和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治理热点及前沿探究

    时丹丹杨浩天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基石,二者都是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所做出的伟大实践。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探讨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的核心期刊文章为研究基础,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对乡村振兴下乡村治理体系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研究表明:我国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过程、治理目标,以及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系五个方面,其研究成果自2018年后稳步增长,新乡贤、数字治理、村规民约等新研究方向也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突现。

    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CiteSpace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游客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

    徐昀智王梦婷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主题公园来说,稳定顾客群体,保持并提升游客满意度是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游客满意度的角度探究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目前存在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员工服务质量较差、餐饮产品价格过高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游客满意度提升策略:一是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二是多维度提高服务质量;三是积极调整餐饮策略。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游客满意度提升策略

    数智赋能云南跨境电商物流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张俊杨雨薇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极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生产效率,成效显著。同时云南跨境电商也面临着竞争加剧、消费体验升级、数智化物流基建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数智化技术为云南跨境电商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建议云南通过打造物流全链、提升物流通道质量、优化物流管理体系等路径优化跨境电商物流体系,为云南开放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数智赋能云南跨境电商物流高质量发展路径

    阳关、玉门关诗歌生成机制蠡探

    周梦梦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对古代758首玉门关诗与629首阳关诗歌的整理分析与文学地理溯源,可以发现两关从景观到文学的生成过程。丝绸之路上的阳关、玉门关,其特殊的地理文化激发亲赴或通过想象来到此地诗家文人的创作灵感,并赋予其新奇的创作素材,在两关与诗人的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且氤氲着多样情思的阳关情与玉关情,并通过亲历异域的体验、历史文化的沿用、文学想象的发生等途径,将带有人生体验、情绪心境、思维方式、审美选择、价值取向的内容融入阳关与玉门关,从而产生了极具地域性又隐含着时代特征和不同诗人个性特点的两关诗歌。

    阳关玉门关地理空间地理文化景观文学生成机制

    菲利普·罗斯《鬼作家》中的自传式叙事策略探究

    姚石
    49-5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鬼作家》表现了在纳粹德国大屠杀之后,酿成奥斯维辛悲剧的思维模式在西方世界依然存在,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了犹太民众公共形象与个人生活的分裂,现象与本质的分裂,生活与艺术的分裂,这种分裂的逻辑让犹太知识分子无法走出它的陷阱,使得犹太人牺牲了个体,失去了生活。在《鬼作家》中,菲利普·罗斯通过"代人写作"的自传式叙事策略沟通了生活与艺术,个人生活与公共形象,从根本上破除了分离和对立的奥斯维辛思维模式。

    自传式叙事大屠杀奥斯维辛思维模式分裂代人写作

    秦腔剧本英译的多模态观照——以《十五贯》为例

    李庆明张若怡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腔是汉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戏剧之一,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语言、唱腔、音乐、乐器、绝活、装扮、脸谱等,体现了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模态性,是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语篇。本文选取秦腔传统剧目《十五贯》为研究对象,基于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分析秦腔剧本《十五贯》在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的多模态话语特征,探讨秦腔英译过程中的多模态互补关系以及多模态意义再现策略,以期拓宽秦腔剧本翻译和多模态理论的研究范围。

    秦腔剧本《十五贯》多模态话语分析英译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孙静宜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包括忠诚于党的理想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精神指引;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价值追求;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宝贵品质。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优化创新高校思政课内容、丰富高校思政课方法,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塑造青年学生高尚的民族品格、坚毅的政治品格和优秀的文化品格。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故事叙事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以全方位校园文化建设强化高校思政渗透力,以创新数字化载体谋求高校思政资源共享性,以综合性实践活动夯实高校思政育人有效性。

    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日联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抗联英雄

    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李爱琴安可慧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模范们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先驱,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矢志向前。大学生作为祖国崛起的希望所系,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和祖国崛起的时代重任,唯有将劳模精神不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本文从劳模精神的内涵出发,展开论述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层价值意蕴,提出了在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的实践路径。

    劳模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