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

马成俊

季刊

1005-5681

qhmzyjbjb@163.com

0971-8804399

810007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青海民族研究/Journal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民族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藏学、蒙古学、民族语言学、民族民俗学、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青海高原诸世居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欢迎学风严谨、言之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文字精确流畅的学术论文投寄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赋能青藏高原农牧民防止返贫作用机制研究——来自青海1030个低收入家庭的证据

    胡西武许静李毅
    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青海省2022年8个市(州)15个县(市)36个乡(镇)1030个低收入农牧民家庭调研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考察数字赋能青藏高原农牧民防止返贫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是数字化水平对青海省低收入农牧民防止返贫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对藏族农牧民防止返贫的作用显著低于非藏族农牧民,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农牧民防止返贫作用显著高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农牧民;二是数字应用水平、自身脱困动力对数字化水平与青海省低收入农牧民防止返贫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三是劳动力文化程度、家庭融资能力、政府支持力度对数字化水平与青海省低收入农牧民防止返贫关系的部分中介效用显著;四是不同发展水平和空间位置的农牧民数字化水平防止返贫赋能效果差异显著.

    数字经济防止返贫低收入群体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印度廓尔喀认同溯源及其地方民族主义构建

    蒋正梁永佳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廓尔喀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起展现出印度地方民族主义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多国交界和多元文明交织的大吉岭地区.该运动经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次主要寻求建立独立的"廓尔喀邦",聚焦共享土地和语言叙事;第二次则转型为"部落"策略,试图通过印度宪法第六附表获得自治.将此运动置于印度民族主义整体视野中,有助于深入分析其如何通过"例外"身份在现代民族-国家框架内争取文化与政治空间.廓尔喀运动的力量并非在于其话语与生活实践的契合,而正在于对现实保持的张力.由此进一步反思后殖民印度地方与国家、边缘与中心、多元与统一之间的韧性关系,凸显这一运动在理解印度政治走向及亚洲国族建构中的独特意义.

    印度地方民族主义大吉岭廓尔喀运动"表列部落"

    巫术的情感主义与社会功能——论马林诺夫斯基的经济巫术仪式研究

    萧思良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研究具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是巫术的情感起源说,其二则指向巫术作为社会传统的意义与功能.两种论述之间似乎存在断裂,但实际上有着深刻联系.个体情感起源说将巫术定位于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能力,这种理论同样可见于马氏对科学以及形而上学的态度中.通过这种回归生理机制的处理,马氏将巫术与科学并置,二者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是相对而言的,无法用思维的进化论来衡量.在此基础上,借助特罗布里恩社会的民族志经验,马氏指出,作为情感力量的巫术在文化发育的过程中刺激着人类普遍的经济努力,成为一套指导经济实践的社会价值体系,并且通过与政治权威的结合形成以巫师—头人为领导的园艺经济制度,使园艺成为一项集体经济事业.在这一制度下,巫术与丰产成为村落共同体集体声望的表征,在等级制的调动下各村落展开声望竞赛,极大地促进园艺的发展与社会交换—联盟范围的扩大.个体也在这种激烈的竞赛氛围中,在充满社会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园圃里,找到属于其文化的自由.

    马林诺夫斯基经济巫术土地制度

    原初社群、历史记忆与文明:一个研究刍议

    王明珂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世纪上半叶青藏高原东缘羌、藏村寨社会的"原初社群"特质,以及相关的"弟兄祖先历史"记忆,阐述其如何在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中,借着原初社群概念探讨全球人类文明的起源过程,以及进入文明后的原初社群与弟兄祖先历史遗痕.特别是,在此过程中纯血缘性社群与"英雄祖先历史"记忆如何让该人群成为创造文明的统治者家族,并将广大原初社群变成农村,以及其民众成为农民.以此强调由人类生态反思文明,其目的之一是将焦点由文明的上层物质与精神成就,转移至对此人类生态体系底层之农村与农民的关怀.

    原初社群文明历史记忆农民山神崇拜

    略论"家乡人类学"

    范可
    125-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和家乡是人们情感维系的所在之一.近几十年来,在家乡从事人类学研究者日益增多,"家乡人类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新型领域.然而,如何定义家乡人类学?本研究中就主要回答和讨论家乡人类学缘起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其多样化的理解和在欧美的实践问题.当前,学界对于家乡人类学的产生有两种理解:一是从人类学本学科中生发出来;二是民族主义运动的伴生物.后者主要见之于受到德意志思想传统影响的北欧、中欧和东欧国家.事实上,家乡人类学不能仅限于其所在的地域来作为定义,而应该回归到问题意识本身,即家乡人类学必须与"家"及其意象和情感有关,家应该像其他人类学领域的前置定语一样,体现该领域的主要兴趣和主题所在.

    家乡家乡人类学离散人类学民族学

    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看边疆

    李晋齐盈瑞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类学在讨论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和历史时承继了人类学空间观念的整体变化,关注跨地域的网络和纽带.其中,民族走廊研究、流域研究、路学和口岸人类学是这个领域杰出的代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能够进一步推动这个领域的讨论.国际人类学界对美墨边境地区的研究证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能够从人—物结合的角度把边疆描述成充满变化的线路和网络.

    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空间人类学边疆

    补白、抗争与创造:剧本杀中"自我技术"呈现的三重机制——个剧本杀游戏的民族志研究

    李元元周昀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真人扮演的解谜游戏,剧本杀游戏因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的火爆出圈而备受学界关注.本文聚焦"剧本杀游戏缘何吸引青年群体"这一经验问题,以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深入游戏世界,在福柯"自我技术"的理论框架内厘清剧本杀游戏吸引力的形成机制.民族志研究表明,相对自由的游戏环境、松弛可见的游戏规则与虚拟角色的游戏设定使剧本杀成为青年玩家"自我技术"得以表达的可能空间.在游戏过程中,青年玩家借助"补白"填充游戏剧本、通过"抗争"建构游戏默会规则、利用"创造"重塑游戏过程,这一游戏实践完整呈现并践行了以"发现自我""照看自我""悦纳自我"为核心的自我技术,青年玩家借此获得了完整的生活意义.在一个当代青年群体充满竞争和内卷的时代,自我技术的呈现是剧本杀获得青睐的重要动因.剧本杀游戏中自我技术的呈现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经验场景中个体与社会的辩证性关系:社会不仅是一种充满强制力和约束感的外部存在,个体既能与之"亲密接触",亦能从中"适度分离".

    剧本杀自我技术个体与社会民族志

    逝者的庆典:云南芒市景颇族喜丧仪式中的时空结构与祖先观念

    蒋潞杨
    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尊祖敬宗历来被视为中华信仰体系的核心,其中人与祖先之间双向的互惠关系是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实践.滇西芒市景颇族喜丧仪式中念指路经、跳丧葬舞与送魂仪式是景颇族记忆祖先时空模式的具体展演.指路经将逝者从生者的世界带到其祖先居住的另一个世界并成为家族中新晋的祖先,实现空间与身份的双重转变;停灵期间亲友们跳丧葬舞,舞蹈的动作包括景颇族群迁徙繁衍的过程与景颇人个体生命的历程,形成"个体—家族—族群"记忆祖先的模式;下葬七天后举行的送魂仪式彻底将逝者与生者分离,不仅是空间上的分离,更是社会结构的分野,逝者从世俗社会抽离而回到祖源地成为神圣空间的一部分,生者继续维系世俗社会的正常运行,魂归故里实际上是景颇人与祖先在宇宙秩序中的各自归位.祖先观念是景颇族信仰体系的核心,表达了景颇族自然而然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亲近.

    喜丧仪式祖先观念时空结构景颇族

    内政与外交的努力和困境:1936年国民政府护送九世班禅返藏及与英国交涉研究

    张永攀
    159-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6年是九世班禅期望从青海返回西藏的末期阶段,西藏噶厦与民众会议等在亲英分子的支持下,反对热振活佛倾向中央,向中央屡次发难,力抗护送班禅的仪仗队进藏,并将之理解为国民政府对西藏的军事行动.这一年英国驻华大使馆也针对国民政府武装护送班禅返藏一事提出抗议,无理干涉中国内政.国民政府行政院及蒙藏委员会、外交部在班禅返藏的具体政策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但部门之间却有分歧,外交部尤为软弱.期间,蒙藏委员会黄慕松、蒋致余与专使诚允等人不断出谋划策,大力支持中央武装护送班禅返藏,但决策高层的信心并未坚定,蒋介石等人畏首畏尾,未能从大局出发坚定支持班禅返藏,而在外交部软弱的态度下,拖延班禅返藏,以致次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无瑕再顾及此事,而班禅最终也抱憾逝于青海玉树.

    九世班禅西藏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

    裴文中甘青之行考

    尚季芳陈英博
    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7年和1948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后与贾兰坡、刘宪亭、刘东生等前往甘肃、青海考古发掘.在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帮助下,他们调查了甘肃西汉水流域、渭河流域、洮河流域和河西走廊以及青海的湟水流域,收获巨大.此次调查澄清了"武都猿人"之谜,对安特生、夏鼐等人在此地的考古学说做了纠正和提升;并且首次提出"齐家文化"概念,发现了"石灰住室",充分阐释了史前丝绸之路的历史内涵.裴氏一行在考察间隙,多次在北京、兰州讲演考古学知识和甘青考古的价值,对推动中国考古学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地考察途中,裴文中还亲眼目睹了甘青地方社会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和民生困苦等实况,为国民政府的败亡提供了有力证据.

    裴文中甘青考古地方学人学术互动甘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