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鲁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鲁医学杂志
齐鲁医学杂志

双月刊

1008-0341

qdyxqk@vip.163.com

0532-82991350;82991320;13808966339

266021

青岛市登州路38号

齐鲁医学杂志/Journal Medical Journal of Qilu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青岛大学医学院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祖国医学等学科领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信息动态

    540,593,602,610,前插1-前插4页

    不同胃黏膜病变组织Survivin和P53蛋白表达及意义

    董丽丽王文磊
    541-542,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Survivin和P53蛋白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Survivin蛋白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6.7%、36.7%、46.7%、74.3%,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不同组织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6~6.10,P<0.05).P53蛋白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0.0%、36.7%、46.7%、57.1%,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不同组织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2.00~5.32,P<0.05).结论 Survivin和P53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二者的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Survivin基因,p53胃黏膜胃炎上皮内瘤样病变胃肿瘤

    结直肠癌组织中肝肠钙黏连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汤胜君
    54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肠钙黏连蛋白(CDH17)在结直肠癌(CRC)组织表达及其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CRC病人6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癌组织标本均经肠镜活检诊断且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随机选取其中30例病人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H17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分析CDH17蛋白表达与CR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CRC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CDH17在CRC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63%(13/63),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67%(20/30),癌组织中CDH1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 2=3.935,P<0.05).CDH17蛋白表达与CRC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x2=3.285~3.716,P<0.05).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CR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有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CDH17表达阳性.结论 CDH17在CRC中呈高表达,且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CDH17表达阳性为CR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

    肝肠钙黏连蛋白结直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lncRNA NEAT1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周炼钢廖恺周晓燕
    547-549,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NEAT1 (lncRNA NEAT1)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方法,检测肝癌病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癌组织中lncRNA NEAT1表达;并检测正常肝细胞LO2和肝癌细胞(SMMC-7721、Hep3B、Hub7和HepG2)中lncRNA NEAT1的表达,应用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lncRNA NEAT1 siRNA至HepG2细胞内干扰lncRNA NEAT1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活力,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Caspase-3活力,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 TACE治疗后肝癌组织中lncRNA NEAT1表达较治疗前减少(t=6.26,P<0.05).与正常肝细胞LO2比较,lncRNA NEAT1在肝癌细胞SMMC-7721、Hep3B、Hub7和HepG2中表达增加(F=30.02,P<0.05).lncRNA NEAT1 siRNA干扰组与无关序列组比较,HepG2细胞活力降低(F=15.97,P<0.05),Caspase-3活性升高(F =28.36,P<0.05),Bax蛋白表达增加(F=9.85,P<0.05),Bcl-2表达减少(F=6.73,P<0.05).结论 lncRNA NEAT1可抑制肝癌细胞凋亡,可能是肝癌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和防治的新靶点.

    RNA,长链非编码癌,肝细胞细胞凋亡

    CRRT与IHD对急性肾衰竭病人免疫功能与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

    李丽薛婷卓越
    550-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与间歇性血液透析疗法(IHD)治疗急性肾衰竭(ARF)的临床预后及对病人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ARF病人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RRT组68例和IHD组72例,两组分别采用CRRT和IHD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电解质、pH值、肾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临床预后.结果 治疗结束6h时,CRRT组病人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体循环阻力、肺血管阻力均显著优于IHD组(t=2.496~13.091,P<0.05).治疗7d时,CRRT组病人的血肌酐、尿素氮、K+显著低于IHD组(t=9.957~14.534,P<0.05),Na+、HCO3-及pH值显著高于IHD组(t=4.488~11.791,P<0.05).治疗7d时,CRRT组病人的CD4+、CD4+/CD8+、IgA、IgG均显著高于IHD组,CD8+显著低于IHD组(t=8.589~19.425,P<0.05).治疗7d时,CRRT组病人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IHD组(t=8.447,P<0.05),尿量恢复时间、器官支持时间、住ICU时间均较IHD组明显缩短(t=5.415~7.611,P<0.05).CRRT组病人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13.24%,显著低于IHD组的33.33%(x2=7.841,P<0.05).两组治疗7d时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RT组病人治疗15、30 d时的生存率显著高于IHD组(x2=4.503、4.498,P<0.05),且治疗7、15、30 d时的肾功能恢复率均显著高于IHD组(x2 =4.203~6.460,P<0.05).结论 CRRT与IHD治疗ARF均具有良好效果,但CRRT能够更好地维持内环境及血流动力学稳定、增强免疫功能,对心血管影响更小,从而改善临床预后.

    急性肾损伤肾替代疗法肾透析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预后

    rhGH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小鼠炎性因子及免疫与肾功能影响

    杜珊珊陈慧陶慧刘亚菲...
    556-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小鼠肾功能、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SPF级C57BL/6小鼠7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和C组.A组小鼠打开腹腔后不予处理后关闭伤口,B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模型,C组在B组基础上给予rhGH腹腔注射.48 h时脱颈法处死3组小鼠取材,采用ELISA法观察3组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IgM、IgG的变化,同时分别检测3组小鼠血清中肌酐(SCr)、尿素氮(BUN)及尿肾损伤分子(KIM-1)的水平,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3组小鼠肾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8(IL-18)、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及金属蛋白酶基质-2(MMP-2)蛋白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3组小鼠肾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A组相比较,术后B组小鼠血清中IgA、IgM、IgG水平明显降低(t=22.8~240.0,P<0.05);肾脏组织原代细胞中IL-18、CD68及MMP-2水平均明显升高(t=20.5~26.6,P<0.05);血清中SCr、BUN、KIM-1水平均显著下降(t=18.6~32.8,P<0.05).与B组相比较,术后C组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M及IgG的水平明显提高(t=19.3~261.2,P<0.05);肾脏组织原代细胞中IL-18、CD68、MMP-2水平明显下降(t=30.0~40.0,P<0.05),同时血清中SCr、BUN、KIM-1的水平显著升高(t=29.6~59.1,P<0.05).与A组比较,B组小鼠肾脏组织呈不同程度损伤;与B组比较,C组小鼠肾脏组织损伤及肾间质血管充血程度均明显降低.结论 rhGH可增强AKI小鼠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维持肾脏的正常代谢功能,对脓毒症所致急性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重组人生长激素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白细胞介素18免疫球蛋白类

    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生化及营养等指标的影响

    石婷婷张学广焦盈盈任春会...
    561-563,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生化及营养等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6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普通鼻饲组42例(A组)、添加益生菌鼻饲组39例(B组)、鼻肠管鼻饲组43例(C组)和添加益生菌鼻肠管鼻饲组41例(D组),在摄入同等热量及同等氮量的条件下,分别于第1、7、14天行血清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等营养指标的检测,同时比较各组胃肠道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第14天,对比4组病人的ALB结果显示,B组优于A组(t=3.32,P<0.05),D组优于C组(t=2.75,P<0.05);Hb水平B组优于A组(t=3.25,P<0.05),D组优于C组(t=2.99,P<0.0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组优于A组(t=3.40,P<0.05),D组优于C组(t=2.51,P<0.05);白细胞计数B组低于A组(t=3.21,P<0.05),D组低于C组(t=3.42,P<0.05);C反应蛋白水平B组低于A组(t=3.01,P<0.05),D组低于C组(t=3.65,P<0.05);降钙素原水平B组低于A组(t=2.31,P<0.05),D组低于C组(t=2.46,P<0.05).腹胀、腹泻、反流等胃肠道症状反应的发生率B组低于A组(x2 =3.98,P<0.05),D组低于C组(x2=4.11,P<0.05).结论 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能有效保护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胃肠黏膜,减少胃肠道并发症.

    颅脑损伤肠道营养胃肠道微生物组治疗结果

    NMES对痉挛型双瘫脑瘫病儿下肢表面肌电影响

    陈军于晓明郇赛李玉堂...
    564-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脑瘫)病儿下肢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治疗的40例痉挛型双瘫脑瘫病儿下肢痉挛肌及其拮抗肌进行20 min的交替电刺激,并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进行表面肌电测定.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双下肢被动牵伸状态下病儿痉挛肌的积分肌电值明显降低(t=4.350,P<0.05),主动收缩状态下拮抗肌的积分肌电值明显升高(t=3.368,P<0.05).结论 NMES对降低痉挛型双瘫脑瘫病儿痉挛肌肌张力、提高拮抗肌肌力有即时效应.表面肌电分析可作为评估电刺激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病儿疗效的客观方法.

    电刺激疗法脑性瘫痪肌电描记术治疗结果

    某院515例血培养标本阳性报警率与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谢春霞赵自云于潇榕孙玉娟...
    567-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血培养标本的阳性报警率、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我院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共515例血培养阳性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5例血培养阳性标本在12、24、48和72 h内阳性报警率分别为39.22%、71.26%、89.51%和95.73%.检出的病原菌构成比居前3位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119例(23.11%)、肺炎克雷伯杆菌52例(10.10%)与金黄色葡萄球菌39例(7.57%).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性较强,均>70.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均较高.鲍曼不动杆茵除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外,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5.0%.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为42.9%,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61.9%.革兰阳性球菌中各类葡萄球菌均对青霉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率均较低.结论 该院血培养分离病原菌以肠杆菌科为主,不同菌属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较大,耐药形势严峻,需及时监测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率的变化,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血培养阳性报警率抗药性,细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壳内”截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效果

    孙庆鹏
    570-572,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保留椎体外层皮质的“壳内”截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3月-2015年3月,采用经椎弓根椎体皮质内次全切+钛网支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30例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病人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手术前后椎管侵占率的变化,以综合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病人随访时间为7~24个月,平均17.2个月,椎管侵占率由术前的(72.48±3.48)%降至术后的(14.46±1.63)%,ASIA评分由术前的(265.43±21.80)分提高至术后的(308.83±16.8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754、8.629,P<0.01).结论 “壳内”截骨术在有效恢复脊柱序列、矫正脊柱畸形的基础上,能充分减压、恢复椎管容积,解除脊髓与神经根的压迫,为病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不失为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一种好方法.

    爆裂性骨折胸椎腰椎不全瘫截骨术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