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经济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

秦富

月刊

1000-6389

nyjjwt@mail.caas.net.cn

010-8210870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农业经济问题/Journal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探索农村改革,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宏观决策,促进学科发展。办刊特点:学术理论性 探索超前性 实践指导性刊登内容:理论上需要探索的,学术上需要研讨的,社会上极其关注的,实践上亟需回答的。读者群:经济和农村经济领导和实际工作者、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农经学会会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农机服务供给模式的新内源式变迁路径——基于鲁西北平原Y村的个案分析

    仝志辉陈豪锴靳展杨润峰...
    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农机服务是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高效路径,理解乡村农机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单案例嵌入性分析方法,结合新内源发展视角,分析Y村农机服务供给模式的变迁。研究发现,熟人社会中的乡土逻辑消减了农机服务的交易成本,引发形成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有效的组织嵌入和生产流程重塑,实现了规模经济和有效分工,造就了农机服务村社组织统一供给模式;村庄内外的多主体关系协同为农机服务模式增强了可持续性。本文通过明晰乡村农机服务供给模式的新内源式变迁路径,揭示了内生农机服务市场的作用机制,以及村社集体在基层农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为优化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借鉴。

    农机服务村社统筹新内源发展交易成本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入市发展的机理与困境——基于欠发达地区D县的案例调查

    张晴羽周密
    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国家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经营性资产入市发展提供机遇。本文以欠发达地区脱贫县村集体发展为案例,调查经营性资产的入市机理与实践困境。研究发现,该县将集体资源变为经营性资产,以股份合作制助力经营性资产为村集体资本,获得市场效益。同时,在市场化中经营性资产出现产业俘获、资本俘获、精英俘获等多重困境。研究认为是系列俘获困境导致公共利益受损、资产主体流失、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难等问题,是产权合法性、市场经营性、政府规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入市发展陷入资产增值悖论与多重俘获困境。这对地方发展来说,需要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与调试,同时也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发展提供建议方向。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俘获政府规制

    协同视角下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路径——基于河北省肃宁县的案例分析

    范贝贝李瑾
    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涉及乡村生产、生活、服务等全方面,需要多领域建设、多维度发展、多机制推进。本文基于协同理论,提出数字乡村建设协同生态系统概念,构建了以县域为本位的"协同主体—协同内容—协同机制—协同效应"分析框架,以河北省肃宁县数字乡村建设为例,呈现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多元协同过程,阐释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多元协同路径。研究显示,一是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开展的数字乡村建设应由基层政府为主导,以市场化机制驱动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行,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全面高效参与,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共同体;二是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找准核心切入点,以"小切口"撬动"大建设",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公共支撑平台、建设运维管理、支撑保障体系等内容维度的协同演进,形成互促合力和叠加效应;三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多维子系统需要技术驱动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动态攀升机制驱动内部交换、互动和传导,以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农村流通高效化、社会治理精准化、生活形态智慧化和文化观念现代化。

    数字乡村协同理论多元协同农业农村数字化乡村数字治理

    二轮延包下农户承包权益保障与农地经营效率提升:现实困境与创新举措——来自试点村庄的启示

    刘宗志肖晗煜周力
    4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梳理农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总结当前农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内在原因。其次通过对二轮延包试点村庄的实地调查,总结实施难点和创新举措。最后对延包方案所蕴含的逻辑进行凝练,并概括破解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困境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村集体公共性处分权能的弱化导致农户承包权益保障存在着承包资格争议与人地矛盾凸显的困境;农地细碎化则导致集体统一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受阻,农地经营效率难以提高。试点村庄的延包方案蕴含着以"权利行使"落实农地集体所有权的逻辑,通过权益留存、动态确利和确权确股的创新举措,解决二轮延包工作难点,稳定农地承包关系。明晰不同农户承包权权能、保障集体成员依法平等享有土地承包权;充实集体土地处分权权能、促进细碎土地整合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通过二轮延包破解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困境的路径所在。

    二轮延包农户承包权益农地经营效率集体所有权落实

    村社统筹与乡村养老服务新内生发展:过程与机理——基于闽南S村的田野调查

    王进文
    6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农民与集体的重要互动载体,公共服务供给是村社集体经营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闽南S村的田野调查,结合新内生发展理论,提出村社统筹的养老服务供给分析框架,探讨乡村养老服务新内生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村社集体是统合多元主体的核心,体现为对引导富人出资、协助市场主体、争取政府支持、组织老年群体等过程的整体统筹。村社统筹多元主体合作生产养老服务的内在机理表达为村社动力激活和能力建构。受益于外部政策环境催化,村社基于老年群体利益诉求与社区精英话语压力形成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主体动力。在此基础上,村社通过组织动员、网络联结、制度赋能三重机制实现了主体结构、资源结构、规则结构整合,由此提升了自身整体发展能力。村社统筹的养老服务新内生发展产生了多重效益,为探索符合广大农村民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了政策启示。

    村社集体养老服务新内生发展机理分析

    压力型体制与基层政策执行波动——基于J省D镇厕所革命的历时性观察

    栗伊萱马瑞毛寿龙
    7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脚于有效的政策执行,理解并消除基层政策执行波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压力型体制这一中国特色的理论视角,通过J省D镇厕所革命案例的过程追踪,尝试阐释基层政策执行波动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D镇由于处于压力型体制的末端,自上而下的科层压力、自下而上的社会压力和水平方向竞争压力的多重压力汇聚及其动态变化,促使D镇在厕所革命政策执行中采取了履职型回应、应付型回应、消极型回应、治理型回应等执行策略,导致了政策执行效果时好时坏的波动现象。在此过程中,压力以"催化剂"和"抑制剂"的形象存在,压力型体制的"催化抑制效应"渐次发挥且相互转化,塑造出不同政策执行场景的基层政府执行策略,最终呈现出政策执行波动的实践样态。进一步研究发现,压力型体制"抑制效应"所揭示的农村群众角色具有广阔的可建构空间,能够通过自下而上的社会压力输入实现政策执行的纠偏,修复压力型体制的功能失调。长远来看,需要重视压力型体制"催化抑制效应"的发生条件,促使基层政策执行在一个连续时间谱系内达成均衡。

    压力型体制厕所革命基层政府政策执行波动

    美丽乡村参与式治理模式现实困境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H省的案例分析

    齐永金邱长波齐高明
    9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厕所革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探寻行之有效的"厕所革命"多元参与式治理模式,既是保障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本文结合H省的"厕所革命"审计案例,在参与式治理理论视角下对政府、市场、基层组织、农民四类主体的参与式治理情况进行解构分析,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厕所革命"多元参与式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现实困境。此外,本文还深入分析了造成参与式治理模式现实困境的内在逻辑,即在多元主体的理性经济人特征,多层级政策传导制约以及多元主体间信息不对称性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参与式治理的现实困境。同时,针对该困境,本文结合政府、市场、基层组织、农民四类主体的特点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

    "厕所革命"参与式治理现实困境优化路径

    产业融合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机理阐释和路径探讨

    刘硕明樊琴琴贾伟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经济增长在理论层面得到证实,但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鲜有研究;产业融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在于优化和提高技术效率、改善要素配置,降低产业间交易成本以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业融合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非农业功能、创新业态及加强农业内部融合等方式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整体促进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相关产业及其他产业的附加值,反而降低了农业产业附加值。本文建议促进产业融合应释放产业融合活力,增强产业融合韧力,深挖产业融合潜力,增强产业融合动力,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合力。

    产业融合经济增长机理阐释路径探讨

    "适度进口":我国粮食关税配额制度优化的逻辑进路

    李蕊李佩璇
    11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关税配额制度作为我国粮食进口贸易规范体系的重要构成,其优化革新是落实"适度进口"战略的必然要求。WTO农产品关税配额体系经乌拉圭回合、多哈回合多次谈判得以完善,各成员国如何贯彻执行该制度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现阶段,我国粮食关税配额制度的WTO合规风险俨然成为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亟待回应的问题,配额申请标准透明度不足、配额分配行政程序规范程度较低、再分配补足规则不健全等问题愈发严重。本文通过梳理粮食关税配额制度现有问题,并结合WTO粮食贸易规则体系,试图从体系化、透明化、充分化、规范化角度提出具体完善建议,以期实现该制度维护国内粮食安全的同时,与国际规则相衔接。

    粮食关税配额制度粮食进口粮食安全WTO合规

    中国与RCEP成员国水产品贸易发展特征与路径研究

    刘文杨宜晨
    12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水产品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基于2013-2022年水产品进出口数据,本文对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水产品贸易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水产品贸易规模和种类均呈上升趋势;竞合关系测度显示,中国水产品竞争优势中等,与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互补性较强,但也存在有限竞争关系。SMART模型结果表明,关税削减有效促进了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的水产品贸易,贸易创造效应十分显著。RCEP的实施降低了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水产品贸易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扩大了合作规模,然而,市场竞争、企业规则适应能力、非关税壁垒和地缘政治问题等,也使其面临挑战。为促进与RCEP成员国水产品贸易发展,中国应依据水产品竞合特征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提高水产品竞争力,并加强互补性水产品合作。企业应充分挖掘RCEP政策红利,加大域内投资生产布局。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水产品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SMART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