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原文物
草原文物

陈永志

半年刊

1001-6406

0471-4951328

010010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内蒙展览馆南巷21号

草原文物/Journal 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 and Archaeolog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及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地主办的文博专业刊物,是内蒙古文博界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主要发表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赤峰市巴林右旗塔布敖包遗址2022年发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巴林右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巴林右旗博物馆
    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布敖包遗址发现于1987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查干锡热嘎查敖包恩格日组塔布敖包山的东坡.以往的考古调查表明,该遗址与青铜冶炼活动有关.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基本建设在遗址东侧坡下和北部进行了发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灶址1座、夏家店上层文化房址6座、灰坑15个,出土陶、石、骨、蚌、铜等各类遗物70余件.

    塔布敖包遗址西梁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

    辽宁省兴城市韩家沟南山岗遗址调查与初步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葫芦岛市博物馆兴城市文物保护服务中心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家沟南山岗遗址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古城街道韩家沟村西南.2021-2023年,葫芦岛市博物馆在此处先后开展三次考古调查.通过采集遗物判断,遗址年代为兴隆洼文化时期.根据以往对辽宁西部近海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兴隆洼文化遗址总体分布的认识,该遗址是近些年辽西走廊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尤其为研究兴隆洼文化分布范围提供了新的材料.

    韩家沟南山岗遗址兴隆洼文化东边界辽西走廊

    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皇木厂村唐代墓葬考古发掘简报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2-2013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时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皇木厂村的运河核心区5号地项目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发现唐代墓葬四座,这四座唐墓遭到严重的破坏,但大体保留了墓葬的基本形制.根据墓葬弧方形的墓室特征以及M76墓室内的仿木结构特征,大体可以判断这四座墓葬的建造年代当属于唐代中晚期.唐代幽州是朝廷经营辽东的前沿阵地,隋炀帝时期开凿的永济渠是经略辽东运送军用物资和军队的重要交通通道,这四座墓葬所在位置恰好在永济渠附近,为研究唐代通州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料.

    唐代墓葬永济渠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水泉辽代墓葬M27室内清理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凉城县水泉墓地M27曾经因发掘出较为完备的辽代蹀躞带和马具等随葬品,整体打包后对公众进行了展示.墓葬的人骨鉴定表明墓主人有明显的中世纪蒙古高原、东西伯利亚东南部地区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与契丹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出土的蹀躞带、马具、武器等随葬品与辽代同类器物基本相同,这一发现为研究辽代文化分布及该时段不同人群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实证.通过对该墓葬进行室内清理,以期将该墓葬的材料完整发表.

    凉城县水泉墓葬室内清理辽代早期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武池金墓M5发掘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长治市城隍庙文物管理所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陵侯高速公路建设,在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武池村北部发掘清理了 14座墓葬,其中M5为仿木构单室砖墓,其独特的砌筑方式,造型精美,构思精巧,出土器物7件,整体保存较好.该墓葬的发掘,对同时期、同类型墓葬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山西翼城武池金代仿木结构砖室墓

    海城小孤山旧石器时代装饰品与欧亚史前象征主义

    А.П.扎比亚科王俊铮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宁海城小孤山史前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中出土了兽牙穿孔垂饰与骨制小圆盘,其年代约为距今3万年前.这批装饰品与骨制标枪、骨针等人工制品、勒瓦娄哇石核等石器工业,反映了该地区由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历史过程.小孤山遗址出土装饰品在风格特征与工艺技术上与欧亚地区及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装饰品存在明显的相似性.小孤山遗址在时间与空间上确立了现代行为类型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时期的边界,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传统由西伯利亚起源中心向周边扩散最重要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小孤山遗址装饰品极大地填补了中国境内史前装饰艺术研究的空白,同时反映了欧亚地区东部早期象征主义活动发展的整体趋势和区域特征.

    小孤山遗址装饰品旧石器时代晚期象征主义中国北方地区

    东周铁铤铜镞为弩矢的形态功能分析

    邓浩然薛宇菲沈凡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周出现的铁铤铜镞为青铜镞的变种,是伴随冶铁技术发展而应用在战争中的铜铁复合产物.这一"过渡品"本该凭借其性能取代青铜镞,拉开铁镞迭代的序幕.然而铁铤铜镞却转瞬即逝,仅部分流行于战国,几乎销声匿迹于秦汉,直到西汉中期铁镞才开始取代青铜镞.铁制品的应用通常受制于技术和成本因素,作为铜铁复合产品的铁铤铜镞具有一定过渡意义,但根本上铁铤铜镞的出现是伴随发射单元进步而做出的局部适应性调整,并非单纯铁制品技术革新的必然产物.

    东周铁铤铜镞弩机弩矢

    "耳铸公剑"铭铜剑的年代探讨

    毛波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学者认为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征集的"耳铸公剑"铭铜剑为春秋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所用之剑.本文从"耳铸公剑"铭铜剑的形制、吴越系厚格剑在北方地区的传播、战国时期该型剑厚格的变化等几个方面论述,认为该剑年代应不早于春秋晚期,很可能为战国时期,并指出该剑与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无涉.

    "耳铸公剑"铭铜剑晋文公战国时期

    匈奴与汉文化动物纹的对比分析

    潘玲朱良燕
    7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匈、汉动物纹的关系可以分为西汉早期晚段至西汉晚期、西汉末期至东汉早期或前期这两个阶段.早段虽然两者均流行源自欧亚草原的神兽纹,但是汉文化主要流行平面化的讹变的大角神兽,匈奴主要流行与鹰形态接近的格里芬和写实风格的猛兽.汉文化的翼龙、麒麟等神兽在晚段之初即成为匈奴动物纹的主体,之后匈奴动物纹的表现手法也进一步汉化,但是汉文化的麒麟纹一经出现就明显可见受到匈奴写实风格动物纹的影响.

    匈奴神兽格里芬麒麟翼龙

    金砂山古墓群117号墓陶房屋模型研究

    倪艳红柴璐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房屋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明器,是在"事死如事生"的儒家孝悌思想和厚葬等丧葬观念的影响下出现的,与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等共同作为墓主的身份和财富象征.其除了反映当时的建筑技术外,也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丧葬习俗及相关的文化信息.本文选取金砂山古墓群117号墓中出土的陶房屋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单体建筑的名称、用途及整体的造型进行分析,从而为研究汉代云南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金砂山墓地陶房屋模型建筑明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