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问题倒逼到动力塑造: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

    唐亚林
    1-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基本国策与重要法宝,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举措与宝贵经验.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十余年历程实现了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倒逼意识到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体系的转变.本文从创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永续制度动力、持续发展动力、赓续革新动力等内生动力体系出发,在制度建设、关系再造、政治主导力量等层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并对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到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资源,进而通过以执政党组织建设统领制度建设、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善治的发展进程,开创"良心+良制+良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发展道路.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体系宝贵经验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价值逻辑、时代向度与主体建构

    曹劲松王世泰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作为社会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凝结的人类智慧结晶,它折射出中国人民奋斗进程中谱写华美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精气神.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叙事境遇中确立价值逻辑: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国家治理、以开放为格局促进改革发展、以进取为目标完善制度机制、以创新为引领创造中国奇迹、以担当为己任增进人民福祉.与之相应的,它彰显着时代向度: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铸就主体自信、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注入强劲动力、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发展智慧.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弘扬和激发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其主体建构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科学把握主体精神的建构逻辑;第二,用好用活主体精神的建构方法;第三,不断拓展主体精神的建构路径.由此,将共同的精神内涵镶嵌在整个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也内化为个体的精神力量,形成文化精神的坚定自信.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价值逻辑时代向度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信

    数字时代女性劳动的嬗变与解放——一种资本积累的视角

    戴雪红闫金敏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历史中,资本积累构成了女性劳动嬗变的"中轴".通过资本积累,资本权力对劳动力的支配力量不断增大,女性劳动成为价值创造的不竭源泉,也成为资本剥削的黑暗渊薮.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对女性劳动的剥削主要以暴力手段表现出来,公地私有化的空间剥削、生育资本化的猎巫运动、女性日常化的劳动异化构成了对女性身体改造的主要形式.在工业资本积累阶段,女性作为产业后备军被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资本主义机器装置的一部分,屈从于资本和国家双螺旋的统治结构.而在数字资本积累阶段,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不断推动全球产业链重组,女性的数字劳动非但没有为解放助力,反而成为资本剥削的新样态,形成了数字血汗工厂的社会现实.数字时代的女性面对的不是个体的压迫,而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化整体的隐性压迫,只有超越殖民化、机器化和数字化的劳动,走出异化的身体形态,与数字形态一起构成一种新的主体形态,才能实现数字时代女性劳动的解放.

    数字时代女性劳动资本积累女工身体解放

    王阳明"精一之旨"与其哲学方法论的建构

    云龙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阳明的"精一之学"不但是一个道统意义上的"精一之传",同时更是统摄与贯穿阳明心学思想的总体核心理念,是内含普遍方法论意义的"精一之旨".通过对总体理念与具体概念辩证关系的揭示,阳明构建出了一套以"精一之旨"为圣道真理之根本判分标准的心学方法论.其中,以动态发展、全体贯通着的概念思维方式反对抽象僵死、片面割裂的概念思维方式的哲学方法论变革,构成了此一哲学方法论的内在灵魂.以"圣道之全"的思维高度为基点,阳明在儒门内部和会朱、陆之学,在儒门外部"范围三教"之道,最终建构起了一套以"良知"之教为核心的圣道真理系统.

    阳明心学精一之旨概念观哲学方法论圣道真理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主线与关键环节

    刘志彪孔令池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与核心环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历程是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过程,总的来看目前还存在市场取向改革不足、不深、不广与过度、过深、过广并存的问题.从历史、现实和阶段性思路看,需根据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动态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是完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包括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中央与地方事权及财权的对称性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标志是"放得活、管得住".为此应当遵循一些被实践证明了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管得好而非管得多,在放松中找到管的边界,在市场失灵领域有所作为,把"放手"当"抓手"利用市场、调节市场等.

    政府与市场关系经济体制改革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取向改革

    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

    杨刚王瑞蔡显军
    49-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断供风险和"卡脖子"问题骤增,如何有效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亦是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本文首先着眼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所衍生出的产业链结构优化、产业链协同共生、产业链智能升级三大变化,从风险抵御效应、供需匹配效应和能级跃迁效应三重维度挖掘出新质生产力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具体机制;其次,基于核心技术突破、数实融合和产业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对二者作用中的关键堵点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破解堵点的具体策略,从增强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打造新引擎三个方面提出新质生产力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实现路径,从新质生产力赋能的视角为有效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新质生产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风险抵御供需匹配数实融合

    数字赋能应急管理协同:结构响应、机制运行与效能输出

    刘银喜张春颜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赋能应急管理协同过程,将能更好地提升整体的应急效果.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对78起案例进行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式编码,提炼出情境输入、结构响应、机制运行和效能输出4个核心范畴以及12个主范畴.伴随突发灾害事件的情境输入,数字赋能后的应急管理协同结构响应表现为散点激活和网状共治,机制运行表现为主体互补、空间互嵌、制度互济以及行动互利,效能输出则主要体现在"优决策—保过程—重效果"三个阶段,数字技术通过决策智能化、执行精准化和反馈动态化促使不同阶段良性赋能效果的持续输出.

    数字赋能应急管理协同扎根理论

    主体脱嵌及其超越:乡村治理空心化的生成机制与化解路径

    张红阳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空心化反映了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不足,是乡村振兴遭遇的现实困难.乡村治理空心化产生于主体脱嵌机制,即农民的三个脱离:脱离农业、脱离农村、脱离公共事务.脱离农业反映乡村治理动力的弱化,脱离农村呈现乡村治理主体的离散,脱离公共事务表明乡村治理行动的冷漠.乡村治理空心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主体脱嵌机制的探索,不仅发现了 一种被忽视的空心化现象,还诠释了这一现象生成的社会机制.以"共同在场""双重在场"唤起"主体性回归",从根本上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为乡村治理空心化问题提供了一条创新且可持续的解决之道.

    农民脱嵌空心化乡村振兴乡村治理

    轻罪治理的目标导向、划分基准与刑事法回应

    陈伟
    81-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有效提升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水平与治理效能是轻罪治理这一命题提出的核心主旨与目标归宿.我国刑法之中对重罪与轻罪并无明确表述,应立足本土法治对轻罪范畴进行合理界定.轻罪治理是未然之罪与已然之罪的综合治理,仅以法定刑作为轻罪划分基准忽略了犯罪治理的动态性和实践需求,应以宣告刑或者拟宣告刑为基准来识别轻罪,从而更好对接轻罪治理所追求的目标导向.实践中的轻罪治理呈现多维度面向,在刑事法上需要实现该当性惩罚与治理之间的协调平衡,同时要求刑事内外的兼顾融合,通过多元手段和综合治理策略,实现治理目的覆盖下的效益提升.

    轻罪治理目标导向轻罪范畴宣告刑刑事法回应

    轻罪治理中出罪标准体系建构

    徐岱傅亮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犯罪结构的变迁,我国已进入轻罪时代,如何实现轻罪的合理出罪是实现轻罪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基于对轻罪出罪的研究现状和司法现状的分析,可见当下阻碍轻罪实现合理出罪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司法实践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但书条款适用率低、出罪依据混乱导致实体法中不能实现合理出罪、司法层面仍未构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轻罪出罪标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激活《刑法》但书条款并明确其出罪功能、适用范围以及定位,厘清《刑法》中关于程序出罪的实体法依据,引入需罚性理论,在刑事一体化的视角下构建一套应罚性与需罚性并重的轻罪出罪标准体系,实现轻罪的合理出罪.

    轻罪出罪《刑法》第13条但书《刑法》第37条需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