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谢明勇

双月刊

1006-0448

NCDS@chinajournal.net.cn

0791-88305914 8305820

330047

江西省南昌市南京东路235号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该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报道学术消息。刊登政治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编辑学、档案学方面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

    齐卫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中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了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又一个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构成完整的体系.揭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内涵明确,以"文化繁荣""文化强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核心词语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党领导文化的实践中,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体现清晰的思想逻辑.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理论主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贯穿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容.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必须不断增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执行力,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结构新的文化使命理论主题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探析

    韩锐苟海博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蕴含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战略思维体现在从大势上、全局上和长远上深刻阐明增强忧患意识的重大意义;历史思维体现在从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以及世界政党发展进程中系统审视增强忧患意识的逻辑理路;辩证思维体现在从危与机、近与远、点与面、知与行、忧与乐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深入揭示增强忧患意识的实践要求.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对于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历史必然性和实践指向性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忧患意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问题意识与基本架构

    阮博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是揭示和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精髓的重要前提.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所蕴含独特问题意识的把握,是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基本架构的关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化之问",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得以创构萌生的逻辑起点,也是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基本架构的深层依据.基于对"现代化之问"的理论应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了"四大板块十二个部分"的基本架构."四大板块十二个部分"的基本架构具有高度涵括性、逻辑整体性和开放包容性,以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容架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现代化之问内容架构

    新时代健全干部容错工作机制的边界尺度、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

    高德胜丁泓茗
    28-3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健全干部容错工作机制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讲话精神、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在健全干部容错工作机制的过程中,一是要明确何错可容的边界尺度是"容为公之失,惩为私之罪""免创新之责,担逾矩之过";二是要探究有错难容的现实困境,包括认知困境、实施困境、管理困境、制度困境的成因和表征;三是要完善有错能容机制,通过重塑容错认知、优化容错运转、整合容错主体、完善容错制度等路径,对干部容错工作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逐一破解,从而系统构建起干部容错工作机制.

    干部队伍建设容错工作机制边界尺度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论述和现实启示

    刘建军耶旭妍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植根于唯物史观,是指无产阶级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主动创造历史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在重大历史关头表现得更为鲜明,其本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主动的论述使用了"历史主动性""主动精神""历史首创精神"等核心概念.围绕这些核心概念,马克思、恩格斯以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为主体展开了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论述.其内涵主要包括主动斗争精神、主动创造精神和主动引领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探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论述有助于在新征程中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激发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历史主动精神主观能动性无产阶级政党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图景与中国实践

    赵振辉杨仁忠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共同体的生成史.马克思在现实的人与共同体的互构关系中把握人类共同体生成的本体论语境,在社会形态理论与共同体的互融关系中理解人类共同体生成的认识论语境,在人类解放与共同体的互益关系中探求人类共同体生成的价值论语境.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人类共同体形态表现为原始共同体、城邦共同体、封建国家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的历史图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有原则高度"的中国实践,在实践旨趣上为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石,在理论智慧上为摆脱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的物化束缚提供思想方案,在全球治理上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马克思共同体社会形态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数字经济与农村物流的耦合协调关系测度研究

    朱小刚詹丽珍
    5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农村物流的深入融合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现有的物流体系难以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数字化、柔性化与专业化供给需求,亟须通过与数字经济的耦合协调机制,为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输送"动能".基于结合形式-主体逻辑-运作层级的理论框架,厘清数字经济与农村物流耦合协调系统的运作机理.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协调评价模型,论证我国 2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字经济与农村物流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农村物流的耦合呈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正向发展趋势;就分梯队视角而言,四梯队分别呈现齐头并进、积极驱动、左右抗衡与协调失衡的耦合协调趋势.针对耦合协调发展差异化,采取分梯队治理策略,可以为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制配方案.

    数字经济农村物流农村经济耦合协调度高质量发展

    论健康法

    陈云良金亚丽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卫生法"作为目前概括健康领域法律规范的法律概念,难以承载健康法律规范的全部价值,且与健康权研究存在偏差."健康法"的提出是对"卫生法"的纠偏与合理取代,也是健康价值在法律概念中的凝聚.健康法在规范意义上的证立取决于其规范内核:在规范意涵上体现健康共识,在价值追求上实现健康正义,在基本范畴上以健康权为支撑,在规范体系上形成公共卫生法、医疗法、医疗保障法和健康产品法四个二级法律部门.

    健康法健康权健康法律体系

    作为"治理方法"的涉案企业合规:双重理念、结构重塑与实践展开

    严泽岷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案企业合规的制度内涵在于引导和激励企业主动发现风险、预防犯罪和制止犯罪.从"治理方法"与合规的逻辑连接来看,涉案企业合规作为企业内部治理"方法"和国家犯罪治理"方法",与"治理方法"的知识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此,为建构涉案企业合规的方法论,将合规嵌入法律规范体系,应当完成作为"治理方法"的涉案企业合规的理念革新,在落实合作性司法和预防性刑法理念要求的同时,重塑合规协商治理结构与轻缓化处理治理结构.在具体实践中,实现从责任承担到常态化管理、从个案处理到犯罪预防,以期重塑涉案企业合规的方法论体系,发挥其制度功能与方法作用.

    治理方法企业治理犯罪治理企业合规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环境治理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岳宇君马艺璇孙建敏
    9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 2009-2020 年中国 285 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动态面板模型,可以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有助于促进城市环境治理.异质性检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行政等级的差异均影响数字技术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在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中心城市更强.中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技术通过经济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城市环境治理.调节机制检验表明,在数字技术对城市环境治理的作用机制中,地方资源竞争起到负向调节效应,制度环境发挥正向调节效应.进一步讨论发现,数字技术与环境治理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数字技术对邻近地区的环境治理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数字技术环境治理地方资源竞争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