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学刊
民族学刊

沙马拉毅

双月刊

1674-9391

cn511731@vip.sina.com

028-85524958

610041

四川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民族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ETHNOLOGY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展示民族学研究成果,突出西南民族研究特色,为繁荣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和实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服务。 我们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特别欢迎大型田野调查报告和各类基金课题阶段性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框架效应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视角

    管健陈姝羽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由于共同体建设目标的抽象性、个体对目标理解的具体或抽象程度(解释水平)以及目标和个体自我相关的感知(心理距离)会影响个体对共同体建设行为的参与性,因此在不同的框架下,对有关机制的探索将助力如何更好地推动共同体建设.基于促进-防御框架、宏观-微观框架、近端-远端框架三个角度,在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双重变量影响下,结合心理阻抗的补偿效应、时间远近对个体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心理距离近且解释水平低、心理距离远且解释水平高的项目中,防御框架相较促进框架更能唤起共同体建设意愿;在高解释水平下,宏观框架相较微观框架更易唤起更多的共同体建设行为;在远心理距离、高解释水平下,长时远端框架相较当前近端框架更能唤起个体的共同体建设行为意愿.因此,强调以小事讲小利、以大局讲大义、以具体讲未来、以抽象讲当下的框架方式可以更好推动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效能.

    共同体建设解释水平理论心理距离框架效应

    象征的再生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逻辑

    陈文婷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任务,其文化实践的实质凸显了象征意义建构主体身份认同的符号化过程.作为物质生产实践在文化世界的表征隐喻,象征再生产的实践逻辑阐明了象征力量作用于主客体间的物质关系意图并建立社会交往关系的文化实践方式.文化实践则是以文化活动和精神生产的对象性活动的形式出场,并在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创造中呈现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以象征符号为连接构成的一个集合体,并且在这个集合体内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象征为其提供了同一性的团结纽带.在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体系中,象征符号经意义生产、符号传播、文化消费、教育再生产作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社会化导引,不断构建情感共同体、形塑价值共同体、织牢利益共同体、固基目标共同体,它以对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的具像化表达,指向了象征再生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象征再生产文化实践身份认同

    "图像—意象"共生传播机制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能研究

    韦俊全谢清果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像传播与意象传播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共生传播形态与结构.在中华文明的意象传播实践中,意象往往以图像的视觉传播为主要形式载体来实现信息与意义的传播.在图像与意象协同发生作用的传播活动中,"图像—意象"的传播模式中呈现着从基础媒介共生到最终共生传播的共生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抽象化的观念性对象,其具体叙事开展与传播实践必然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与文化符号来进行和完成,而"图像"与"意象"在此便发挥着重要作用."图像—意象"作为民族精神气质的媒介符码与媒介场域,其在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空间与传播气质也召唤、促进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就与文化身份认同.在图像的视觉传播形式辅助下,意象所内含的意识形态机器也能很好地进入个体的意识机构,在勾连历史、重启记忆的过程中,受众可以感知到既往的文明发展轨迹所包含的一系列精神特质,进而涵养其自身的民族气质,唤起其共同体意识.

    意象传播图像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生传播文明意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意涵与现实路径

    杨玉文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边疆地区肩负着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集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特征于一体,发展与保护任务艰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依据,其中所蕴含的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作用与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物质、文化和社会基础.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边疆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中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与路径具有极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基于边疆地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各民族间互动交流而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从顶层制度设计、基层有效治理以及多维度协同推进等方面提出边疆地区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

    边疆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

    北疆多民族生态文化融合与共生

    麦拉苏乌日陶克套胡包凤兰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根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我国先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价值理念和实践准则.我国北疆各民族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漫长历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游而牧之"的草原畜牧文化、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逐鸟兽而居"的狩猎采集文化、达斡尔族"顺天时,量地利"的农牧渔猎多元文化都有共同的指向,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提供了本土智慧.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以各民族生态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各民族生态文化的交融共生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是北疆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方略.

    北疆多民族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喜马拉雅民族走廊中的人与生态交互共进——以夏尔巴人研究为例

    东宇轩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西藏治理方略格外重视稳中求进、贯彻新发展理念及稳边、兴边、固边和强边战略思想.加强喜马拉雅山区夏尔巴人研究,对落实此方略十分重要.已有夏尔巴人研究主要聚焦在五个方面.一是体质适应生态及其哲理更新,二是族源呈现和谐互动相处之道,三是生计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社会结合机理及其治理导向,五是文化艺术传承创新与现代化.但是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在突破人与自然无法二分的哲理方面还有较大的理论潜力可发掘,亟待从尝试辨析出其清晰的族源转向聚焦人群互动、和谐相处,对其生计方式朝向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亟待加强,在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议题上研究力度不够,在利用夏尔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西藏边境高质量发展和让世界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方面也有待继续发力.今后,需适当调整研究议题,在方法上有必要进行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在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有助于稳边、兴边、固边和强边.

    喜马拉雅民族走廊夏尔巴人和谐互动绿色发展

    空间重构与语言调适:易地扶贫搬迁新建民族乡村社区语言生活考察

    武小军李曼姝孙诗璇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三五"时期,我国实施并完成了大规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易地扶贫搬迁而组建的新社区,带来了乡村聚落在生产、生活、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空间重构并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依托点.生活环境的变化势必带来语言变化,基于四川省凉山州甘哈觉莫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调查,抽样获得119 个有效样本,量化分析了新建民族乡村社区的语言生活状况.社区公共空间语言环境双语化、政务用语的国家通用语言趋同发展是社区空间下语言大环境的重要特征;乡村振兴触发了国家通用语言的"资本"效应并激发了社员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心理需求;但社区依然存在的日常语言交际环境单一化、社员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不均衡、语言效能认知偏差等仍成为制约民族乡村社区进一步释放生产力的不可忽视的语言因素.强化社区群体语言资本建设、构建完善的国家通用语言普及推广体系是当前乃至今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

    民族地区异地安置乡村振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调查

    语言经济学视域下国家通用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探究

    陈炜阿依夏木·阿不都拉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信息资源和经济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是现实必然.文章聚焦民族地区乡村青壮年群体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情况,从公共场所、社区(村、小队)和家庭三个语域,对和田地区洛浦县A、B、C三个村的青壮年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应用能力和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与收入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梳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青壮年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水平现状,建议从乡政府、社区(村、小队)和家庭三个层面,设计"乡政府-社区(村、小队)-家庭"为一体的整体语言规划,建构"乡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不同层面多元一体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和培训体系,构建乡政顶层设计、基层社区(村、小队)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形成多元语言意识三位一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共同体,形成合力在提高乡村青壮年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强乡村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质量,持续发挥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语言经济学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推广共同体乡村振兴路径

    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陈秋燕吴柳蒨刘杨袁晓娇...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认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是促进个体福祉的关键因素.为探索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特点,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民族地区三所中学 1232 名中学生施测.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总体较高,高中生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华民族认同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积极心理资本在二者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46.15%.可见,中华民族认同不仅能直接改善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还可以通过提升积极心理资本间接影响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为促进民族地区学生整体福祉铺设了坚实的心理与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认同积极心理资本生活满意度民族地区中学生

    更优三维测量:共性认知、共同情感和共进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量表编制

    马巍莹蒋华陈秋宏刘小琴...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共性认知、共同情感和共进行为三个理论维度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意涵.结合条目表述的清晰度、简洁度、无重复度、匹配度等因素反复修订,形成简洁易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量表初编条目.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云、贵、川、渝、浙等地区的各族大学生和非大学生在问卷星上施测,使用四个样本共计 3129 名被试(1579名汉族,1550 名少数民族)分别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分半信度分析,然后进行了校标效度检验和重测信度检验.编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系数均在 0.89-0.92 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量表的结构拟合指数优,量表结构建构合理,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全面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特征,同时降低了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因此可以作为未来测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的有效工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编制心理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