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李玉林

季刊

2096-5621

ndyyxb@163.com

0471-4973150,4973152

01001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101号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rts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宗旨:坚持双百方针,活跃学术思想,促进蒙古族艺术的发展,服务于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读者对象:国内外艺术研究部门专业人员,艺术院校师生,演出团体的艺术工作者,业余艺术爱好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西罗城县石围古村仫佬族依饭节音乐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谢美琳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仫佬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依饭节是仫佬族人在稻种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借用祭祀的方式,形成的民俗活动.音乐文化是仫佬族依饭节主祭沟通人和天地对话的重要桥梁.仫佬族依饭节的音乐文化,反映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石围古村村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石围古村仫佬族依饭节音乐文化,以伦理道德规范为标准,影响着石围古村仫佬族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石围古村仫佬族依饭节音乐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我们要从多维的角度对仫佬族依饭节音乐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罗城县石围古村仫佬族依饭节音乐文化,音乐文化与社会和谐关系,以及音乐文化的变迁、保护和传承进行研究.

    仫佬族依饭节音乐文化仪式表演传承与发展

    六代苗族制笙家族传统技艺的田野考察与多重文化身份研究(上)——以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王氏家族的芦笙制作为研究对象

    杨云惠
    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民间艺人王杰锋的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家族的芦笙制作,到王杰锋之子王爱华这一辈人,已经传承了六代.王氏独到的簧片改良、牢固的树皮箍、自然衔接不漏气的穿管技术等,使其制作的芦笙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可.王氏以滇东北次方言苗语的六个声调为标准,以本支系的语言发音为参照而制作的传统六管芦笙,既传承了苗族人的传统文化,又满足了本支系的传统民俗仪式和日常生活需求.芦笙的制作并非易事,它要求制作者必须掌握相关的木匠、铁匠等各种技能,同时还要具备相关的语言、音律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芦笙制作者.王氏家族制作苗族芦笙的技艺受到苗族民众的尊重,他们制作的苗族芦笙也得到苗族民众的普遍认可.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王杰锋王爱华传统芦笙制作多重文化身份

    移民社会的形象塑造——四川万源清代碑坊建筑艺术的田野考察与研究

    何雅闻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四川省万源市清代碑坊建筑艺术的田野调查,文章认为万源市的清代碑坊建筑艺术处在"湖广填四川"的特殊移民背景下,除了埋葬、祭祀的功能需求外,旨在通过艺术的形式完成墓主及家族在移民社会中关于地域、血缘、社会等多重身份重构.这些碑坊建筑艺术一方面作为物质载体帮助墓主及家族在新的地域塑造个人形象,树立家族威望、获取他人认同.另一方面是在一个需要文化整合的移民地区,通过民间美术表现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塑造移民社会的民族视觉形象,构建新的集体意识和文化空间.

    清代碑坊建筑艺术湖广填四川民间美术

    内蒙古乌拉特民歌演唱中的数字观念及文化象征——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白彦花田野考察为例

    安格丽玛哈斯巴特尔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内蒙古乌拉特草原地区的传统民歌演唱习俗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即运用数字"3"或"9"作为组歌的主要结构进行演唱,这一习俗深深植根于当地民众对自然世界万物变化的细致观察以及他们深厚的数字观念之中.近代著名的音乐学家梅日更葛根罗桑丹毕坚赞在其创作的礼仪歌曲和宴礼规则中大量地运用了诸多的数字结构,也对内蒙古乌拉特民歌演唱产生了影响,当地民众在各种仪式活动中普遍遵循以三首歌为一组的演唱方式.本文基于田野考察资料,深入剖析了内蒙古乌拉特民歌在各类礼俗场合中所演唱的礼仪歌曲的题材内容.通过对三首一组的礼仪歌曲的具体题目、题材内涵及歌词含义之间内在关联的深度解读,力求揭示其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蕴.同时,站在他者的视角,进一步阐述数字观念如何深刻地渗透到传统的礼俗活动之中,探求其对民歌演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一体的观念.

    乌拉特数字观念礼俗规则象征意义田野考察

    内蒙古非遗项目"呼图格沁"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娜达罕徐英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呼图格沁"是源自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农历正月时的一种民俗歌舞表演,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以民间民俗娱乐及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继续在当地流传.2007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前专家学者已有田野调查的实证研究成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文化环境氛围的变化,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的非遗项目"呼图格沁"目前发展的现状如何,以及在传承拓展的过程中又出现哪些新的问题,是本文调研考察分析研究的着力点.为此,笔者在最近两次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呼图格沁"非遗项目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强调对传承创新机制的建构及对非遗项目生存土壤的关注应在各方"合力"的作用下逐步完善,使包括"呼图格沁"非遗项目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的保护及发展中得以顺利传承.

    呼图格沁传承现状传承人机制

    西辽河流域动物类型岩画的田野调查及研究

    赵铁吴甲才李峰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辽河流域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市境内,是我国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本文主要对西辽河流域动物岩画进行类型研究.动物岩画类型包括鹿、虎、马、羊、飞禽等.西辽河流域动物岩画分为五个区域,各具特色,通过对各区域动物岩画形制和题材功能的比较分析,发现各区域动物岩画具有不同的特点.年代分期采用考古类型学比较的方法.总体来看,西辽河流域各区域动物岩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信仰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资料.

    西辽河流域动物岩画类型研究

    澳大利亚洞穴岩画的保护

    Robert G.Bednarik张嘉馨王荟
    6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定澳大利亚洞穴岩画国家管理计划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54个已知洞穴岩画遗址分布于多个不同语言群体的传统领地上,这些遗址既有私人土地、公共土地,也有松树种植园,且分布在不同州,管理体系不同;复杂的管理结构不利于洞穴岩画的统一保护.虽然已根据现行管理措施对一些遗址进行了保护管理,但大部分遗址尚未得到妥善管理.鉴于所有遗址均面临相同的保护挑战,亟需一个统一而有效的保护机制.本文详尽列出了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因素,并指出所有遗址均不适宜发展旅游业.人类参观活动是洞穴内岩画保护的最大威胁.建议可以考虑制作洞穴岩画复制品,法国和西班牙的实践经验均证实了这一方式是成功的.本管理计划建议成立一个负责所有澳大利亚洞穴岩画遗址的永久性保护的机构.

    洞穴岩画岩画保护澳大利亚岩画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征稿通知

    79页

    亚洲艺术——来自片治肯特的一幅湿婆神像

    P.Banerjee董依梦祁晓庆
    80-85页

    亚洲艺术片治肯特湿婆神像

    黑格尔《美学》中的民族艺术内涵探析

    杨塔娜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黑格尔的著作《美学》中,他将理论逻辑的严密性与辩证法精神融入对艺术民族特性的研究,展现了西方民族艺术思想新的发展动向.然而在其历史哲学和国家哲学的视域下,黑格尔《美学》中的民族艺术则强调一种历史性(尽管这种历史性使得民族艺术极富西方审美中心主义色彩)、现代民族国家本质以及理性、"自由精神"的内涵特征.黑格尔认为从民族艺术的"开端"到"终点",无不反映国家本质的实现过程.因此,黑格尔所论述的民族艺术,是将艺术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连的概念.黑格尔的民族艺术思想曾在日本美术领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在近代中国,尽管黑格尔的思想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解读,但清末的学者们似乎并未受其主导.他们所阐释的民族艺术所蕴含的文化民族主义意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而是具有"在地性"特质的中国的民族艺术建构.可见,黑格尔关于民族艺术的观点,对警惕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具有启示意义,并成为后殖民主义批评的素材和例证.同时,它也是观察西方与中国的民族艺术差异之重要理论标志.

    国家民族艺术历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