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研究
青年研究

单光鼐

双月刊

1008-1437

qsn@cass.org.cn

010-85195565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75室

青年研究/Journal Youth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质文明建设服务,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青年问题为研究对象,恪守学术性,科学性,非营利性的原则,把《青年研究》办成繁荣我国青年社会学的理论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家务分工平等化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

    卿石松王嘉昊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别公平理论预测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有助于提升生育率.本研究旨在检验家务分工平等化与女性生育意愿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内在机制.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泊松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研究发现丈夫积极参与家务显著提高了妻子的生育意愿.特别是在缺乏父辈的家务或育儿支持、高学历、丈夫收入较高以及城市女性群体中,丈夫家务贡献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研究结果支持性别公平理论,强调为育龄妇女和家庭提供支持对促进生育的重要性.

    性别公平理论生育意愿性别平等家务劳动

    青年群体的公共服务满意度与生育意愿

    邹宇春王翰飞李建栋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202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青年群体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对青年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青年群体公共服务综合满意度的提高会提振青年的生育意愿,此正向作用对中层青年最为明显.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四类公共服务满意度的作用不同,社会保障服务满意度的促进作用最强.因此,在改善公共服务满意度以提升青年生育意愿时,相关政策应以中层青年为首要目标人群,以提高青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服务满意度为首选路径.

    青年群体公共服务满意度生育意愿经济地位调节效应

    "错位"与"弥合":青年癌症患者的疾病体验与应对

    涂炯畅雨竹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癌症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患癌作为中断人生进程的重大事件,成为青年患者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病人角色""家庭角色"与"工作角色"的叠加让青年患者难以按照标准社会时间表推进自己的人生进程,由此带来了生命时间与以年龄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错位.青年患者通过与社会规范保持"松散匹配"、对家庭责任进行补偿性承担、对工作重新定位和调整来应对.然而,青年患者还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来帮助他们维系个体生命与社会进程的纽带.

    生命历程青年癌症疾病体验

    成为"新文化精英":社区干部建构身份认同的实践及机制

    王小兰陈涛
    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干部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行动主体.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基层治理日益复杂的当下,社区干部作为新文化精英的形象日渐凸显.相较于传统文化精英,新文化精英在身份属性、文化优势、治理权威和认知建构等方面皆发生了较大变化.社区干部通过将文化资本制度化、实践话语专业化和身份角色组织化等方式进行身份塑造.这一身份塑造的驱动力源自一种关于承认的政治.不过,这种身份的塑造及实践行动在基层治理中也存在不少现实困境.

    社区干部基层治理新文化精英身份认同

    中学生家长内卷:期望与投入氛围的影响

    肖志文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两期数据考察了班级家长氛围对教育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班级家长的期望氛围和投入氛围均会对教育投入产生影响,其中投入氛围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且氛围的作用在不同网络融入度和阶层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当前中学生家长的普遍性内卷现象.此外,母亲受氛围的影响较大,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密切关注.本文为理解教育投入的增加提供了微观解释进路,并从家长的视角阐释了当代中国的教育内卷问题.

    班级家长氛围网络效应教育投入

    立与破:青年合租中的边界协商

    汪明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租是目前青年在城市寻找住房过程中的现实选择,但合租也会产生矛盾与冲突,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边界对合租关系的影响.本文以"边界"为视角,基于对16名访谈对象的深度访谈和对网络小组民族志的观察发现,合租者期待互不打扰、保持距离的边界关系,然而这一合租边界极易在现实生活中被打破,加之日常琐事的激化,进而形成冲突.合租者需要重新对边界进行协商.研究可为青年居住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青年合租边界划分合租冲突关系协商

    结构赋能、价值激发与儿童社区参与的长效机制研究

    宋耀萌范斌
    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参与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核心要义与目的归宿.本文遵循结构赋能一价值激发的分析路径,考察儿童社区参与实践的过程及长效机制.研究发现,社区结构在赋能儿童社区参与实践的同时,也激发了儿童的主体价值.价值激发赋予儿童更强的主体性,促使儿童主体行动对社区参与过程形成反馈并重构儿童社区参与的结构性条件.主体性导向下的"身份感""获得感"与"效能感"构成了儿童社区参与的核心动力,三者共同推动儿童社区参与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结构赋能价值激发儿童社区参与儿童友好城市长效机制

    Abstracts

    94-96页

    《青年研究》来稿须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年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