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张黄元

双月刊

1003-7950

qhxmsyzz@qhmky.com

0971-5318387

810016

西宁市纬二路1号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Journal Chinese Qighai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畜牧兽医学会合办的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青海省和青藏高原地区畜牧、兽医、草原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推广成果、调查报告、兽医临床经验、动物养殖技术、生产管理经验和有关问题的专论与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干制方式对牦牛杂预制产品品质的影响

    吴海玥胡蓉闫忠心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干制条件对牦牛杂预制产品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水分含量、复水性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了热风和真空冷冻两种不同的干制方式对牦牛杂产品的影响,并确定了干制工艺.结果表明,用 50℃热风干制方法干制6h,牦牛杂水分含量为 7.23%,复水性为 94.53%;在-30℃真空冷冻干燥 12 h,牦牛杂水分含量为6.20%,复水性为94.23%.通过两种干制方式的对比分析发现,真空冷冻干制效果最佳,预制牦牛杂产品色泽诱人,组织均匀细腻,香气浓郁,具有良好的食用品质.

    牦牛杂热风干制冷冻干制品质

    日粮中添加亚麻籽、裂殖壶藻粉对舍饲牦牛生产性状的影响

    王登哲王国文彭巍徐尚荣...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放牧牦牛相比,舍饲牦牛生长速度更快,料重比更低,但在生产中存在舍饲牦牛牛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低的情况.基于此,本试验挑选了28 头健康状态良好、年龄和体重相当的雄性牦牛,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划分为4 个小组,每组7 头.其中1 组进行完全放牧管理(FM),其余3 组完全舍饲管理,并分别供给普通全价饲料组(BS)、添加了2%膨化亚麻籽的全价饲料组(YM)和搭配2%裂殖壶藻粉的全价饲料组(LZ)这 3 种不同的日粮.结果表明,舍饲组牦牛日增重显著高于放牧牦牛(P<0.05),相比于饲喂常规日粮,膨化亚麻籽组(YM)和裂殖壶藻组(LZ)虽日增重差异不显著,但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却显著低于BS组(P<0.05).YM组和LZ组的熟肉率显著低于FM组和BS组(P<0.05);YM组和LZ组肌肉亮度和黄度均高于其余两组.YM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LZ组臀二头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BS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膨化亚麻籽和裂殖壶藻粉可以显著提升牦牛肉品质.

    膨化亚麻籽裂殖壶藻粉生产性状牦牛肉质

    玛多县藏羊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张玉海马春兰孙武金夏阳...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引入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旨在改善青藏高原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藏羊的饲养状况,并提升其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率.研究采用放牧+补饲方式进行管理,并与自然放牧群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标准化养殖示范群在体重上表现更加稳定,12 月—翌年3 月期间体重下降幅度为6.50%,而自然放牧群为11.04%.此外,示范群成畜死亡率为2.25%,显著低于自然放牧群的4.27%.繁殖性能方面,初产母羊繁殖率达91.67%,比自然放牧群高出24.18%;经产母羊繁殖率为98.34%,比自然放牧群高出 5.07%.整体上,标准化养殖提高了藏羊的体重稳定性、降低了死亡率,并显著提升了繁殖率,为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藏羊标准化养殖管理体重稳定性繁殖性能青藏高原畜牧业效率

    基于巨型住肉孢子虫SPFH-SG蛋白ELISA方法的建立

    郭良婷康明
    15-1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以藏绵羊食道肌巨型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gigantea)SPFH-SG蛋白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克隆及蛋白表达,建立了一种特异性、重复性均良好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藏羊住肉孢子虫病的批量临床检测提供技术方案.

    巨型住肉孢子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SPFH-SG蛋白藏羊

    鼠疫耶尔森菌脂多糖对小鼠脏器的影响

    张丽柏吉祥张琪李存香...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对提取的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脂多糖(LPS)进行动物实验,观察不同剂量LPS对小鼠一般状态和脏器的影响情况,为研究鼠疫菌LPS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提供实验数据,对内毒素早期感染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采用常规方法培养鼠疫菌,试剂盒法提取LPS,对提取的LPS进行成分鉴定和SDS-PAGE电泳.小鼠腹腔注射符合实验要求的LPS,观察小鼠的一般状态变化,经处死、解剖、脏器称重后,综合分析LPS对小鼠器官的损伤程度.结果显示,LPS样品纯度为91%,电泳条带分布在10~17 Ku之间.腹腔注射鼠疫菌LPS可致小鼠出现活动减少,蜷缩无力,被毛松乱和昏睡等症状,肝脏和脾脏肿大、充血现象严重.随着LPS注射剂量的增加,试验组小鼠脏器损伤程度也不断加重,但在注射剂量为450 μg/只时,其肝脏湿重较注射剂量为350 μg/只和250 μg/只时减少,其脾脏湿重较LPS注射剂量为350 μg/只减少.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LPS可引起小鼠出现脏器损伤、氧化应激和免疫系统过度活化等现象,且随着LPS注射剂量的增加,损伤程度不断加重.

    鼠疫耶尔森菌脂多糖小鼠器官损伤

    三倍体虹鳟初级加工关键点技术研究

    王英英刘芳孟玉琼
    22-2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青海省三倍体虹鳟鱼为研究对象,对三倍体虹鳟初级加工流程中的关键点技术(禁食时间、预冷温度、致死方式和放血程度)进行研究,对鱼肉肉色、肉质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禁食时间对鱼肉的黄色值、感官肉色、弹性、粘附性、内聚性和pH无显著影响(P>0.05);禁食 3d会提高鱼肉的亮度值和红度值(P<0.05),且营养成分无显著变化(P>0.05);禁食15 d,鱼肉的硬度和咀嚼性最高,但其营养成分最低(P<0.05).不同预冷温度对鱼肉的肉色、弹性和营养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预冷 0℃时,鱼肉硬度、粘附性和pH达到最大值(P<0.05);预冷15℃时,鱼肉的咀嚼性和内聚性最高(P<0.05).不同致死方式对鱼肉的红度值、黄度值、感官、弹性、内聚性、粘附性、pH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电击割鳃组鱼肉的硬度、咀嚼性和脂肪含量与空气窒息和敲击头部组相比达到最大(P<0.05).不同放血程度对鱼肉的亮度值、硬度、pH、脂肪和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放血50%,鱼肉红色值最小,但弹性最高(P<0.05);放血70%,鱼肉的咀嚼性最高(P<0.05);放血0%,鱼肉蛋白质含量最高(P<0.05).三倍体虹鳟初级加工最佳方案为对三倍体虹鳟进行至少3d的禁食,预冷温度维持在0℃左右,电击割鳃致死,放血达70%.

    三倍体虹鳟禁食预冷致死方式放血

    大通牦牛生产性能测定数据分析

    蒋含晶张楠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测定大通牦牛的体尺、体重等相关指标,本试验对其生产性能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优化大通牦牛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初生平均体重为 15.75 kg,平均体高为 56.21 cm,平均体斜长为52.92 cm,平均胸围为60.56 cm,平均管围为8.68 cm;6 月龄牦牛平均体重为73.67 kg,平均体高为82.80 cm,平均体斜长为86.58 cm,平均胸围为109.83 cm,平均管围为 11.82 cm;12 月龄牦牛平均体重为 86.15 kg,平均体高为89.58 cm,平均体斜长为96.45 cm,平均胸围为113.64 cm,平均管围为12.92 cm;18 月龄牦牛平均体重为107.91 kg,平均体高为93.39 cm,平均体斜长为102.05 cm,平均胸围为122.36 cm,平均管围为12.94 cm.由此可知,大通牦牛各项指标在0~6 月龄阶段增长速度最快,体重、胸围等重要产肉指标在12~18 月龄阶段增长速度相对较高.

    青海省大通牦牛生产性能测定

    牦牛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的形态结构观察

    李瑞哲马志杰李文浩孙永刚...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牦牛不同解剖部位脂肪组织的形态结构,本研究采集了5 头4 岁左右公牦牛的皮下脂肪、肌间脂肪及肾周脂肪样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细胞形态,统计与计算了单位面积内的细胞数量与平均细胞面积.结果表明,牦牛脂肪组织呈现典型的蜂窝状结构,细胞面积较大.皮下脂肪、肌间脂肪及肾周脂肪的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1 513.08±167.87)μm2、(1 367.80±152.79)μm2 和(1 872.67±413.00)μm2.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牦牛脂肪组织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牦牛皮下脂肪肌间脂肪肾周脂肪H&E染色

    基于无人机多源影像数据预测的高寒地区燕麦和豌豆混播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马晓涓王维英张晓娟才让卓玛...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北州")地区建植不同混播比例的燕麦+豌豆混播草地,分析不同混播草地的种间关系和饲草产量,评价并筛选青海省海北州地区最佳燕麦+豌豆混播比例.通过采集无人机多源影像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从不同光谱指数中筛选适用于草地产量估算的指标,以有效提升草地牧草产量估算效率.结果表明:当混播比例为5∶5时,混播草地中燕麦和豌豆均受到促进作用,可获得最高的牧草干草产量.此外,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功能成像仪采集多源影像是高效预测禾豆混播草地牧草产量的有效方法.利用REDVI、MSAVI、DVI、RVI、MNDI和NDRE光谱指数构建的牧草产量综合度量值(D)可用于预测评价混播草地的牧草产量.

    禾豆混播燕麦豌豆综合评价无人机多源影像数据

    基于CiteSpace对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的研究热点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肖梦君何敏唐楚煜王涛...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冬虫夏草是产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一种传统名贵中药,是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侵染蝙蝠蛾幼虫形成的虫菌结合体.冬虫夏草的昆虫寄主种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蝙蝠蛾科(Hepialidae).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对冬虫夏草寄主的种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截至 2023 年,冬虫夏草菌潜在寄主昆虫有 63 种.本研究全面检索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上1965 年12 月27 日—2023 年7 月22 日关于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研究的相关文献,经手动筛选最终纳入中文文献547 篇、英文文献358 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8 对蝙蝠蛾研究的年发文量绘图,利用CiteSpace 6.1.R3 文献计量学工具绘制蝙蝠蛾研究的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及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结果显示,有关蝙蝠蛾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总体均呈线性增长趋势,中文文献发文量于2016 年达到顶峰,英文发文量于2021 年达到顶峰,且目前的研究热度不断攀升.陈仕江、Cao Li分别为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从作者单位角度分析,英文文献发文作者绝大多数来自国内,因此中国相关研究机构为冬虫夏草研究领域的主力军.重庆市中药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分别为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且英文文献形成了以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为首的核心发文机构.中、英文关键词分析显示,蝙蝠蛾幼虫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种类及分布、生物学特性、人工饲养等方面,其中如何通过人工侵染技术提高蝙蝠蛾的感染率依然是技术难题.优质冬虫夏草菌的筛选和寄主蝙蝠蛾的驯化,以及寄主与菌种间的最优化配置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可为今后蝙蝠蛾研究的选题和前沿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

    CiteSpace冬虫夏草蝙蝠蛾寄主昆虫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