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南阳师范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南阳师范学院

宋争辉

月刊

1671-6132

nysyxb@x263.net

0377-63523103 63525097

473061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路1638号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南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2、4、5、7、8、10、11期为人文社科版;3、6、9、12期为自然科学版,刊载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诚请海内外学者和学术新秀赐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及路径探索

    牛俊伟叶雯雅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与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要求。及时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是新形势下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现实之需,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更是助力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成功的使命之驱。为此,应秉持政治性与学理性、传承性与时代性、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原则,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转变教书育人方式、发挥实践教学作用等路径,加快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现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思政课教学基本原则路径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敬业思想对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敬业观的启示

    王子悦冯丕红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敬业思想是社会主义敬业观的理论基础。从敬业主体看,无产阶级是马克思恩格斯敬业思想的主体基础;从敬业方式看,生产劳动是马克思恩格斯敬业思想的核心范畴;从敬业目标看,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敬业思想的目标指向。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敬业观培育面临敬业认知利己化、敬业情感意志消极化、敬业能力滞后化等现实问题。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敬业思想的启示,新时代社会主义敬业观的培育工作要从宣传引领、制度保障、教育涵化三个方面展开。

    马克思恩格斯敬业思想社会主义敬业观

    新时代市县党委基层巡察制度设计的政治逻辑

    彭前生杨钧婷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县党委基层巡察制度是由市县党委组织实施的自上而下的政治监督制度。市县党委基层巡察工作首先是县级党委对标中央巡视工作机制进行的独立自主的探索,随后得到省区市党委及党中央的重视与指导,市县党委基层巡察工作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制度化建构过程。从其政治生成来看,市县党委基层巡察的制度设计具有基层党组织落实与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制度优势,是基层社会稳定与基层干群关系和谐的制度安排,是党的自我革命向基层党组织延伸的制度选择。市县党委基层巡察是遏制地方保护主义、阻止中央权威资源流失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路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层巡察政治逻辑

    历史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巡视成效研究

    胡宜霖胡云生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逻辑起点,自建党百年以来,沿着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脉络展开,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作出了伟大成就,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政党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样本。从哲学层面解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历史贡献,对全面深入推进新时代巡视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巡视成就哲学思考

    预防性文物保护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与开展

    王宇琪郭宇燕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风险社会,事后救济型文物保护行政公益诉讼虽能有效地纠正和惩处损害文物的行政行为,但在事前并不能有效发挥预防文物公共安全风险的作用。为满足司法对文物公共利益全方位保护的客观需要,立法已确立预防性文物保护公益诉讼,细化该制度的适用规则亟须提上日程。当前,预防性文物保护行政公益诉讼面临着诉权主体单一、诉前检察建议督促作用有限、诉讼启动条件不明晰、举证规则不完全适用等现实困境,有必要在确认预防性公益诉讼构建可行性的基础上,着重从赋予社会组织起诉资格、完善诉前检察建议适用规则、明确诉讼启动条件、重构举证规则等方面进行调整,助力预防性文物保护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稳步开展。

    预防性公益诉讼文物保护风险预防损害救济

    论唐五代词学批评的多维建构及其文学史意义

    祝云珠黄崇艳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五代"诗客"建构起来的词学批评是历代学者较少关注的论题。作为古典词学批评的发端,唐五代词学批评脱胎于诗学批评而有自身的特色。首先,就本事批评而言,呈现出由"诗缘事"到"词即事"的转变。其次,就词乐而言,唐五代词遵循"审调以节唱"的同时,有着"声依永"和"永依声"的开放的词乐观。再次,就审美而言,唐五代词学有着重清越、尚高扬的审美理想。最后,唐五代的词体功能是娱宾遣兴,但亦不乏政治教化之用。这些批评观点和思想虽具有不确定性和形而上性,却反映了词学思想的原初面貌和初级形态的理论倡导,对后世词学有不可忽视的奠基和推动作用,在文学史上亦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唐五代词学批评多维建构文学史意义

    花间词的空间呈现与词之"本色"的形成

    宋学达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间词的文本空间,大多呈现为女性化的闺阁庭院,以"狭小精致"为主要审美特征。这种"狭小精致"空间感的形成,受到情感表现、书写方式及题材内容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首先,相思离别主题下,悲戚、哀伤的人物情绪对整体的文本空间格局起到柔化作用;其次,聚焦于细节的描写方式,将空间的表现力束缚至极小的体量之内;再次,男性作家通过虚构所书写的女性相思离别故事,亦不需要宏大场面去表现,从而将想象空间限制在细小场景之中。花间词"狭小精致"的空间呈现,奠定了词之"本色"的艺术框架,在作为一种美学风格的同时,更具有一种词体之体性价值。

    唐宋词花间文本空间"本色"

    宋词高唐意象群的文本解析与文化观照

    李文韬刘尊明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玉《高唐赋》诞生以来,源于其中的相关传说便广为流传,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高唐意象群",并产生了三类意象系列:以"高唐、阳台、巫山"为核心的地理类意象系列;以"神女、宋玉、襄王"为核心的人物类意象系列;以"朝云、行雨、云雨"为核心的本事类意象系列。两宋词坛运用高唐意象群进行创作的作家有 215 人,作品多达 782 首。就题材内容来看,这些作品多用来描写男女情事,或抒发相思离别之苦,或表达忆旧怀人之悲;就艺术手法上看,它们通过拟人、虚实结合、炼字锻句以及和其他典故意象的结合,营造出更加含蓄朦胧的意境。宋词之所以喜用高唐意象群,与宋代城市狎妓之风盛行以及宋代文人心理特质有着密切关系。

    宋词高唐意象群文本解析文化观照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女性形象的生命姿态

    王治国席佩瑶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女性各具特色的生命姿态是克利斯朵夫生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建构者。深入分析《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女性形象的生命姿态是把握《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深层主题及价值内涵的重要途径。第一类女性形象以"情欲"为媒介与克利斯朵夫发生关联,代表人物是弥娜、阿达和阿娜三人,她们让克利斯朵夫的心智在痛苦与绝望之中逐渐走向健全。以鲁意莎、阿玛利亚和安多纳德为代表的第二类女性形象以其生命姿态中内涵各异的责任意识使克利斯朵夫走出相对狭隘的个体生命,开始接近民众。以克里赫太太、萨皮纳和葛拉齐亚为代表的第三类女性形象以生命姿态中的恬静境界引导着克利斯朵夫不断地自我超越,使他从宇宙意识的高度反观生命,最终找到了灵魂的安宁。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克利斯朵夫的陪衬,更是克利斯朵夫的生命之河向着更远更开阔的方向流去的推动力与保障。

    约翰·克利斯朵夫女性形象情欲责任恬静

    论卞之琳《十年诗草(1930-1939)》的"非个人化"追求

    刘家维周锋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卞之琳着眼于时代背景,在扎根传统文化的同时,寻求与西方诗人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契合点,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创作了众多具有独特审美韵味的诗歌。在他的经典之作《十年诗草(1930-1939)》中,卞之琳以微观视角中的日常物象重构意象语言,以戏剧化的表达策略构建诗歌形体,强调用客观化的抒情方式来突出情境的张力,认为诗歌中的情感应当升华为超越个人化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诗歌要以更加客观化的方式关怀社会人生,以更纯粹的理念表征世界、平衡秩序。

    卞之琳《十年诗草(1930-1939)》非个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