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技术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技术经济
农业技术经济

朱希刚

月刊

1000-6370

nyjjwt@mail.caas.net.cn

010-82109791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农业技术经济/Journal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本刊突出“技术与经济、理论与实践”两个结合的办刊宗旨,坚持为科研、教学服务,为经济主战场服务,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办刊方针。主要设有“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科技进步”、“效益评价”、“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博士论坛”等栏目,适合农村产业技术推广、农业资源区划、经济理论研究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以及经济类高等院校的广大师生阅读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学历"抑或"高学历":谁带来了更高的违约率

    石宝峰田锦萱孙梦遥
    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欠发达农村地区信贷发展较为落后,原因之一是中低收入农户信贷违约风险较大,而识别信贷违约的影响因素对缓解农户融资约束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中和农信4424个农户小额贷款数据,以借款者个人特征受教育程度为关键信号,从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两个途径,探究了学历对中低收入农户信贷违约的影响机理,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研究发现,对中低收入农户而言,受教育程度对其信贷违约具有显著激励效应,其影响机制在于虽然增强了农户的还款能力,但却降低了还款意愿,最终提高了信贷违约的可能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借款者受教育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这种激励效应会更加显著,打破了以往借贷市场高学历借款者有着更低的违约概率而低学历借款者更容易违约的刻板印象。此外,多群组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农户所处地域为东部、贷款用途为种植型生产时,受教育程度对中低收入农户信贷违约的影响更大。

    受教育程度信贷违约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中低收入农户

    随迁对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的再审视——基于随迁年龄视角

    苏会曹冉王琳
    2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随迁早晚对农村青少年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分析随迁年龄对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并探究这一影响在不同成长阶段、居住方式和家庭经济条件下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农村青少年随迁时的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其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相比于学龄期随迁,学龄前随迁的青少年人力资本提升更为明显;早随迁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需要建立在父母双方陪伴的基础上;相较于富裕家庭,早随迁更能促进非富裕家庭子女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家庭和政府层面提出了提升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的参考路径。

    随迁年龄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人力资本积累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

    非洲猪瘟疫情冲击下中国生猪养殖户生产恢复行为研究——基于21个省份受灾养殖户的调研

    刘芳袁艳云张莎莎何忠伟...
    3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洲猪瘟无疫苗、根除难,疫情点状暴发的风险仍然存在,如何在疫情冲击后快速恢复生产、保持生猪产能稳定是中国生猪产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对21个省份受灾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开展了疫后养殖户生产恢复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猪养殖户的综合恢复力对其恢复意愿与恢复速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目前养殖户的内生恢复力较弱,生产恢复主要依靠外部支持拉动;在本次非洲猪瘟疫情后生产恢复的过程中,缓冲能力和自组织能力在养殖户做出"是否恢复生产"决策的阶段显著提高了养殖户的恢复意愿,而在实际恢复生产的阶段,则仅有外部支持因素对恢复速度的提高发挥了显著正向作用。缓冲能力中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学习能力中的认知能力与获取信息能力、自组织能力中的社会网络是养殖户内生恢复力的短板因素;外部支持因素的短板主要在于养殖保险支持不足。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培养养殖户内生恢复力和优化外部支持结构两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政府构建疫后生猪生产恢复机制提供参考。

    非洲猪瘟养殖户恢复力恢复意愿恢复速度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收入差距:加剧还是缓解

    徐莹王娟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决好农户收入差距问题,是新时代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匹配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方法,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缓解了农户收入差距,此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理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涓滴效应"缩小了农户间的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差距,但是,由于"门槛效应"扩大了农户间的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均能缓解农户收入差距;数字信贷在缩小农户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的作用最大;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缩小西部地区的农户收入差距,但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无显著影响。

    数字普惠金融农户收入差距收入结构

    技术评价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杜三峡罗小锋黄炎忠唐林...
    6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鄂豫两省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基于农户主观心理因素中的风险态度和客观环境因素中的传播距离的视角,探究了他人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他人正面和负面评价均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但负面评价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负向作用明显强于正面评价的正向作用,且技术评价更容易对种植规模小和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第二,风险态度对技术评价影响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发挥了调节作用,即风险规避会显著抑制正面评价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但会显著加剧负面评价对其技术采纳行为的负向作用;第三,农户与他人的空间距离越近、社会距离越远,正面评价对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也越强,而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均未显著改变负面评价对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负向影响。

    绿色防控技术技术评价风险态度空间距离社会距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否带动易地搬迁户良性处置耕地——来自39个大中型集中安置区1149户的证据

    蓝红星何蕾胡原
    7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搬迁迁出区耕地的良性处置,既是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更是预防化解脱贫户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本文利用四川和贵州两省39个大中型集中安置区1149户搬迁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Probit模型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简称"新型主体")能否带动搬迁户良性处置耕地。研究发现,新型主体带动显著提升搬迁户维持耕种的概率,遏制搬迁后耕地撂荒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主体带动对安置距离较近的搬迁户有偿转出耕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对较远的搬迁户维持耕种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新型主体通过提高感知收益、改善技术服务和市场进入条件,以及替代稀缺劳动力助推搬迁户良性处置耕地。进一步分析发现,一旦新型主体带动中断,搬迁户倾向于放弃耕种,增加耕地无偿转出。本文建议支持"中坚农民"带头发展合作社;引导良好发展预期,支持新型主体以服务带动搬迁户;创新流转返聘和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建立新型主体联农带农动态监测机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易地搬迁户带动作用耕地处置集中安置

    我国乡村治理水平评价及影响机制研究

    高道明赵一夫潘彪
    9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梳理现有治理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央顶层制度设计和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为重要依据,提出了我国乡村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数合成方法,利用29个省份355个行政村调查数据测算了乡村治理水平,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乡村治理有效性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20年乡村治理指数为0。718;在治理过程评价维度中,强制性机制建设表现较好,而自愿性机制建设表现较差;在治理效果评价维度中,需要一次性投入的硬件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成效较好,而需要持续性投入和长期运作的领域成效较差。就影响因素来看,壮大集体经济、推行"政经分开"均能显著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村支书的年龄和营商管理经历对乡村治理有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其学历作用并不明显,故过度推进村干部年轻化和高学历化可能对改善村庄治理的效果有限;规模因素对村庄治理有效的负面作用体现为人口规模扩张而并非地域范围扩大。本文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有效"的讨论由定性分析向定量研究拓展,同时为明确农村改革方向、优化村干部选拔机制、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从而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乡村治理治理评价体系集体经济村干部特质政经分开

    村庄民主与治理有效:集体经济实力如何影响村民自治

    向楠乐章
    11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经济实力与村民自治效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集体经济资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8年数据,利用多层回归模型与工具变量法,本文从民主自治的过程维度与有效自治的结果维度实证考察集体经济实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效应及约束条件。结果发现,第一,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具有显著的民主增进效应,利益关联强化有利于提高村民选举参与率,尤其是中低社会阶层的选举参与率。第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并不必然推动村庄有效自治,集体经济的治理效能还受到村庄社会关联度的调节,即在社会关联度较高的村庄中,才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经济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动员作用,推动集体行动达成与村庄治理有效。

    乡村治理村民自治集体经济治理有效村庄民主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户籍制度改革的绿色发展环境效应——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张继军刘岩张子涵
    12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和城乡绿色发展的抓手,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在内的新型城镇化如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必将产生积极的绿色发展环境效应。本文以中国部分省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施的户籍制度改革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人口城镇化对大气环境状况的实际影响,探究人口城镇化的绿色发展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新型城镇化践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研究发现,第一,户籍制度改革显著改善了大气环境状况,其对实验组省份年均PM2。5浓度的抑制效应约为2。466微克/立方米。研究基本结论在通过包含PSM-DID、安慰剂检验以及工具变量等方法在内的一揽子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第二,户籍制度改革主要通过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渠道来改善大气环境状况。第三,户籍制度改革对大气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效应仅在短期有效,长期来看并无改善效应,且政策的改善效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在中、西部地区中并不显著。第四,利用SDM-DID模型检验发现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对周边地区具有溢出效应,且政策溢出效应大于政策的直接效应。鉴于此,各地政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手抓;同时对综合实力较弱的中西部地区提供配套技术以及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当地农业绿色生产,加强对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居民宣传"绿色发展"教育力度;此外,各地方政府也应积极探索构建大气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域的协作组织机构,强化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带来的正外部性,协同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绿色发展环境效应

    新闻传播媒介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作用研究

    陈建新任丙超杜思源
    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