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鲁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鲁医学杂志
齐鲁医学杂志

双月刊

1008-0341

qdyxqk@vip.163.com

0532-82991350;82991320;13808966339

266021

青岛市登州路38号

齐鲁医学杂志/Journal Medical Journal of Qilu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青岛大学医学院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祖国医学等学科领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动态检测及意义

    孟洁卢愿王薇王玲珍...
    162-16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过程中融合基因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ALL病儿168例,融合基因阴性84例,融合基因阳性84例,其中包括TEL-AML1阳性26例、EVI1阳性22例、其他融合基因阳性24例、双融合基因阳性12例.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采用基因扩增技术检测融合基因的表达,分析融合基因表达与ALL预后的关系;对于融合基因阳性且未持续转阴初发ALL病儿,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ALL病儿融合基因阳性对总生存(OS)率无显著影响(P>0.05),对无事件生存(EFS)率有显著影响(x 2=14.615,P<0.05);TEL-AML1阳性病儿EFS率较融合基因阴性病儿、其他融合基因阳性病儿显著升高(x2=6.877、3.926,P<0.05).TEL-AML1、其他融合基因持续转阴病儿3年EFS率较相应融合基因未持续转阴病儿显著升高(x2 =8.925、6.091,P<0.05),EVI1、双融合基因持续转阴病儿3年EFS率与相应融合基因未持续转阴病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融合基因1年内是否转阴对病儿3年EFS率无明显影响(P>0.05).年龄>10岁,免疫分型为T细胞型,临床危险度为高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33天微小残留病≥10-2的融合基因阳性且未持续转阴初发ALL病儿3年EFS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42~7.974,P<0.05).融合基因阳性且未持续转阴初发ALL病儿,年龄>10岁(95%CI =2.063~25.901,P<0.05)、免疫分型为T细胞型(95%CI=1.009~22.084,P<0.05)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融合基因动态检测对于判断ALL病儿预后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

    白血病,淋巴样基因融合儿童预后

    结节病和NHL累及纵隔淋巴结的18F-FDGPET/CT特征分析

    王一聪王振光薛伟石彬...
    167-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结节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8F-FDG PET/CT及诊断性CT下所累及纵隔淋巴结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或临床随访确诊的胸部结节病病人30例和NHL病人33例的18F-FDG PET/CT显像和胸部诊断性CT平扫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组病人淋巴结的分布、大小、密度、边缘、代谢状态等指标.结果 NHL较结节病更易累及的纵隔淋巴结区域有3a区、3p区、双侧膈上间隙.结节病与NHL累及的胸部淋巴结对称性、淋巴结境界是否清晰、密度是否均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20.411~56.826,P<0.01).结节病与NHL累及的淋巴结有无钙化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节病和NHL累及的胸部淋巴结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6,P<0.05),SUVmax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累及淋巴结的18F-FDG PET代谢状态不能鉴别结节病和NHL;但结节病和NHL容易累及的胸部淋巴结的区域不同,NHL累及的淋巴结不对称、密度不均匀、境界不清晰;NHL累及淋巴结直径平均值大于结节病.

    结节病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结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

    胆管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相关并发症临床分析

    李健王松于春鹏谭好飞...
    171-173,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胆管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所有病人均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术后3d行胆管支架及125I粒子条植入.观察病人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穿刺引流、胆管支架及125I粒子条植入均成功,手术成功率100%.85例病人中3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6.47%.其中胆管感染8例,胆管出血3例,腹膜炎2例,引流管阻塞、移位导致的引流不畅6例,胆心反射5例,胆源性胰腺炎2例,粒子条移位5例.经处理后病人均好转出院,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 胆管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然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及病人的生存质量,围手术期的合理处理及术中规范化操作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黄疸,阻塞性肿瘤支架碘放射性核素手术后并发症

    妊娠中期孕妇游离β-HCG和AFP水平及年龄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蔡仁梅仪军玲瓮占平
    174-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孕中期孕妇血清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及孕妇年龄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孕中期血清学筛查的孕妇1 648例,并对其妊娠结局进行追踪.根据血清标志物水平,将孕妇分为游离p HCG升高(β-HCG≥2.0 MOM)组、AFP升高(AFP≥2.0 MOM)组、游离β-HCG和AFP同时升高(β-HCG和AFP均≥2.0 MOM)组以及血清标志物正常组(正常组),比较各升高组与正常组之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以35岁为界限,比较<35岁与≥35岁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将β-HCG≥2.0 MOM和(或)AFP≥2.0 MOM定为升高组,比较不同年龄段升高组与正常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 p-HCG≥2.0 MOM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29、44.653,P<0.05);AFP≥2.0 MOM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981,P<0.05);p-HCG和AFP均≥2.0 MOM组胎盘早剥的发生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8.866,P<0.05).≥35岁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的发生率与<35岁孕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994~18.713,P<0.05).年龄<35岁,升高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胎盘早剥的发生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5.064~33.900,P<0.05);年龄≥35岁,升高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胎盘早剥的发生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中期血清游离β-HCG、AFP水平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有密切关系,结合孕妇年龄预测产科不良妊娠结局有一定临床意义.

    妊娠中期孕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胎蛋白类年龄因素妊娠结局

    关键时间点神经再生条件液特异蛋白分析

    李广帅李青峰董明敏丁爽...
    178-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再生关键时间点神经再生条件液(NRCF)的特异蛋白及其与不同时期周围神经再生的关系.方法 建立周围神经再生室(NRC)模型,提取坐骨神经离断3、7、14和25 d的NRCF标本,采用SDS-PAGE电泳、iTRAQ蛋白组学技术和质谱鉴定方法,进行蛋白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坐骨神经离断各时间点NRCF样品蛋白质条带分布较均一,平行度良好,共鉴定出876种蛋白,其中坐骨神经离断3、7、14和25 d的NRCF中独特蛋白质分别为95、137、18和58种.结论 NRCF蛋白含量丰富,种类繁多,每个关键时间点的特异蛋白与周围神经再生关系密切.

    神经再生条件液周围神经损伤蛋白组学蛋白

    脑微出血灶与脑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相关性

    胡大力任延德冯卫华
    182-184,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磁共振技术研究脑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微出血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行颅脑常规磁共振MR序列(包括T1 WI、T2 WI、Flair及DWI序列)、SWI序列扫描脑血管病病人242例,分析血管周围间隙、微出血灶的位置、大小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结果 脑微出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42例病人中,共有脑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79例(164枚),分布于基底核下前联合区90枚(54.9%),半卵圆中心47枚(28.7%),脑叶23枚(14.0%),小脑半球3枚(1.8%),脑干1枚(0.6%);微出血灶184例(1 524枚),平均长径(2.65±2.81)mm,分布于脑深部白质与灰质核团区112例,幕下区102例,皮质皮质下区129例.血管周围间隙病人中微出血灶发生率38.5%,脑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微出血灶呈正相关(OR=3.926,95%CI =2.206~10.950,P<0.01).结论 脑微出血与脑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具有正相关性.

    脑出血神经系统疾病磁共振成像

    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中细胞自噬对Caco-2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温伟伟郑红梅姜英健李洪波...
    18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诱导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中,肠上皮细胞自噬对肠上皮Caco-2细胞紧密连接(TJ)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人肠癌细胞系Caco-2细胞中建立LPS诱导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单独的LPS处理组(B组)、LPS+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C组).以电阻仪分别检测3组Caco-2细胞跨上皮电阻(TER)值;通过检测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ITC-dextran)透过率,分别观察3组细胞的细胞间通透性;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组细胞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肠上皮细胞TJ蛋白Zonula occluden-1(ZO-1)、claudins-2(CL-2)、occludin(OC)的表达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肠上皮细胞CL-2、ZO-1和OC mRNA表达.结果 C组在各时点TER值较A、B组明显降低(F=83.82~271.83,P<0.05);C组细胞间FITC-D4的透过率高于A、B组(F=724.92,P<0.05);C组的LC3Ⅱ蛋白表达低于A、B组(F=134.72,P<0.05);C组与B组相比CL-2蛋白表达增加,ZO-1和OC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0.03~329.08,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C组CL-2 mRNA较B组表达增加,而ZO-1和OC 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9.81~580.32,P<0.05).结论 在LPS诱导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中,肠上皮细胞自噬可能降低肠上皮细胞CL-2表达,提高ZO-1和OC表达,以此维持肠上皮细胞TJ作用,从而保护肠上皮屏障.

    肠黏膜自噬紧密连接蛋白质类Caco-2细胞

    晚期糖基化蛋白产物受体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

    王小力孙筱璇谢安木
    189-19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晚期糖基化蛋白产物受体(RAGE)在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组与MPTP+ RAGE-siRNA组,每组10只.MPTP、正常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MPTP、生理盐水,连续5周;MPTP+ RAGE siRNA组提前1周向黑质定位注射RAGE-siRNA慢病毒,后续处理同MPTP组.应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小鼠黑质中RAGE、酪氨酸单氧化酶(TH)及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PTP组小鼠黑质中RAGE、COX-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F=62.25、17.83,q=14.92、8.15,P<0.01),TH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F=8.87,q=5.85,P<0.01);与MPTP组比较,MPTP+ RAGE-siRNA组RAGE、COX-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q=10.75、5.47,P<0.01),而TH蛋白表达明显升高(q=4.58,P<0.05).结论 RAGE可能通过炎症机制参与PD发病,针对RAGE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未来PD的治疗策略.

    帕金森病糖基化终产物,高级酪氨酸单氧化酶慢病毒属

    PFNA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比较

    张振兴王荣潘丕春孙康...
    192-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人89例(A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人35例(B组),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病人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A组病人平均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Harris评分高于B组,术后负重时间长于B组(t=6.535~11.948,Z 2=30.25,Uc=3.05,P<0.05);但两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相比,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确切,而且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股骨骨折骨钉骨折固定术,髓内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COPD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病人ELWI与ITBI及呼吸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揭祥吴峰吴思仿
    195-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病人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与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I)及呼吸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2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7例AECOPD并呼吸衰竭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均行PiCCO监测及血气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分析ELWI与ITBI、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频率(RR)、肺静态顺应性(Cs)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77例病人,治疗后72 h死亡6例,72 h内病死率为7.79%.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48、72 h时病人ELWI、ITBI、R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逐渐降低,PaO2/FiO2、Cs、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945~31.872,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ELWI与PaO2/FiO2、Cs、PaO2、pH值呈负相关(B=-0.517~-0.268,P<0.05),与PaCO2呈正相关(B =0.338,P<0.05).结论 AECOPD并呼吸衰竭病人ELWI与ITBI及呼吸功能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根据PiCCO监测ELWI结果对病人进行液体管理在病人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呼吸功能不全心排血量血管外肺水指数胸腔内血容积指数呼吸功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