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全球教育展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全球教育展望
全球教育展望

钟启泉

月刊

1009-9670

021-62232938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全球教育展望/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刊登有关外国教育理论、制度、流派、方法、变革等方面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德国普通教育学的概念审议与价值论证

    孙元涛邵晓迪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普通教育学传统中的"普通"意为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塑造,体现的是学科为自身概念和原则辩护的方法论意识.赫尔巴特在教育学史的脉络中自觉建构独立形态的普通教育学,意在为教育学理论寻求一种普适性,在向一切社会文化行动保持开放的基础上实现与其他学科的平等对话.受日耳曼民族注重思辨哲学的特性影响,德国普通教育学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对哲学思辨的偏好、对批判反思的坚守、对经典理论传统的维系和对教育学术史的传承积淀.在学科持续分化与交叉融合双线并进的时代背景下,普通教育学的重建,有助于用一种普遍的和基本结构上的共识增加学科认同,减少各分支学科在行动模式和教条上的争执,通过维护一种统一理论有力捍卫学科身份,合理重建教育学的生存空间.

    普通教育学概念审议价值论证学科分化融合

    论本纳的教育实践终结性思想

    李伟黄艺陈若昉
    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实践的终结性问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本纳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教育实践具有终结性,认为教育实践与其他人类实践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实践以预设自己的终结为基础.教育实践三个行动维度中的终结具有不同的尺度:作为对未成熟者的自我否定的强制关系的教育行动,终结尺度是教育主体间关系从"管理性强迫"转向"可逆";作为教育性—教养性教学的教育实践,终结尺度是学习者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判断;作为向社会行动领域过渡的教育实践,终结尺度是学习者参与人类总体实践的自我负责与代际互动.教育实践终结性的主要特征是"有确定的界限而无明确的边线","有确定的界限"意味着教育实践终结时既不能"教育不足"也不能"教育过度","无明确的边线"意味着教育实践的终结没有明确的时间边界且随时可能获得新的教育实践起点.

    迪特里希·本纳教育实践终结性《普通教育学》

    论美好课堂生活及其创建之路

    赵文慧刘济良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好课堂生活承载着对课堂生活优质化的价值期许,旨在达成师生双方互相生命滋养的理想课堂教学效果.美好课堂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保障、以理性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关系生活为表现形式、以道德生活为核心环节,彰显着润泽生命、促进幸福、完善德性和推进发展的重要意义.美好课堂生活之创建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空间,促进身心"在场"的具身学习;提升教学交往素养,在相互关怀中玉成师生幸福;重构课堂教学秩序,培育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关注教学育人过程,突显学生评价话语的德性关照.

    美好生活课堂生活教学交往学习共同体

    德育学科如何开发有教育价值的单元教学材料——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

    沈晓敏石雨晨程力王涛...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材料,简称"教材",指所有能将教学内容变得易于理解,用于鼓励、改善和促进教与学的材料.教科书是具有典范性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作为典范性的教科书,教材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有丰富的情境化教学材料的支撑.一线教师和学科教育研究者都应将开发情境化教学材料作为己任.电影《我不是药神》从素材向教学材料转化的研究展示了一个支持德育学科单元教学的教材开发框架.

    教材开发单元教学情境教学德育学科道德与法治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美育功能探析

    何茜卞含嫣陈璨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科书插图是学校美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具有双重审美价值,它是文学作品审美内涵的直观展现,也是绘画艺术的审美表征形式.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能够以美激趣、以美启学、以美促思、以美怡情.经过调研发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呈现数量繁多、涵盖全面、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编排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美育形态特质.为更好地将插图美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使教科书插图的美育功能在实践中进行转化,应该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对插图的审美认知,挖掘插图的美育价值,把握插图的审美特质,优化插图的教学方法,拓展审美化的语文学习空间,实现语文学科以美育人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语文美育实践转化

    儿童创造力评估,关注过程还是结果?——基于球罐任务的实证研究

    韩迎春熊焰朱诺蕾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国内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儿童阶段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之一,探讨对儿童创造力更为敏感的测量任务和评估指标是研究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研究以60名5-6岁儿童为对象,在探讨球罐任务之于国内儿童群体适用性的同时,分析和比较关注过程和关注结果两类评估指标以及球罐任务和多用途任务两类测量任务对儿童创造力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探索行为中的功能性操作和操作链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在球罐任务上的成功次数;球罐任务中的功能性操作和发散性行为的独特性与多用途任务的流畅性和独特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操作链与多用途任务的流畅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关注过程的评估指标比关注结果的评估指标对儿童的创造力更为敏感.儿童创造力测量方面应更多采用类似球罐任务这样关注过程的测量任务.

    儿童创造力球罐任务探索行为

    "复归于婴儿"的儿童本位研究:老子的思路

    李晓娟叶平枝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本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遵循东方哲学思脉,本研究解密老子思想中"自然无为"的教育价值意蕴,破解"功利化"的教育目的、"碎片化"的教育内容、"完成式"的教育方式、"片面性"的教育评价和"成人化"的教育生态等偏离儿童本位的失范行为.研究从"儿童为何"和"成人何为",即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建立老子儿童教育思想体系,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儿童教育哲学话语.复归"圣人皆婴孩"的儿童本体论,儿童教育的方法论在于顺道而为即为德,坚持以儿童"内在"为中心的教育立场,建立"知雄守雌"的师生互动和亲子关系、以"无形之学"促进儿童生命无限生长,营造"宁静以致远"的文化生态和修炼"行不言之教"的境界.

    儿童本位老子思想复归婴儿自然无为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改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840位教师的调查研究

    陈健美沈保琪刘胜男陈霜叶...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标准的颁布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新课标的有序有效落实需要深入了解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设计新课程培训提供精准建议.本研究对上海某区284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场动力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教师的建构主义信念、教师工作效能感、教师课改情绪、认识和意愿准备等教师个体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方差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学段、性别、教龄等因素在参与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群体性差异,为后续区域开展精准有效的新课程标准学习与培训提供了实证依据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中小学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课程改革意愿区域课程改革培训

    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如何形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基于2210位教师的实证调查

    蒋帆虞梓钰
    9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绩效管理作为学校组织的重要管理策略,"提要求"与"给资源"成为驱动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两项常见举措,但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程度如何亟待检验.本研究对S市221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教师在成员协作方面获得了较多的资源,但在职业发展和专业自主权方面得到的支持不足,教师职业发展停滞感较强是短板所在.第二,工作特征对教学能力发挥着双刃剑效应,工作要求与教学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工作资源越充足越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工作资源与工作要求交互影响教师教学能力,低工作要求—高工作资源组教师教学能力最高,低工作要求—低工作资源组教师教学能力最低.第三,工作要求通过职业倦怠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教学能力,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9.8%;工作投入在工作资源正向影响教师教学能力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建议以完善教师工作支持系统为保障,缓冲工作要求对职业停滞感的触发效应;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动态调整教师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的配置关系;以减少非教学事务侵扰为关键,助力提高教师工作投入水平.

    组织支持职业倦怠工作投入教学能力中介效应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测评研究

    黄健李沐慧徐斌艳
    11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学建模能力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能力,也是我国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重点关注的数学核心素养.新课标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提出"模型意识""模型观念""数学建模"三个关键词,为数学建模素养培育指明路径.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建模教学与评价成为了一项紧急且艰巨的任务.本研究基于新课标理念与要求,设计测评工具,对全国5个城市1428名中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展开调查.基于三重编码体系,研究分析了我国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整体水平及特征,为未来各学段的数学建模教学与评价提供实证依据.研究发现:学生尚不能适应开放且真实的数学建模问题;学生缺乏对数学建模过程的完整认知;学生建模能力的性别差异受建模过程的推进影响;学生具备创造性解决数学建模问题的潜力.基于此,研究对未来的数学建模测评与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测评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