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姜胜利

双月刊

1001-4667

xuebao@mankai.edu.cn

022-23501681

300071

天津市卫津路94号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Nankai Journal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突出学术理论特色,刊发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性文章,注意反映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鼓励创新,支持争鸣,以深刻厚重的学术内涵和严谨朴实的编辑风格,在学术界和期刊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长寿到健康:中国特色人口健康的理论与实践

    陆杰华张莉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口转变和健康转变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已经步入长寿时代.人口健康作为国家战略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且深刻的影响.中国特色人口健康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健康思想和我国传统文化为理论渊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通过对比中美日三国人口和健康转变的特点,发现中国与美日两国在实现人口健康方面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中国特色人口健康的实现路径是充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在人口健康领域的积极作用,将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作为重要的战略工具,挖掘长寿时代的健康红利,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人口健康长寿时代人口转变健康转变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老年学自主知识的政策叙事

    朱荟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大的老年人口数量、超快提高的老年人口比例与史无前例的老龄社会之风险,是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新人口国情.应对超老龄社会的大变革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正在成为构建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使命与学科自觉.反思西方老年学知识建制始终与老年医学相伴发展,聚焦于年龄/衰老/老年人的学理内涵,在学科实践上从未掀起过老龄化社会变革或老年社会福祉大转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老年学在接受、跟随与学习西方老年学的同时,以政策叙事推动自主知识的体系建构.在以新生命政治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目标下,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社会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与跨学科的政策叙事框架,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贡献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知识生产与中国创新.

    老年学自主知识政策叙事中国式现代化

    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担保责任

    苏炜杰
    2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实质在于对政府与社会主体间责任承担进行合理划分.政府将服务供给任务交由社会主体承担后,自身从服务生产者角色退出并转向担保者、监管者角色.政府责任就从过往进行直接供给的履行责任,转向了督促社会主体所提供服务合格的担保责任.政府担保责任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深厚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实践指导,其在性质上与民事担保责任存在显著差异,也呈现出对行政法属性的背离,从而具备了社会法属性.基于保障老年人权利和社会公益充分实现之目的,政府应担保居家养老服务价格可接受、供给不中断、市场竞争有序、质量符合标准、普惠均等实现.未来可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改进政府治理能力、健全监督管理形式等措施,来推动政府担保责任有序实现.

    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责任老年人权益保障责任分配担保责任

    从异化劳动批判到反劳动的文化想象——评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激进解读

    刘雄伟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最为激进,其核心论点是重视马克思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贬抑其后期的《资本论》,并最终使反资本主义从马克思所规划的一项现实运动过程倒退为某种纯粹的乌托邦想象.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无疑严重曲解了马克思的本意,但他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持续反思却是马克思哲学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种理论效应.在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相对沉寂的今天,就马尔库塞的解读作出必要的回应和辩驳,将有助于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以贯之的有机整体.

    马尔库塞异化劳动文化想象

    物质、对象与超越性——论萨特辩证法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

    蔡霄鋆钟汉川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萨特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其辩证法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这种哲学的"亲近".为此,重新阐释萨特辩证法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将有利于澄清这种"亲近"关系.萨特辩证法可以通过物质、对象和超越性这三个概念来加以重构,并据此说明萨特关于超越性的含义、物质与超越性的关系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实在关联方式这三个问题.但是,萨特和马克思哲学在辩证法的整体化方向、物质概念的基础、对物质超越性的理解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关联方式上存在着重要区分.萨特对马克思哲学的"亲近"其实蕴藏着真正的界限.这种"偏离"或者"误读"主要根源于萨特"实践"概念的虚弱及其对辩证法范围的窄化.

    物质对象超越性辩证法

    魏晋时期"萱草宜男"话语的生成及其文化内涵

    焦杰施妍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萱草又叫宜男草,也叫忘忧草,还被称作母亲草.在先秦语境中,萱草只有忘忧作用,象征着女性对意中男子的不忘之情.魏晋时期生成的"萱草宜男"话语,是人们利用"女歧生九子"的传说附会而成,其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味.魏晋文人士子撰写《宜男花赋》之类的文字,把宜男草比作理想的女性,并暗示其有促使夫妻好合、多生贵子的功效.妇女们则在迎合父权需求的同时,巧妙利用"萱草宜男"话语,使佩戴萱草花增加个人性魅力的行为正当化."萱草宜男"话语的生成及其文化内涵,一方面凸显了父权社会性别制度对女性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表明魏晋时期妇女并非一味地顺从父权的控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她们有可能利用父权制的文化需求,使自己"非礼"的行为合礼化,以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存状态.

    魏晋时期萱草宜男话语

    言说着的女性——《快嘴李翠莲记》的历时性跨文本研究

    鲍震培韦静怡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多言"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之禁忌.此种礼教社会语境下,女子被认为当以沉默为美德,逞口舌之利的"言说"会给婚姻带来不利,因而女性的自我表达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宋元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塑造了市井家庭日常生活中一个聪明能干却因"快嘴"多言、反抗礼教而被休离的新嫁娘李翠莲,成为泼辣女性典型形象之滥觞,言说着的女性主体由此构成了此类形象的特征.其后又有许多历时性跨文本如宝卷、弹词、白话小说、现代小说、戏曲、曲艺等,以变形、转型、反转、重组与新生等不同的衍变方式,丰富着李翠莲形象的文学与文化内涵.

    《快嘴李翠莲记》《齖䶗书》话本言说跨文本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风"原创绘本经典重述

    王帅乃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风"绘本作为原创绘本里异军突起的一支,因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经典更为道地的理解与重述获得了童书消费者的较高认可度.在以重述经典见长的"中国风"绘本中,作为文本重要维度之一的性别书写,整体而言仍然沿袭了传统脚本、文类的性别话语惯习.但近五六年来,"中国风"绘本内部一种标志性的"创新"重述就体现在"性别"这一牵涉最广的身份分划及其叙事中.其主要表现为民间童话重述脚本中颇具"性别翻转"意味的、具有强力量的女性主导者新传奇的缔造,以及文人经典重述脚本中女性视角、呈现女性欲望故事的生发和"超性别/双性同体"文本的增多.这些变化为当代文学性别叙事和"中国经典"的重述拓展了新的思维和疆域,为性别平等叙事增添了新的可能.

    性别视角"中国风"原创绘本重述

    论工商业与人权语境中的"多利益相关方"

    张万洪任文佑
    8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工商业与人权语境中,"多利益相关方"具有整合知识资源的功能.参与各方应秉持互惠原则,贡献知识以评估人权风险,并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合理诉求.将"多利益相关方"等同于"公众参与"的论点没有注意到"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者不是一般公众,他们与所涉议题应有直接利益关系,并有能力贡献社区知识,理解产业诉求.这种解释方式符合风险社会中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的互动规律,体现商业向善的理念,遵循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理.在网络空间治理中,将"多利益相关方"与"多边主义"对立的论点没有观察到"多利益相关方"的内在张力,即"多利益相关方"内部的权力差异与冲突使之依赖国家公权力的制度供给.我国可以在国内立法中申明"多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在国际上倡导主权国家支持下的"多利益相关方"模式,提高我国在工商业与人权领域的话语权.

    工商业与人权多利益相关方多边主义公众参与

    "偏离"假设视角下中国政府的体制机制创新——兼论政府职责体系的优化

    赵志远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创新是政府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相较于从制度变迁理论的新旧体制转换视角对政府创新做出的经典解释,政府过程理论的"偏离"假设,为从政府在现实与法理的"摆动"中寻求体制机制创新的解释提供可能,丰富了其存在的理论必然性与现实必要性.现实政府往往在适度、过度以及多重"偏离"所形成的合力中实现发展.但从制度的"路径依赖"看,法律和现存制度并不具有使那种正向"偏离"合法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将其——至少是高效地将其纳入现有的法律和制度,需要进行有目的性的政府干预.而体制机制创新正是最为典型的干预手段之一.中国政府职责体系的优化路径,能够典型地反映清单制度作为体制机制创新对"偏离"现象发挥的关键作用,揭示其功能实现的基本逻辑.这对于政府创新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

    政府创新体制机制政府过程"偏离"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