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蒲松龄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蒲松龄研究
蒲松龄研究

王聿亮

季刊

1002-3712

abey@chinajournal.net.cn

0533-5821643

255120

山东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

蒲松龄研究/Journal Pusongling Research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蒲学学术刊物。旨在推动蒲松龄研究的开展,反映国内外蒲学研究动态及其研究成果,沟通国内外蒲学研究的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蒲松龄迂道访友所去的官庄在哪里?——兼与张崇琛、岳巍、李绪兰先生商榷

    邹宗良唐加福
    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蒲松龄自青州考贡归来,曾迂道去一个叫官庄的村庄访问友人李之藻.本文考察认为,张崇琛先生提出的这个官庄在今青州市弥河镇,岳巍、李绪兰先生所说的这个官庄在今邹平市长山镇的观点都不能成立.清康熙年间地处益都县仁智乡的仇官庄(今淄博市经济开发区罗村管区东官村),才是蒲松龄自青州归来的路上,迂道访问友人李之藻所去的那个官庄.

    弥河镇官庄村长山镇官庄村仁智乡仇官庄罗村管区东官村

    从《聊斋志异》手稿本修改痕迹看蒲松龄的审美追求

    张正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文本的来源及其价值历来为研究者关注,蒲松龄手稿本中的修改痕迹显示了该书成书过程中部分文本的动态变化路径,而作者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和审美追求也可由此管窥一二.通过对手稿本修改痕迹的研究,可以发见蒲松龄详与略之间的创作心路、重视形象连贯性的写人策略和灵活避复的命笔捷思.这些发现可以与以往研究者对其他版本文本的批评互为补充,共同揭示出《聊斋志异》文本的审美价值.

    《聊斋志异》蒲松龄手稿本写人审美

    《画壁》文化密码解读三则

    王清平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中的《画壁》是一篇经典之作,它吸取了前代《高僧传》中《释宝志》及《广异记》中《朱敖》里的文化密码,点化在自己的作品中,让朱孝廉、挂搭老僧和志公产生有机联系,让散花天女、观音菩萨和黄金锁子骨菩萨发生相关联想.这样一来,一篇短短的小说就意蕴丰厚、情味浓郁起来,具有了更高的可读性和耐读性,甚至还引起了纪晓岚兴趣浓厚的"反模仿".

    《画壁》宝志朱孝廉黄金锁子骨普萨《阅微草堂笔记》

    从《聊斋志异》序跋看其接受过程中的性质认同与"异"意认识

    王世鹏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除蒲松龄曾于康熙十八年作有《聊斋自志》外,高珩、唐梦赉、余集、赵起杲、孔继涵、但明伦、何彤文、舒其锳等清代文人均曾为《聊斋志异》一书作序题跋.依照其创作的时间顺序梳理分析清人所作诸多序跋,我们可以更好理解与《聊斋志异》这一小说作品经典化过程相始终的"'易'补—'逸'史—志'异'"的性质接受历程与"异"之意义的发展演变.

    《聊斋志异》序跋性质接受

    文言小说中话语的双声关系——以《聊斋志异》为例

    章佳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巴赫金的思想中,语言学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对话是他对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而双声语是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所提出的独特见解.而中国小说艰苦的孕育、产生、发展,完全仰仗文言小说的力量;没有文言小说的出世、成长,明清时期蔚为大观、雄踞文坛的白话小说就不可能出现,也就没有中国文学史上足以同诗、文、戏曲媲美争辉的小说的繁荣.作为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是一个多文体综合的作品,各类体裁在其中相互交融、对话.本文试从巴赫金的视角分析《聊斋志异》中典故运用和"异史氏曰"所体现的话语双声关系.

    双声语《聊斋志异》作者和叙述者典故异史氏曰

    震震雷霆 皆为一人——《聊斋志异·纫针》赏析

    杨聃
    75-7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中《纫针》篇不太为人关注,但小说可读性强,故事情节复杂,人物命运曲折,倒叙、插叙天衣无缝,巧妙运用了"雷霆"天象有机串联,首尾呼应,结构精巧.小说不仅让读者领略到蒲松龄行文叙事的文字造诣,还可以通过一个弱势年轻女子逆转命运的故事,看到社会底层女性之间互助与感恩的人性之美,感受到蒲松龄在世态炎凉背景下对女性处境的平视与思考.同时,小说也成功塑造了三位有信念、有行动力的鲜活感人的市井女性形象,这是蒲松龄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也是其仁义思想的体现.

    救赎女性互助人性之美雷霆意象

    《聊斋志异》对日本"合卷"的影响——以《瑞云》与《美目与利草紙》为例

    周新慧
    80-8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户时代的通俗读物作者十分擅长将中国小说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聊斋志异》作为素材也曾多次被改写,其中笠亭仙果的《美目与利草紙》在故事框架、人物设定以及细节之处均有借鉴《聊斋志异·瑞云》的痕迹.笠亭仙果将《瑞云》这一短篇小说扩写为长篇"合卷",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改写后的《美目与利草紙》呈现出与《瑞云》完全不同的旨趣,强调惩恶扬善的教化意图十分明显,更符合日本本土的文学需求.

    江户时代改写《瑞云》《美目与利草紙》合卷

    犹抱琵琶半遮面——翟理斯英译《聊斋志异》文化话语重构研究

    戴文艺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是第一个以完整译本形式出版的《聊斋志异》英译本,在英语世界流传甚广,经久不衰,对后世《聊斋志异》的英语重译和其他语种外译产生了重要影响.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对《聊斋志异》原文的文化话语进行了重构,本文从文本内容的选择性采用、标示性建构和参与者再定位三方面,分析了翟译本的文化话语重构策略,并进一步探索译者翻译策略背后的原因,寻求译本被英语世界成功接受的有效翻译模式,对当代的中国文学外译和中华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聊斋志异》翟理斯文化话语重构

    蒲松龄《述刘氏行实》的多重解读

    柳卓娅李雪晴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蒲松龄的《述刘氏行实》深切表达了他对妻子刘氏的感念,文字简约含蓄,感情真挚.此文蕴含了大量蒲松龄婚姻家庭以及其妻刘氏人生理念的信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详细解读,可知蒲刘婚姻缔结的理念基础是德行为重,"不以贫为病";蒲松龄一生科举之路举步维艰,家中贤妻是他成就背后的坚定支撑;她能体悟"山林自有乐地","但知止足",尤其凸显中华优秀女性的智慧通达.有此根基,刘氏完全可以和蒲松龄平等对话.

    蒲松龄妻述刘氏行实婚姻优秀女性

    聊斋影视改编的历史衍化、叙事转向及品牌塑造

    齐立森
    11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改编为电影已有百年之久,回望聊斋影视改编的历史衍化过程,了解社会文化的浸渗、镜射和流变,洞悉名著改编的创作路径、艺术旨归和当代价值.聊斋影视改编起步于忠于原著、节选与挪用的搬演模式,久历形神取意、嫁接与杂糅的拼贴模式,及至颠覆原义、重构与置换的整合模式.新时代语境下的聊斋影视创作,应在提升研究氛围、开掘文化资源、创新叙事方式、拓展影视旅游、创生优质内容等方面深耕细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文化品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聊斋影视改编历史衍化叙事转向品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