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检验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检验与临床
医学检验与临床

袭燕

双月刊

1673-5013

yxjyylc@163.com

0531-82962100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6766号

医学检验与临床/Journal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nd Clinics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以山东为重点,面向全国,主要报道医学检验专业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GADD153-LUC的重组人肺上皮细胞快速检测痕量PM2.5致DNA损伤效应

    姚炜詹劲基姚云英汪东篱...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重组人体肺上皮细胞(BEAS-2B)快速检测细颗粒物(PM2.5)导致的DNA损伤效应.方法:制备不同浓度的PM2.5并作用于重组肺上皮细胞,观察不同浓度条件下MTS(内盐法,3-(4,5-二甲基噻唑-2)-5-(3-羧甲基苯基)-2-(4-磺苯基)-2氢-四唑内盐法)检测重组人肺上皮细胞细胞生存率、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RT-PCR检测GADD153-luc基因表达变化、荧光素酶发光检测DNA损伤情况.结果:相比于阴性对照,25、125 μ g/mLPM2.5可诱导重组细胞活性显著下降和DNA损伤显著增加,相比于阴性对照,5、25、125 μ g/mL PM2.5可诱导重组细胞内源性GADD153mRNA基因表达、荧光素酶活性显著增加,且GADD153mRNA基因表达、荧光素酶活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92,P<0.01).结论:相比传统细胞DNA损伤的方法,基于GADD153-LUC的重组人肺上皮细胞可快速检测更痕量PM2.5所致DNA损伤效应.

    细颗粒物人肺上皮细胞DNA损伤Gadd153-luc

    GM试验联合肺部CT特点在诊断IPA中的应用

    刘元元刘利华姚树娈张楠楠...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实验联合肺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三甲医院1963例疑似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患者的GM试验、临床资料、MSCT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抗真菌治疗成功病例作为依据,以痰培养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M试验联合MSCT影像学检查对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1963例疑似侵袭性曲霉感染患者中,GM试验阳性和阴性病例数分别为244例、1719例,对应临床诊断为IPA病例数为149例、25例;CT表现为高密度影、磨玻璃影、结节影伴或不伴空洞形成的有875例,其他CT表现的有1088例,对应诊断为IPA病例数分别是139例、35例.GM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是85.6%、94.7%,CT的敏感性、特异性是79.9%、59.3%,两者联合检测可分别将敏感性、特异性提高至100%(并联)、99.6%(串联).ROC结果显示,GM试验和CT对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2(95%CI:0.871~0.933)、0.719(95%CI:0.683~0.755),联合检测可将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57(95%CI:0.942~0.972).结论:GM阳性和阴性患者影像学均可以表现高密度影、磨玻璃影或小结节影伴或不伴空洞形成等征象,所以影像学诊断IPA没有明显特异性,而本研究数据显示GM试验联合肺部CT对IPA患者的诊断价值较高,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试验影像学

    2021-2023年某三甲医院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时洛洛王玉月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近两年我院尿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使用美国BRUKERMALDI质谱仪和PhoenixTM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进行细菌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使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21 年 4月-2023年4月共4163例患者尿培养阳性,其中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患者占65%(2723/4163).尿路感染检出率排名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泌尿外科、肾内科及重症医学科.共检出非重复分离细菌528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19.13%,革兰阴性菌占比64.38%,真菌占比15.69%.检出率排名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846株,34.94%)、肺炎克雷伯菌(515株,9.75%)、白念珠菌(449株,8.50%)、粪肠球菌(394株,7.46%)和屎肠球菌(388株,7.34%).分离细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0.76%、4.78%、49.06%及5.81%.结论:我院尿路感染病原菌以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念珠菌为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较高,临床应高度重视.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碳青霉烯酶亚胺培南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输注不同储存时间红细胞的效果分析

    刘桂芳金勇袁圆韩霜...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输注不同储存时间地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的效果和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3年6月期间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已经确诊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围手术期进行了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治疗,将输注储存时间≥14天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60),将输注储存时间<14天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50).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输血前后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输血有效率为88.3%(53/60),对照组输血有效率为86.0%(43/50),两组研究对象在输血有效率的比较上无差异(P>0.05).输血后两组研究对象的Hb、HCT相比较输血前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则无明显变化(P>0.05);输血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b、PLT、HCT比较无差异(P>0.05).输血后两组研究对象的K+、T-Bil、D-Bil相比较输血前均明显升高,Ca2+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K+、T-Bi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观察组、对照组PT没有明显变化,比较无差异(P>0.05),APTT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与对照组PT、APTT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围手术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输注≥14天地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地对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对K+、T-Bil有一定程度影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围手术期储存时间去白细胞红细胞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体血清hs-CRP、IL-6、CTRP3水平的影响

    赵芳芳张建磊史宗霖张颖...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ASP)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机体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90例ACI患者(2022年1月-2023年12月)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A组(n=45)、B组(n=45).A组接受氯吡格雷联合ASP治疗,B组接受ASP治疗.对比2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黏度(LBV)、全血中切黏度(WBV)、全血高切黏度(HBV)、血浆黏度(PV)]、神经损伤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血清hs-CRP、IL-6、CTRP3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93.33%(42/45)较B组75.56%(34/45)显著增高(P<0.05);治疗14d后A组NIHSS评分较B组低,MoCA评分较B组高(P<0.05);治疗14d后A组LBV、WBV、HBV、PV水平较B组低(P<0.05);治疗14 d后A组血清NSE、MMP-9、S-100β水平较B组低(P<0.05);治疗14d后A组血清hs-CRP、IL-6水平较B组低,血清CTRP3水平较B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ASP治疗ACI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机体炎性状态,减轻神经损伤,调节血流流变学水平,改善神经及认知功能,且具有较高用药安全性.

    急性脑梗死氯吡格雷神经损伤因子

    探究三种方法测定CK-MB的差异及原因

    韩平霞田伟曹爽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用免疫抑制法、化学发光法和胶乳免疫比浊法三种方法测定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结果差异以及免疫抑制法定结果在不同疾病中假性升高的原因.方法:选取2021年于本院就诊的CK-MB免疫抑制法测定结果大于危急值(100U/L)30例患者血清,做化学发光法测定和胶乳免疫比浊法比较结果差异.分析该30例病例是否CK-MB活性为假性升高,并分析该30例病例诊断结果CK-MB活性升高的原因.结果:该30例免疫抑制法测得CK-MB活性均是危急值的病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升高的只有5例,胶乳免疫比浊法升高的只有4例.该30例中有4例用三种方法检测结果均升高,大部分病例为CK-MB活性假性升高,肿瘤等疾病因产生巨CK或CK-BB干扰免疫抑制法而导致检测结果升高.结论:许多疾病会导致CK-MB活性假性升高,化学发光法与胶乳免疫比浊法可以减少干扰.化学发光法和胶乳比浊法结果检出率做卡方检验,P>0.05,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而胶乳比浊法更便宜、方便,更适合用于临床筛选试验.

    肌酸激酶同工酶免疫抑制法化学发光法胶乳免疫比浊法恶性肿瘤

    山东某医院沙门氏菌流行特征及血清学分型研究

    张冠军范得普许慧敏耿方丽...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腹泻病例中沙门氏菌的感染情况和血清型,为本地区有效防治沙门氏菌感染、制定预防策略及临床用药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某县三级乙等医院的833例疑似细菌性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分离鉴定,并分析其临床分布特征.结果:833例中共检出40例(4.8%)沙门氏菌感染,不同季节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28,P<0.05);40例沙门氏菌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户籍及就诊前抗生素服用情况与是否检出沙门氏菌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感染相比,混合感染的腹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的发生率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的沙门氏菌共有8种血清型,主要为肠炎沙门氏菌(30%)和鼠伤寒沙门氏菌(50%).结论:沙门氏菌感染多在夏秋季节发病,可针对高发季节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制定行为干预及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沙门氏菌感染发病率.

    沙门氏菌腹泻流行特征血清型健康宣教

    泰安地区510例呼吸道过敏患儿吸入性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刘路
    33-3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泰安地区呼吸道过敏患儿吸入性过敏原的分布特征,为该群体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于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510例呼吸道过敏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0种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sIgE)并统计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510例患儿吸入性过敏原总阳性率为58.63%,其中阳性率最高的是屋尘螨/粉尘螨(33.92%),其次是霉菌组合(16.67%)和艾蒿(10.59%);男、女患儿之间吸入性过敏原总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吸入性过敏原总阳性率、屋尘螨/粉尘螨、猫毛皮屑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最高(72.00%),不同季节过敏原总阳性率、屋尘螨/粉尘螨、艾蒿、葎草、霉菌组合及树花粉组合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泰安地区呼吸道过敏患儿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是屋尘螨/粉尘螨、霉菌组合和艾蒿,吸入性过敏原分布差异与年龄和季节有关.

    吸入性过敏原儿童呼吸道过敏

    DNA甲基化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马磊李辉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早期诊断率低,导致大多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对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极其重要.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的一种形式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据报道DNA甲基化在头颈部肿瘤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更好地了解DNA甲基化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应用进展,为后续研究以及诊治提供参考.

    DNA甲基化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诊疗

    龙岩地区儿童矮小症病因分析及IGF-1、IGFBP-3、25-(OH)D检测在矮小症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林璐刘颖谢祥恩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龙岩地区儿童矮小症病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25羟维生素D[25-(OH)D]检测在矮小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矮小症儿童260例作为矮小症组,随机同时选取在本院进行规律体检的健康儿童260例作为非矮小症组.对矮小症组儿童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儿童矮小症病因,检测两组儿童IGF-1、IGFBP-3、25-(OH)D水平,ROC分析IGF-1、IGFBP-3、25-(OH)D水平在矮小症诊断中的价值.结果:260例矮小症儿童病因主要为生长激素神经分泌障碍(20.77%)、生长素缺乏症(32.31%)、宫内发育迟缓(10.38%)等.矮小症组儿童IGF-1、IGFBP-3、25-(OH)D水平低于非矮小症组(P<0.05).不同病因矮小症儿童IGF-1、IGFBP-3、25-(OH)D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GF-1、IGFBP-3、25-(OH)D 在矮小症诊断中的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747(0.705-0.788)、0.736(0.694-0.778)、0.730(0.687-0.772),敏感度分别为 63.50%、69.20%、75.00%,特异度分别为 75.80%、66.90%、56.90%.结论:生长激素神经分泌障碍和生长素缺乏症是导致矮小症的主要病因,临床可通过检测血清IGF-1、IGFBP-3、25-(OH)D水平指导矮小症儿童的临床诊断工作.

    儿童矮小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25羟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