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

马云华

双月刊

1003-840X

mzysyj88@163.com

0871-3161975

650021

昆明市南太桥文化科技大楼12层

民族艺术研究/Journal Ethnic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研究。面向国内外一切有志与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读者、作者;为云南培养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理论人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何谓"区域国别音乐研究"?——基于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史的回顾与反思

    赵书峰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主要以国别或国别中的区域音乐为切入点,借助于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思维,将海外音乐置于全球史或"世界性社会"维度中,针对其蕴含的民族性格(心理)、文化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宗教功能等展开长期居住式的田野考察,为洞察海外社会、文化、政治、民俗、宗教等历史发展与当代变迁问题提供研究依据.从世界民族音乐到跨界(境)族群音乐研究再到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三者之间的学术生成语境与历史演进来看,似乎看到了"音乐政治学"研究的回归.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研究与区域国别音乐研究在研究理念、研究目的等方面有诸多共性与细微差异之处,其概念生成既是为了贴合国家主流意识的形态学术话语,整合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关于世界民族音乐、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两者学术边界划分过细的问题,也是对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的修正与反思.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不但可以有效助力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研究进程与整体性研究,而且有助于从艺术学领域推进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构建.

    世界民族音乐跨界族群音乐研究民族音乐学学科史区域国别音乐研究

    包融共生 交叉互鉴——区域国别音乐研究学科关系摭谈

    胡晓东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作为一个由区域国别学和音乐学交叉而成的新兴研究领域,所涉学科属性与专业概念繁多,且内涵丰富、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站在学科与专业发展的交汇点上,借用采纳系统论、关系论和范畴学方法,以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的方式对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相关学科属性、概念范畴、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等进行层层剖析,廓清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学科边界与相互关系,厘清其理念内涵与概念范畴,对于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在音乐学学科领域内,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与既有研究领域在学科生长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视角上承前启后、相互交织,形成包融共生、交叉互鉴的发展格局.当前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方兴未艾,需在理性与激情的考量和反思中面向未来.

    区域国别学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系统论关系论包融共生交叉互鉴

    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中的五个学理问题

    张应华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引起了人文社科各领域的高度关注.一些民族音乐学学者开始从区域国别学的学科观点出发,在海外华人音乐、世界民族音乐、跨界族群音乐、海外音乐民族志等论域既有积淀的基础上,聚焦中国"域外",开启了学科交叉性质的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然而,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论域,当我们进入具体研究和操作策略的考量时,就会发现当下的区域国别音乐研究在概念理解、目标诉求、主体视角、知识认知、研究方法等方面均需进一步辨析,具体可分解为以下五个学理问题的讨论与摭议:如何辨识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概念原点?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目标诉求究竟为何?如何理解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中国文化主体性问题?如何认知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中的知识建构?如何重构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方法论?

    区域国别学民族音乐学区域国别音乐研究学理辨析

    中国话剧的概念、话语与史学建构

    宋宝珍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剧作为中国现当代舞台艺术之一种,其概念的演进饱含了戏剧家们的生命意识、艺术情怀和文化建构目的."中国话剧"这一概念的确立,对于中国戏剧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话剧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关键话语,这些话语不仅体现了中国话剧的发展脉络,更为其未来的走向提供了思考向度.在中国话剧的史学建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话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特点,探讨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还需要对话剧的经典作品、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揭示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

    中国话剧概念话语史学建构

    戏剧评论话语的评价维度与主体性建构

    顾春芳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理论形态的戏剧评论话语是一个民族和国家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和思想资源.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是一个包蕴着中国人哲学、智慧及美学思想的,且具备足够生命力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所包含的话语形态、理论观点、批评方式、批评标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和评论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中国戏剧评论话语体系应从话语形态、话语生态、话语主体、知识体系、话语主导、话语受众、媒介传播、评价标准、价值理性以及实践影响十个维度进行主体性建构,做到历史和美学的统一、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传统和现代的统一.

    戏剧评论话语思想遗产评价维度体系建构中国式现代化

    寻找"正确的"剧场性——中国话剧"剧场性"观念概评

    方桂林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话剧的"剧场性"观念在新时期之前主要指涉的是舞台性,即合乎剧场与舞台的特征.新时期以来,剧场性的内涵与假定性、交流性、表演性、物质空间、观演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剧场性与文学性的矛盾与争论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显现.在"后戏剧剧场"的语境中,剧场性是"文本之外的剧场过程".故此,中国话剧"剧场性"观念的变迁具有历时性,要在历史与当下的对比中把握主流.同时,剧场性既是一种主观的美学追求,又是一种客观属性.观众对于剧场性的感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的"剧场性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尺,是"用适合的演剧方式来奉献戏剧作品",是在主观与客观里寻求融合.

    中国话剧剧场性舞台性张力符号学

    "转隐喻":舞蹈意义生成的基本修辞逻辑

    袁杰雄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隐喻"是喻体以转喻为基础通达隐喻的一种复合修辞格,它是舞蹈意义生成的基本修辞逻辑.舞蹈的喻体能够跨域通达隐喻意义,关键环节是喻体转喻结构的设置,因为转喻为隐喻发生的相似性的确立提供了认知理据.舞蹈表意出现的转喻方式主要有像似指代、指示指代以及规约指代,它们各具特点,同时又交织在一起,为通往隐喻铺设了不同形式的喻底显现条件.舞蹈的隐喻是在聚合轴上发生的,隐喻需要有"刺点"属性的在场成分来激发,需要建立在组合轴各在场成分形成的转喻结构基础上.当"刺点"成分激活了人们对其聚合轴上其他成分的联想,且各在场成分传达的转喻意义累积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相似性和类比性联想就会被调动起来,隐喻意义随之产生.因此,舞蹈的表意活动,隐喻往往伴随着一个基础性的转喻结构,两者合力共同搭建起舞蹈由浅层抵达深层的意义结构.

    舞蹈符号学"转隐喻"转喻方式聚合联想意义逻辑

    舞蹈创作的"力的构造"

    庄丽张麟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创作的"力的构造"是舞蹈动作内部秩序的构建,是节奏与空间的关系构建,是情感与力的关系协调,以及情感思维的运动形态.这一复杂的内部秩序运动形态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表达,预示着舞蹈语言形成和表达的可能性.对于舞蹈创作的语言构建和情感表达而言,其动作内部秩序和外在表征形式所产生的复合运行,是舞蹈语言通道产生的关键所在,是构成舞蹈语言的起点.它促使形成舞蹈动作的符号化,从而产生语言的表达,实现舞蹈的表意.

    舞蹈创作"力的构造"内在秩序动作形式身心思维舞蹈表意

    文明互鉴:16-19世纪中国器物在拉美的传播与影响

    潘天波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以来,伴随海上国际贸易航线的开通、海洋气象学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大发现与欧洲殖民扩张,中国器物外销拉美市场逐渐扩大.在三角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器物交往持续了 250年的历史.流动的中国工匠与器物以特有的文化表达向拉美民众传递了中国的造物理念、审美情趣和人文思想,促使拉美民众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中,迸发出新的艺术灵感,并将其融入自身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艺样态,也由此拓展了他们的生活空间.中国器物为拉美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促进了拉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并在拉美文明的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海上贸易工匠流动中国器物拉美民众文明互鉴

    风格、画意与画史重构——高居翰与中国艺术史研究

    宋石磊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居翰是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先驱,他以"风格即观念"的假设为基础,将艺术史、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融为一体,开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他强调"视觉命题",主张以图像材料分析为中心,并通过对晚明绘画的深入研究,重构了 17世纪中国绘画史,挑战了传统绘画史的局限.高居翰还将艺术置于社会史的框架之中,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来审视艺术风格的生成机制,拓展了艺术社会史研究的新方法论.他的研究不仅拓展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范围,也为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与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史学迥异的理论维度.

    中国艺术史高居翰风格分析重写艺术史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