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药
农药

刘长令

月刊

1006-0413

nongyao@sinochem.com

024-85869187

110021

辽宁沈阳沈辽东路8号

农药/Journal Agrochemic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核果类水果农药登记现状分析及建议

    郭培李敏郭江龙毕秋艳...
    313-318,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中国农药一点通"和"中国农药信息网"核果类果树农药产品登记数据的检索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日,我国登记在核果类水果上的农药产品共470个,分析了登记农药数量与类别、剂型、年度登记、防治对象、有效成分及毒性,结果显示农药产品以单剂为主,剂型以悬浮剂和可湿性粉剂为主,登记对象和有效成分比较集中,低毒产品占85.96%,生物农药种类相对匮乏.针对存在问题给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核果类水果的安全生产提供支撑.

    核果类水果农药登记分析建议

    N-烷氧基取代双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

    王奥运吴明慧吕亮相君成...
    319-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寻找新的杀虫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方法,首次将N-烷氧基结构片段引入溴虫氟苯双酰胺中,设计合成了 2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结构新颖的双酰胺类化合物.[结果]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1H NMR和HRMS确证.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和黏虫表现出了优异的防效,尤其是化合物1j、1s、1t在100 mg/L质量浓度下对小菜蛾和黏虫的致死率至少为90%.[结论]该类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杀鳞翅目害虫活性,本实验为双酰胺类化合物的结构丰富和新先导发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合成双酰胺杀虫活性先导发现

    新型乙烯基吡唑丙烯腈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螨活性

    张斌杨辉斌常秀辉宋玉泉...
    325-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发现结构新颖的杀螨活性化合物.[方法]以腈吡螨酯为先导化合物,在丙烯腈结构中引入乙烯基吡唑结构片断,设计合成了 15个新型乙烯基吡唑丙烯腈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杀螨活性测试.[结果]初步的室内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6a~6h均表现出较好的杀螨活性,在100 mg/L质量浓度下对朱砂叶螨致死率均≥99%.其中化合物6 g表现最佳,在10mg/L下对朱砂叶螨致死率仍为88%.[结论]当羟基上的H被烷基羰基、烷氧基羰基取代时,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杀螨活性.

    乙烯基吡唑丙烯腈合成杀螨活性

    氧掺杂氮化碳的制备及对农田环境残留农药的降解性能

    马志远戴华伟王瑞闯高峰...
    330-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适用于多菌灵等4种烟-稻轮作农田常用农药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技术,并阐释降解机制,为缓解农田环境农药残留造成的采收期作物农残超标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通过高温聚合法制备氧掺杂氮化碳纳米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技术分析材料微观结构.通过光催化降解试验,评价并筛选出降解性能最优的材料,同时研究复杂因素对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氧元素掺杂可有效提高氮化碳纳米材料对目标农药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最优材料OCN0.1对多菌灵可见光下1 h内降解率即可达到94.6%,通过活性物种捕获试验,证实在目标农药的降解过程中,活性物种的贡献度排序为h+>1O2>·O2-.OCN0.1不仅能有效降解水环境残留农药,在作物生长阶段,喷施OCN0.1材料48 h后,农残降解率最大也可提高39.95%.[结论]制备获得的OCN0.1纳米材料,可有效降低农田环境及作物中的农药残留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氮化碳农药残留光催化降解机制作物

    噻虫嗪在巴西再度获准销售、使用、生产和进口

    336页

    苯甲酰基异氰酸酯中关键杂质对氟铃脲质量的影响

    田俊杰刘宝宏张斌铨李凇宇...
    337-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2,6-二氟苯甲酰基异氰酸酯中主要杂质进行定性分析,浅谈杂质的生成机理,优化车间生产工艺以达到减少或去除该杂质的目的.[方法]对2,6-二氟苯甲酰基异氰酸酯中的组分进行GC-MS和LC-MS分析.[结果]影响氟铃脲质量的2,6-二氟苯甲酰基异氰酸酯中关键杂质是N1,N2-双(2,6-二氟苯甲酰基)草酰胺(杂质A).[结论]优化合成工艺能有效减少2,6-二氟苯甲酰基异氰酸酯中的杂质A,改进工艺后杂质A降低了 97.8%,能够明显提升2,6-二氟苯甲酰基异氰酸酯的含量.

    氟铃脲苯甲酰基异氰酸酯杂质GC-MSLC-MS

    不同品种黄瓜对农药噻虫嗪和嘧菌酯的耐受性评价

    王世霖谢慧黄炜李旭龙...
    341-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杀虫剂噻虫嗪和杀菌剂嘧菌酯对黄瓜生长发育及生理影响,以筛选对噻虫嗪和嘧菌酯具有高耐性的黄瓜品种.[方法]采用土壤染毒法,根据不同黄瓜种子发芽率、黄瓜幼苗芽长和生理指标的响应差异,探究不同黄瓜品种对污染土壤中2种农药的耐受性.[结果]不同品种黄瓜对2种农药的耐受性具有较大的差异,甜脆黄瓜、白黄瓜、驰誉106和博美8号4个品种的种子在噻虫嗪和嘧菌酯处理下,萌发率均小于90%;噻虫嗪和嘧菌酯显著提高了中农C18品种芽长,激活率分别为62.30%和28.48%;噻虫嗪和嘧菌酯对绿盈06-8品种的四氮唑还原强度激活率分别为178.07%和126.03%;噻虫嗪和嘧菌酯对地黄瓜和中农C18 2个品种幼苗脯氨酸含量的激活率均大于50%;噻虫嗪对申青1号品种幼苗的蛋白质含量的激活率为47.82%,嘧菌酯对台湾胡瓜品种幼苗的蛋白质含量的激活率为57.47%;2种农药对津优35品种幼苗可溶性糖的激活率均大于90%.[结论]利用雷达图对不同黄瓜品种多元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具有噻虫嗪和嘧菌酯高耐受性的6个黄瓜品种为申青1号、中农C18、津优35、绿盈06-3、地黄瓜和台湾胡瓜.

    噻虫嗪嘧菌酯黄瓜耐受性

    溴氰虫酰胺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特性

    张涵钦赵元吉袁野蔡磊明...
    351-35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溴氰虫酰胺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为溴氰虫酰胺的安全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基于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LC-MS/MS测定土壤中的溴氰虫酰胺,探究溴氰虫酰胺的土壤表面光解特性、淋溶特性、吸附特性以及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结果]溴氰虫酰胺在土壤表面光解半衰期为33.1 d,淋溶系数R2+R3+R4>50.在3种不同特性土壤(黑土、红土、潮土)中以有机碳含量表示的土壤吸附系数(Koc)分别为966.5、412.1、135.8 mL/g,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9、445、12 d.[结论]溴氰虫酰胺在土壤表面难光解,在土壤中较难淋溶且吸附能力差,易在碱性土壤环境中降解,在酸性土壤中难降解,因此溴氰虫酰胺对土壤环境的风险较低.

    溴氰虫酰胺土壤环境行为

    唑虫酰胺在萝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赵庆慧张宁汪庆屹王雅贺...
    356-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唑虫酰胺在萝卜中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残留检测分析方法,研究其在萝卜植株、萝卜肉质根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规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PSA、GCB和无水MgSO4净化,外标法定量,HPLC-MS/MS检测.[结果]萝卜植株、萝卜肉质根和土壤样品中的唑虫酰胺在0.001~1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在0.01、0.1、0.5、10 mg/kg的添加水平下,唑虫酰胺在萝卜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为101.8%~105.2%,相对标准偏差为1.6%~5.5%;在0.01、0.1、0.5 mg/kg的添加水平下,唑虫酰胺在萝卜肉质根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2%~97.8%和95.1%~98.7%,相对标准偏差(RSDs)分别为0.9%~3.8%和1.3%~2.2%.唑虫酰胺在萝卜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5~9.8、5.4~13.6 d,唑虫酰胺在萝卜植株、萝卜肉质根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0~4.366、<0.01~0.092、<0.01~0.170 mg/kg.[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满足萝卜中唑虫酰胺的残留检测分析要求.20%虫螨腈·唑虫酰胺悬浮剂按照推荐剂量施用采收间隔期下安全.本试验可以为唑虫酰胺的安全使用和最大残留限量(MRL)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唑虫酰胺萝卜残留消解动态HPLC-MS/MS

    二氯吡啶酸对辣椒的药害及复硝酚钠的缓解作用

    王富豪郭婧华郝培培程有普...
    363-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二氯吡啶酸飘移对邻作作物辣椒的药害影响以及复硝酚钠对其的缓解效果.[方法]以青云2号辣椒为试验试材,采用喷洒二氯吡啶酸稀释液的方法模拟药液飘移,喷施复硝酚钠后分别观察叶、茎组织变化并测定比较辣椒苗期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谷胱甘肽含量.[结果]在施药后7d内,随着二氯吡啶酸质量浓度升高,辣椒苗的药害症状加重,其叶片的MDA含量逐渐升高,CAT、POD、SOD活性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GSH含量在施药后3~7d内随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其中二氯吡啶酸质量浓度为0.016 g/L时,辣椒新叶畸形黄化,茎结构开始出现损伤,质量浓度为0.800 g/L时,施药后7 d,叶片畸形严重并出现部分干枯,茎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喷施复硝酚钠缓解后,二氯吡啶酸质量浓度为0.016、0.040 g/L时,辣椒药害现象缓解明显,MDA含量降低,CAT、POD、SOD显著升高,叶绿素、类胡萝卜素、GSH含量升高;二氯吡啶酸浓度为0.800 g/L时,喷施复硝酚钠无明显缓解效果.[结论]二氯吡啶酸飘移会对邻作作物辣椒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浓度越高,药害症状越重,喷施复硝酚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二氯吡啶酸对辣椒的药害症状.

    二氯吡啶酸辣椒飘移药害复硝酚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