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吉维

双月刊

1000-5218

ndxbrwsk@imu.edu.cn

0471-4992252

010021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9年创刊,是中国中文综合性核心期刊。以刊发蒙古学、民族学和其他社科类学术论文为主要宗旨的社科类学报。曾获全国首届百强学报称号,首届内蒙古期刊奖,2004年入围教育部“名栏目”工程建设行列。以民族性、地域性为特色,以把握前沿、为学科服务为宗旨的综合类社科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理念与路径

    傅锁根刘若垚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遵循,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网上网下各项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等重点任务的支撑作用,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人民为中心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两个文明建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保持历史耐心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和践行路径探究

    李玉祥冀震茂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保持历史耐心是党在推进现代化事业过程中作出的重要判断.其内涵意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党需要具有坚信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胜利的"信心"、千磨万击还坚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毅心"、敢于直面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困难的"勇心"、"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赤心"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需要保持历史耐心,是其背后的现实逻辑、历史逻辑、规律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决定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四个维度保持历史耐心:一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保持历史耐心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要坚持人民逻辑来指引,为保持历史耐心提供逻辑保障;三是要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式现代化,为保持历史耐心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四是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保持历史耐心提供科学思维方法的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耐心内涵意蕴生成逻辑践行路径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社会保障的创新效应视角

    刘颖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伟大的庄严承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和关键手段,二者耦合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社会保障凭借其创新效应,成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动力.社会保障对创新起着正向的倒逼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安稳效应及负向的挤占效应.只有不断完善和升级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其对创新的积极效应充分发挥作用.创新则凭借其提质换挡,打造高质量"富裕"和成果共享,助力多维度"共同"的功能对共同富裕的实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要在高质量发展中筑牢共同富裕之基,凭借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推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高质量实现,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技术创新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城乡关系的互构逻辑

    王玲玲范根平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命题.基于现代化的认识逻辑,城乡之间会经历一个从差距扩大到逐渐消失的过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揭示的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提出了关于空间生产的批判分析,进一步延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由割裂对立逐步走向融合一体,开启了城乡发展的新时代.在新时代,城乡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突出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这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实现双重互构提供了场域.现阶段,为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空间正义,夯实生态保障,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城乡融合互构

    马克思对约翰·穆勒分配观的批判及其方法论意义

    王晓菲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内含丰富的理论思想,马克思在此考察了生产总体四环节的辩证关系.其中,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问题上,以约翰·穆勒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形而上学地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将生产看作自然规律,分配看作社会规律.正是在批判扬弃约翰·穆勒分配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基于唯物辩证法澄清了生产与分配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总体性方法把握生产与分配是统一于生产总体的内在要素,从而实现了对约翰·穆勒的超越.马克思在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凸显的方法论,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分配政治经济学批判辩证法

    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创新模式与实现路径——基于J镇和Z镇的实践案例

    郭道久金秋实高秉龙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地区乡村情况复杂,缺乏适合的乡村振兴模式与实现路径.有关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研究认为,乡村与城市的距离或是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西北地区远城镇J镇和近城镇Z镇乡村振兴效果显著.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二者村镇一体,优先产业发展,以富裕为中介,构造了乡村振兴场景中的行为联邦和政策共同体,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各领域反哺循环,动力不竭,形成了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稳定模式.但二者亦存在差异,J镇基础薄弱,注重特色农业发展,外力助推,塑造特色产业,激活内力,以点带面,是单线程式发展.Z镇基础相对较好,着重产业布局和特色产业发展,内外动力融合,多面开花,是多线程式振兴.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充满挑战,需要基层政府转变职能,发挥财政保障能力,科学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利益分配,构建人才支持体系,多维度保障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西北乡村政策共同体内外动力富裕中介循环振兴

    "锦机春夜成文章"——略说唐诗中的丝绸纹饰图案

    高建新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丝绸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至唐达到极盛.依照原料、组织结构、工艺及用途等,唐诗中的丝绸有帛、绢、绫、罗、锦等各种名称,有鸟虫、植物、几何、自然景象、文字等各种纹饰图案.唐人不仅以宏阔的视野观照"丝绸之路",展现"丝绸之路"在唐朝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显示的巨大作用,也能将其落实在工艺层面并加以真切记述与诗意描绘,在融入浓郁个人情感的同时,呈现出一个光华绚烂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唐代丝绸丝绸之路纹饰图案

    民族记忆与审美共同体的互生构建——以安达组合改编《孤勇者》《平凡之路》为切入点

    鄢冬崔向阳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达组合在综艺节目中改编了歌曲《孤勇者》《平凡之路》,凭借独特的音乐风格惊艳四座,破圈传播.安达组合把呼麦、马头琴等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以一种世界性、时尚性的音乐语言和表现理念糅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道路.安达组合破圈之基在于,通过本民族特有的音乐语言符号与受众进行多频互动,进而形成了"审美共同体".同时,其音乐语用符号指向各民族共享的记忆资源,勾连起具备"凝聚性结构"特质的文化审美方式.民族记忆与审美共同体互生,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也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众文化中的有效融入.

    民族记忆审美共同体互生共建

    岩画的记忆阐释与艺术想象

    孙恒存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画在本体论上的艺术确证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证明岩石通达艺术命题,说清楚岩石为何艺术及岩石何以艺术.岩画的记忆阐释在岩画科学基础上开辟了岩石通达艺术的新路径.岩画作为记忆,它以动态形象及其流动情感、差异形象及其多重意义、形象认同及其风景标记为岩石上的人为痕迹提供了人文阐释的可能与空间.这为岩画的艺术想象奠定了学理依据.

    岩画通达记忆阐释艺术想象

    "诗哲之争"与"古今之争"中的荷马史诗

    杨剑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哲之争"与"古今之争"是西方文艺思想史中围绕荷马史诗展开的有关理性与感性孰优孰劣、复古与创新孰是孰非的争论.前者的本质是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主张的哲学思维、理性思维对以荷马为代表的"诗性思维"、感性思维的挑战,后者则是以贬低荷马与捍卫荷马为表象的近代新科学与古典知识的矛盾对立.在这些争论中,荷马史诗始终处于争议的中心,一方面显示了荷马史诗作为西方文学源头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另一方面体现了其强大的思想启迪作用.关于荷马史诗的争论奠定了诗学研究的基础,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并不断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思考的养分.

    荷马史诗"诗哲之争""古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