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技术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技术经济
农业技术经济

朱希刚

月刊

1000-6370

nyjjwt@mail.caas.net.cn

010-82109791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农业技术经济/Journal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本刊突出“技术与经济、理论与实践”两个结合的办刊宗旨,坚持为科研、教学服务,为经济主战场服务,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办刊方针。主要设有“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科技进步”、“效益评价”、“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博士论坛”等栏目,适合农村产业技术推广、农业资源区划、经济理论研究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以及经济类高等院校的广大师生阅读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谁在养活中国——基于农户种粮行为决定机理的分析

    邹宝玲洪炜杰耿鹏鹏
    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从而衍生出"谁在养活中国"这一命题。本文从要素配置和农业分工两个逻辑出发,揭示小农户种粮的内在机理,阐明农户在中国粮食供给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农户异质性与农户分化,本文将农户分为生存型、生产型、生活型与功能型农户。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农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仍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生产型农户在粮食供给中发挥了核心作用;(2)整体而言,劳动力约束、务农机会成本会负向影响农户粮食种植,稳定土地产权、扩大地块规模、推进农业生产型服务与强化农业政策补贴,则能显著诱导农户的种粮行为;(3)与其他资源禀赋相似的农户相比,生产型农户由于受到劳动力约束和机会成本的影响较小,从而具有粮食供给的比较优势。因此,促进要素市场与服务市场的有效发育及其匹配,是动员小农户种粮积极性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

    粮食种植粮食商品率农户分类要素配置农业分工

    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减畜效应研究——来自牧区的经验证据

    王卫东王术坤刘敏
    2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甘、藏、青、新及内蒙古五省份牧户调查数据,分析2007-2018年中国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并揭示非农就业的减畜效应。结果表明,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逐渐提升,但其远低于农区的平均水平。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以本地非农就业为主。同时,男性非农就业的参与率要明显高于女性。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就业显著降低了牧民养殖规模,并且主要减少了价格波动风险更小畜种的养殖量。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外地非农就业对牧民养殖规模的影响要高于本地非农就业,女性非农就业对牧民养殖规模的影响比男性非农就业更突出。本研究能够为中国牧区劳动力就业、生态保护以及畜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非农就业养殖规模牧区

    社会保险降费改革对农民工就业类型的影响研究

    陈传波高端阳李睿
    4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是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就业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回顾了社会保险降费改革历程,以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为例总结各省降费进展情况,基于2013-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保险降费改革对农民工就业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保险降费改革呈现出东部地区降费早、中西部地区降费步伐较一致的特点;社会保险降费改革显著提高了农民工正规就业的概率,释放了雇佣红利。其中,失业保险降费改革提升农民工7。1%的正规就业概率,养老保险降费改革提升农民工12。6%的正规就业概率;异质性分析表明,降费改革均会促进不同性别、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正规就业,但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影响效应有所差异。本文对于稳步推进社会保险降费改革、关注社会保险降费改革促进农民工正规就业以及实施差异化社会保险降费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社会保险降费改革就业类型农民工

    保留农地权益会影响就近城镇化农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吗——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吕丹白凡张军涛
    5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费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结合我国城镇化现状,着眼于就近城镇化这一群体,运用2014-2020年四期CFPS混合截面数据,借助最小二乘法(Ⅳ)等实证模型,分析保留农地权益对就近城镇化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农地权益有助于优化就近城镇化家庭的消费结构,并且这种影响在中老年家庭、中上收入水平家庭、中部及东部地区家庭、无流动性约束以及高水平农地收益权保护的家庭中尤为显著;不确定性风险限制了保留农地权益对家庭消费结构的正面影响,而农地流转和农地租金收入有助于改善就近城镇化家庭消费结构。因此,应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家庭的土地权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公平高效的农地流转市场,使就近城镇化家庭"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农地权益就近城镇化消费结构农业转移人口

    全产业链减损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模拟分析

    曹芳芳武拉平LI Xiande
    7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严重,全产业链减损能够有效增加粮食供给。本文利用局部均衡模型模拟预测表明,2025-2035年,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全产业链减损潜力为2000万~9500万吨不等,总体来看,能够保障三大主粮实现100%自给。建议构建粮食全产业链减损部门协作机制和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制定粮食减损的短期和中长期动态目标和工作方案;提高粮食供应端生产、存储和加工环节的减损技术和服务供给,实现减损于"技";加大消费端爱粮节粮宣传,提高全民节粮减损认知,实现2030年联合国粮食减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产业链减损粮食安全减损潜力局部均衡模型

    技术效率视角下小米"产能"与"价值"的分化与实现

    王刚毅王萌丁爽
    9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特产是基于资源禀赋实现价值分化的典型农产品,也是催生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小米为例,以2006-2020年不同时空、产能、特色的11个小米主产省份为样本,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技术效率提升对小米价值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技术效率提升对小米平均成本效益及各地区产品品质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保质机制**与逐利机制互促作用下,技术效率提升会加剧小米价值分化;保质机制与逐利机制冲突作用下,技术效率提升对小米价值分化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本文认为,对于小米发展区域内的普通小米生产者,应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提高生产能力和成本效益;对于小米成熟区域内的土特产小米生产者,应促进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提高产品品质和溢价能力;对于新一轮千亿斤产能提升行动中参与的小米生产者,应促进小米"身份"分化,提升杂粮小米地位。

    技术效率土特产价值分化小米

    突发疫情及网络舆情对猪肉价格波动影响的异质性研究:来自双疫情冲击的证据

    段琮琮刘灵芝易岚
    11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抓取并构建舆情指数,并同时利用疫情发生数作为疫情突发事件的测量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平滑转换回归(Stregress)模型探究双疫情及其网络舆情对生猪产业链价格的短期影响及门槛异质性。然后进一步利用SV-TVP-SVAR模型分别探究双疫情、双舆情对猪肉价格的长期动态影响,以此重点分析其异质性。结果表明,(1)双疫情网络舆情对生猪产业链价格的冲击效应存在门槛特征。(2)双疫情网络舆情对猪肉价格存在着正负向相结合的综合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及跨期差异。(3)相较于疫情事件,猪肉价格受到网络舆情的冲击较小,但波动幅度更大。(4)非洲猪瘟疫情对猪肉价格的冲击大于新冠肺炎疫情,舆情效应体现相同规律。

    突发疫情网络舆情生猪市场猪肉价格波动异质性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涉农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陈仪坤步丹璐
    12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农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新发展阶段,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与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合愈加紧密,已逐渐成为推动涉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因此,本文以"宽带中国"战略为背景,利用2010-2020年129家沪深A股上市涉农企业和地级市面板匹配数据,实证检验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涉农企业价值的影响效果与机制。研究发现,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升涉农企业价值。具体而言,在坡度较大、日照时长较短、中西部地区以及可食用农产品企业中这种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涉农企业价值存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研发水平提高→企业价值提升""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技术应用→企业价值提升"和"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销售管理模式变革→企业价值提升"三条作用路径。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宽了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效应,也对信息时代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宽带中国"战略涉农企业企业价值

    助农类短频传播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探讨

    陈建新张蓓金婷和佳滢...
    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