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李玉林

季刊

2096-5621

ndyyxb@163.com

0471-4973150,4973152

01001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101号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rts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宗旨:坚持双百方针,活跃学术思想,促进蒙古族艺术的发展,服务于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读者对象:国内外艺术研究部门专业人员,艺术院校师生,演出团体的艺术工作者,业余艺术爱好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兼谈新时代"乌兰牧骑"问题

    楚惬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的地域文明孕育并承载着形态各异、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这些艺术又共同构建并维系着地域文艺生态的存在与演进."云中地区"是蒙汉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文艺生态环境,也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相互交融的区域.各种民间文艺在不断的交流、渗透和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这些文艺的形式和内容既包含了草原文明的犷悍、朴实、热情,又体现了农耕文明的细腻、严谨和有序."云中地区"地域文艺的演进过程及具体表现反映出了不同文明、民族与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轨迹和规律.这些规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传承、现代性转化以及持续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因此,聚焦"云中地区"文艺生态现状及保护实践,对于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发展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保护模式的研究,为破局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困境的时代难题探明了有效途径.

    云中地区文艺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兰牧骑

    "大思政课"视阈下艺术类高校的现代性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性研究

    张蕾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艺术类高校一直秉承着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文艺事业、培养审美理念的教育宗旨.而在这一教育理念下,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构建"大思政课"体系语境,推进艺术专业教育与学校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路径.笔者从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思想现代化入手,解析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与思政教学的关系,进而将传统文化思维融入思政教育中,使得"现代"与"传统"产生思维的共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渗透思政教育,构建具有逻辑一致性和现实合理性的教育机制,不断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进而丰富教学模式、优化教育环境,为提高艺术类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大思政课"现代性传统文化思维关联

    卫拉特史诗《江格尔》及其音乐研究(二)

    哈斯巴特尔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格尔》作为卫拉特蒙古的标志性英雄史诗,其流传地域涵盖了天山南北广阔的高山草原以及远至伏尔加河流域,这一口头传统已绵延近千年之久,不仅在我国三大史诗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是中华多民族口头叙事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这部史诗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传承下来,是一种融合多种艺术表达手段的综合载体,其表演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伴有音乐歌唱的演绎方式和无伴唱的朗诵讲述.在《江格尔》史诗的现场表演中,音乐元素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涵盖了从表演者的演唱技巧、乐器演奏到人声与器乐的和谐互动、曲调结构的独特设计以及唱词与固定程式韵律的紧密结合等各个方面.本课题通过对史诗艺人"江格尔奇"群体进行深入田野调查,旨在揭示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及其对史诗内涵及演唱传统的深刻理解,并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系统学习和继承史诗传统来维系史诗风格的延续性这一系列理论问题.同时,对《江格尔》史诗所特有的音乐曲调及其音乐形态进行了音乐学分析与诠释.

    史诗《江格尔》史诗风格演唱传统曲调与分析

    大理三元社洞经乐谱《玉振金声》若干问题的思考

    洪江
    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洞经音乐作为在中国西南地区流传广泛的地方性乐种,其乐谱是中国传统音乐乐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理洞经乐谱《玉振金声》作为目前能搜集到的较早乐谱版本,是我们了解明以来大理洞经音乐相关历史信息的重要文献.本文将从大理《玉振金声》产生的时间、乐调类别及曲源考索、乐谱类型及特征、乐谱符号及内涵几个方面入手,尝试探究《玉振金声》的价值及内涵,并兼及《玉振金声》乐谱与当代大理洞经音乐间的关系.

    大理三元社洞经乐谱《玉振金声》思考

    民俗文化视域下桐城歌的音乐艺术特征研究

    王雨辰侯方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桐城歌是安徽省桐城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本文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桐城歌的音乐艺术特征.对桐城歌的发展历史、音乐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桐城歌的地域性、叙事性、文学性进行论述,揭示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特征.此外,桐城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也对其传承模式和推广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探寻其与当地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桐城歌的音乐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俗桐城歌音乐特征传承

    闽南歌仔戏"悲情性"审美特征的生成机制探究

    卓莉莉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悲情性"是发端于闽南、形成发展于台湾而后流行于闽南文化圈的歌仔戏的情感主线与审美特征.文章从音乐文化学的角度切入,研究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闽南歌仔戏"悲情性"审美特征的生成,与其所处的文化历史环境形成共生关系,也与剧本偏好悲剧性内容、音乐以"哭"当歌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更是闽南人"以悲为美"的审"悲"心理意识特征的外化.

    闽南歌仔戏悲情性音乐文化学

    戏剧导演与电影导演在创作中的相互借鉴(下)

    敖登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与戏剧这两种艺术形态具有密切关系,因此电影导演和戏剧导演在创作上彼此借鉴的现象引人关注.本文试图通过三个部分,分别阐释了文学性对于这两种艺术导演创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戏剧还是电影创作中,导演都需要注重文学性,文学性是戏剧演出的灵魂所在,它决定了演出的思想性和艺术品格.其次,戏剧性是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也是叙事艺术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文学、电影艺术同样具有戏剧性,构成戏剧性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动""情境""冲突"和"悬念",在电影和戏剧中,导演是如何运用和相互借鉴的.其中,行动在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中的作用都不容小觑,本文第三部分从行动的内在规律谈起,导演和演员分别应该如何组织有效、准确的行动,才可能取得创作上的成功.

    导演文学性戏剧性情境行动

    "尚鼓"族群的身体语言表达与文化流变研究——以贵州过山瑶舞蹈"舂杵舞"为例

    曹德祺于宛冬胡骁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岭民族走廊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瑶族聚集地区,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榕江县塔石瑶族水族乡怎东村流传的过山瑶传统舞蹈"舂杵舞"为研究对象及田野个案,经过前期的田野调查,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进行深入剖析.从微观视角,对黔东南地区瑶族"舂杵舞"的舞蹈元素进行梳理分析;从宏观视角,以塔石瑶族水族乡怎东村的过山瑶"舂杵舞"和其他地区过山瑶传统舞蹈的联系为切入点,探析瑶族族群的传统舞蹈文化中凸显出的族群身体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意识,以期从中折射并挖掘出过山瑶"舂杵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瑶族舞蹈舂杵舞身体语言表达文化流变

    "物"之"情"的"自喻"语义符号诠释——论街舞类型片《热烈》影像语言的语法

    刘丽珺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情感社会学视角,分析以B-boy人物的形象塑造所投射出来社会群像的情感文化.影片在情感文化的设点主要聚焦于两代三种不同风格的B-boy人物身上,通过解构影像语言中具有情感结构的句法,诠释整体中各部分构成要素的语义符号,构建起体育舞蹈题材影片的一种"自喻"影像修辞,并以此探讨街舞类型片的情感价值、创作方法和创意突破.

    情感社会学B-boy人物形象语义符号情感结构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周剑云姓名和籍贯考证——兼论其艺术批评观念(1912~1931)

    王序陈德琥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剑云是早期中国电影界的拓荒者,为回应目前学界关于周剑云姓名和籍贯存在的争议,本文采用微观史的视角对其早期的从艺经历进行考证.周剑云原名周钧,曾用"江潮"和"亚父"为艺名进行演出,其籍贯为安徽省的合肥市,而非歙县.针对过去学界对其艺术活动的研究路径相对狭窄的情况,本文通过梳理分析,意在重溯周剑云的艺术批评观,这不仅可以衍思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间的过往纠葛,也能管窥早期民营电影人在艺术实践和理论拓展上为自身定位的尝试与探索.1912年~1931年间,周剑云先后围绕戏剧、新剧和电影等艺术门类著书立说,对这些艺术实绩的回望,既是对中国早期电影史的又一次探微钩沉,也是中国电影学派建构的内在诉求.

    周剑云姓名籍贯艺术批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