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鲁护理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鲁护理杂志
齐鲁护理杂志

刘岩

半月刊

1006-7256

qlhlzzs@163.com

0531-88591031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齐鲁护理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Qilu Nursing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守党和国家关于出版工作的法令、法规和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时反映护理学科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护理学术水平的提高。全国各级医疗和机构医护人员及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为主要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eCASH理念下的进阶式肺康复护理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影响

    刘富梅王海播郭阿茜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eCASH理念下的进阶式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2年5 月1 日~2023 年9 月30 日收治的87 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 例和干预组44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肺康复护理,干预组实施eCASH理念下的进阶式肺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疾病活动度[包括膈肌活动度(DE)、膈肌增厚分数(DTF)、气道阻力(Raw)、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 14 d,两组DE、DTF均高于干预前(P<0。05),Raw、PIP、Pplat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镇静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CASH理念下的进阶式肺康复护理能有效控制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疾病活动度,改善呼吸力学相关指标,缩短镇静达标、机械通气及ICU入住时间,提高肌力水平,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COPD急性加重期eCASH理念进阶式肺康复疾病活动度

    信息化医养结合式院外干预在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中的应用

    张璋邝绮华曾秀娟王晓敏...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化医养结合式院外干预在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22 年 1 月 1 日~6 月 30 日收治的 273 例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外干预;选取2022 年7 月1 日~12 月31 日收治的250 例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实施信息化医养结合式院外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癌因性疲乏情况[采用癌因性疲乏量表(CFS)]、心理状况[采用简明心境问卷(POMS)]、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健康行为[采用健康行为量表(HPLP-Ⅱ)]。结果:干预后,两组CFS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POMS中精力-活力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其他维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MCMQ中屈服、回避维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HPLP-Ⅱ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信息化医养结合式院外干预应用于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中,能有效改善其癌因性疲乏情况及负性情绪,促使其以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待疾病,提高其健康行为。

    信息化医养结合院外干预淋巴瘤全程管理

    护理硕士研究生对高级实践护士的认知与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晓莅张彦奇徐梅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护理硕士研究生对高级实践护士(APN)的期望和认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 2023 年 10 月~1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以设有护理硕士学位点的 6 所高等院校的全日制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护理硕士研究生对APN角色的期望与认知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有 294 名全日制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参与本研究,其中期望APN的工作形式为负责整体管理、不具体分管床位者占比 47。96%;期望其在科室的权力与护士长相同者占比 55。78%;期望通过APN基地脱产培训完成认证考核者占比 56。12%。在认知方面,护理硕士研究生对APN的认知总分为(44。06±8。67)分,其中角色定位维度得分最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未来从事临床护理的家庭支持情况、所在高校开设高级护理实践相关课程的情况、研究生导师类型、硕士学位类型,共可解释回归方程 32。4%的变异量。结论:护理硕士研究生在对APN的角色期望表现出临床实践逃避意愿,倾向于从事管理工作;对APN的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应注重从提升护理硕士研究生从事临床护理的家庭支持、改善高校开设高级护理实践相关课程的情况、关注不同导师类型及学位类型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差异等方面提升其对APN的认知水平和树立积极的临床实践价值观,推动APN在我国的发展。

    高级实践护士研究生期望认知影响因素

    压力与应激理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张艳华白冰杨木林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压力与应激理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 2021 年 3 月 1 日~2023 年 3 月 31日收治的 96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48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采用压力与应激理论干预,并分析出院准备度、积极度与疾病不确定相关性;比较两组出院准备度,干预前后积极度[采用积极度量表(PAM)]、疾病不确定[采用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疾病知识、预期社会支持、院外应对能力、自身状况得分及出院准备度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干预 1、2 个月后PAM、MUIS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2 个月后评分优于干预1 个月后(P<0。05);研究组干预1、2 个月后PAM、MUIS均优于对照组(P<0。01);Spearman相关性显示,积极度与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P<0。05),疾病不确定与出院准备度呈负相关(P<0。05),积极度与疾病不确定呈负相关(P<0。05);干预2 个月后,两组NIHSS、SI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压力与应激理论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出院准备度,增加积极性与缓解疾病不确定感,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压力与应激理论生活质量

    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对初产妇分娩恐惧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王蓉沈梅韦春梅戴芳...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对初产妇分娩恐惧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以苏州市立医院自 2020 年 1 月 1 日~2023 年 1 月 31 日抽取的 102 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1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分娩恐惧程度[采用分娩恐惧量表(CAQ)]、分娩自我效能[采用简化中文版分娩自我效能量表(CBSEI-32)],分娩结局。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AQ中胎儿健康、产痛危害、自我控制、医疗护理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CBSEI-32 中结果期望、分娩自我效能期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娩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家庭为中心下的产科护理可有效改善初产妇的分娩恐惧,降低剖宫产率,同时改善分娩体验,提升分娩结局,利于初产妇顺利度过分娩期。

    家庭为中心产科护理初产妇分娩恐惧分娩结果

    以行为转变阶段模式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常莎刘凤娟孙晓燕王艳...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以行为转变阶段模式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0 年 10月 1 日~2022 年6 月30 日收治的75 例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 例和对照组37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以行为转变阶段模式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健康素养、自我管理能力[采用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SCHFI)]、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运动耐力[采用 6 分钟步行距离试验(6MWT)],预后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健康素养、SCHFI、6MWT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MCMQ中面对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以行为转变阶段模式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应用于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可提升健康素养、自我管理能力及运动耐力,改善应对方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健康教育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健康素养

    针对性心理干预对核磁共振检查患者的影响

    陈芳赵永珍王丽佳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心理干预对核磁共振检查(MR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9 年 2 月 1 日~2020 年 2 月 1 日收治的150 例MR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75 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研究组采用针对性心理干预;比较两组负性情绪、心理压力、控制情况、依从性、检查时间及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干预后,研究组负性情绪、心理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检查中,两组RR、HR、SBP、DBP、SpO2 均于检查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应对能力、依从性、控制情况及检查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针对性心理干预应用于MRI患者中,可减轻心理压力,提升自身感知控制水平,使患者积极配合检查实施,获得高质量检查图像。

    核磁共振检查检查过程负性情绪心理干预

    问题导向模式联合预知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徐璐杨英孙丹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问题导向模式联合预知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22 年 1 月 1 日~2023 年 1 月 1 日收治的 120 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抽签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60 例,对照组实施预知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问题导向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我管理量表)、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肺功能各项指标、SGRQ评分、自我管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ESC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问题导向模式联合预知护理在COPD患者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护理及自我管理能力,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问题导向模式预知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生活质量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癌症患者安宁疗护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孙静曹文祯周敏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癌症患者安宁疗护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其研究的热点与方向,从而为癌症患者安宁疗护研究者产生更有效的研究方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建库至 2023 年 11 月 30 日的癌症患者安宁疗护相关研究,利用CiteSpace对癌症患者安宁疗护相关研究的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 422 篇文献,总体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发文机构和发文作者之间缺乏一定的合作,研究的方向由对癌症患者安宁疗护的初步认识和实践逐渐向其的护理效果、家庭带来的压力及产生的影响过渡,以至现在关注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等。结论:癌症患者的安宁疗护受研究者的持续关注,且进入深化研究阶段,但需要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发现新临床问题,为临床癌症患者安宁疗护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加强各机构及作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进行综合护理的研究。

    癌症安宁疗护CiteSpace可视化

    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顾晓乐王丞迪许悦悦张桂芳...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21 年 6 月 1 日~2023 年 1 月 31 日收治的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90 例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法将 2021 年 6 月 1 日~2022 年 3 月 31 日收治的 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将 2022 年4 月1 日~2023 年1 月31 日收治的45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症状消失时间和出院时间,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和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能有效减轻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循证疼痛管理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