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研究
青年研究

单光鼐

双月刊

1008-1437

qsn@cass.org.cn

010-85195565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75室

青年研究/Journal Youth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质文明建设服务,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青年问题为研究对象,恪守学术性,科学性,非营利性的原则,把《青年研究》办成繁荣我国青年社会学的理论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参与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兼论社区儿童友好程度的调节作用

    南方王润洁关珊珊朱晓宇...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儿童全方位参与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促进儿童成长,是当前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考察儿童参与对其亲社会倾向的影响,有助于深化以社会参与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对中国7城市5654份问卷的分析发现,丰富的参与行为、恰当的参与支持能显著促进儿童亲社会倾向的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社区儿童友好程度在儿童参与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中起到显著调节作用;当社区儿童友好程度提高时,儿童参与对其亲社会倾向的影响更大.研究发现为倡导儿童参与以培养儿童亲社会倾向提供了可信证据,为建立完善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儿童参与亲社会倾向社区儿童友好程度儿童友好城市

    数字时代的家庭教养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

    徐鹏杨文希
    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2年未成年人数字生活与网络保护调查"相关数据,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时代的家庭教养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呈现普及率高和参与频率低的突出特征;其次,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教养的严格程度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再次,机制分析表明,父母媒介干预和子女社交媒体使用在家庭教养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发挥了并行中介作用;最后,异质性检验证实,子女年龄和家庭阶层地位在家庭教养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直接路径中存在显著调节作用.研究认为,若将亲社会行为视作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要素,那么严格负责的教养实践可能是缓解低阶层子女社会性发展不平等的重要途径.

    家庭教养亲社会行为父母媒介干预社交媒体使用青少年

    项目动员与志愿服务基层——以G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为例

    黄晓星林泳茵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鼓励青年到基层就业是中国人力资源调配的重大举措,大致经历了从以国家安排、政治动员为主到党和国家动员下自发参与的转变.本研究以G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其地方项目为例,分析以项目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的组织过程及其动员机制.研究发现,志愿服务基层中采取的项目动员方式主要是一种"混合式"社会动员;不同于以往采用的政治动员、市场动员或社会动员,项目动员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多层次动员体系;其中,组织运作涉及项目的分级运作,价值理念注重对实践的引导,政策激励满足志愿者的切身需求,自我成长和情感动员强调志愿者的主动融入.项目动员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人力资源调配,对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具有启发作用.

    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流动项目动员志愿服务基层西部计划

    大学生消费的面子补偿机制研究

    帅满葛雅南
    4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奢侈与节俭"并行消费"的心理机制有待研究.从"脸面观"研究思路入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呈现大学生消费的面子补偿机制.首先,社会比较引发大学生地位恐慌,激发其爱面子心理,触发其高成本、低频率的奢侈消费与低成本、高频率的节俭消费并行.其次,大学生节俭消费省下的资金多用于奢侈消费,实现自我"争面子";同时,他们隐藏节俭消费、展示奢侈消费,实现他人"给面子".最后,适度奢侈与节俭使大学生获得面子补偿,但其实际经济能力与地位并未改变.解读大学生消费心理可丰富消费、脸面观研究.

    大学生奢侈消费节俭消费面子补偿

    中途加入者的困境——以县城学生在市区优质高中的学习经历为例

    张娴妮
    5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城学生流动到市区读书的现象引发关注,但他们未必能在市区优质高中有出色的学业表现.通过质性研究发现,市区优质高中实施的素质教育可分为"升学导向型"和"自由发展型"两类;前者将缺乏前期积累的县城学生直接淘汰,县城学生也因此无缘大学招生的多元录取;后者增加了县城学生在应试中失败的风险,提高了其在高考中被淘汰的可能性.两者共同使得进入了市区优质高中的县城学生难以进入优质大学,优质教育机会仍多被市区学生拥有.聚焦学校教育过程有助于深化对县城教育状况和素质教育改革的理解.

    城乡教育学校教育过程教育不平等素质教育改革

    "回县青年"县域体制内就业及其成因

    刘畅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大城市的一些县域青年回到县域体制内就业,把握这一现象对营造青年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回县青年"的相关访谈,本研究分析在大城市的县域青年回到县域体制内就业的现象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在大城市学习和工作的一些"县域青年"存在离开大城市、到县域体制内就业的现象.主要成因包括:县域环境更容易满足"回县青年"对"稳定"和"体面"生活的需要;县域环境中依然存在的"面子"和"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观念对选择县域体制内就业产生影响;地方人才引进政策强化了回到县域就业的信念,但规模化企业的缺乏导致"回县青年"更多选择体制内就业.本研究对县域人才引进工作具有有一定启发意义.

    回县青年大城市县域体制内就业

    青年男同性恋者对身份歧见的主体管理与应对策略

    王丽圆
    7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对男同性恋者的性身份持有歧见.研究提出"情境—歧见"的理论视角,通过对15位青年男同性恋者的深度访谈发现,他们在处理父母、亲密朋友和熟悉的陌生人等不同群体对自身性身份的歧见时面临着不同情境下的风险.因此,他们在性身份的管理上使用了冒充、掩饰和反客为主三种不同的策略.这一过程体现了主体在结构中的能动性,也反映了结构具有变迁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够为未来学者研究中国同性恋群体提供更多的空间.

    男同性恋者身份歧见主体管理应对策略

    Abstracts

    94-96页

    《青年研究》来稿指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年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