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全球教育展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全球教育展望
全球教育展望

钟启泉

月刊

1009-9670

021-62232938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全球教育展望/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刊登有关外国教育理论、制度、流派、方法、变革等方面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的未来:从"学会成长"到"新的社会契约"——访UNESCO《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报告起草者诺亚·W.索贝教授

    于金申诺亚·W.索贝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的重要起草者之一,诺亚·W.索贝教授基于其学术研究和参与报告起草的经历,分享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这份报告建立在三地平线框架、变化理论、未来素养、渴望能力、涌现思想等坚实的学理基础之上.在报告的内容层面,"新的社会契约"理念体现了民主参与式的教育转型思路,其实现过程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应变,并需不断地迭代与完善.未来学校将呈现复数形态,成为新兴的、充满创造力的、开放式的代际交流场所.就当前的学术争论而言,该报告展现了一种修复未来的政治立场,但在如何凸显教育的"弱"、展现教与学的不确定性特质,以及探索国际教育合作的具体路径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社会契约学会成长未来教育未来学校

    教育制度如何释放人性之善?——论制度与人性的良性互动

    程红艳
    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具有社会性和利己性两重属性,制度对于人性二重性中利他或利己行为偏好的引导、对于人性善恶表现的再塑造具有不容小觑的杠杆作用.制度既可保护人的自主性和抑制人的投机性,也可逐渐凌驾于人性之上,产生对于人性善的压抑作用.对于制度的过分信任与过度倚重,可能致使制度异化,为人的理性所构建的教育制度变成了主体,人反而成为教育制度作用与塑造的被动客体.教育制度异化使得制度保障正义和提升效率的双重价值诉求均无法实现.当前教育制度异化主要表现为制度严苛、制度繁密、制度僵滞、制度阻断等.要突破教育制度局限性和防止教育制度异化,其突破口在于建立制度与人性互动的良好机制.一方面,制度要与人的天性合作,人是有良知、追求自由和意义感的动物,制度不可违拗人的自由属性,过度压抑人的主体性,而要释放人性之善;另一方面,制度要善于利用人的合作、利他等社会属性,为社会合作创造条件,促进制度的合理化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只有让人成为制度的主体,让制度为保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情感、激发人的主体性和优化人的社会合作而服务,教育制度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实现.

    教育制度合法性人性主体性制度异化

    隐微与显白:卢梭"共时性因材施教"的双重教育意图

    吴元发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梭作为西方传统隐微术写作的传承者,在现代性的转折点上承担着双重教育使命:既要教诲哲人从事科学和文艺,从而过上更高的哲学生活,又要让心性不足的大众放弃科学与文艺,从而过上道德生活.如此,既避免了哲学的大众化、降格化,又避免了大众的欲望化、原子化,最终避免了哲学与大众德性的双重败坏.由此,卢梭采用"书写"的教育方式,就必须超出文本书写的局限才能达到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多层次教育效果.即在同一个文本中,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从而进行不同的教育,最终不同的人领受各自的恰当教益.这种教育哲学思想不同于日常的"继时性因材施教",可称之为"共时性因材施教".此概念有助于澄清卢梭教育哲学的真正意图.

    卢梭因材施教自然状态显白教诲隐微教诲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数字教科书理解的潜在风险及其规避

    李洪修刘笑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了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变革,也重构了教科书的理解图景.哲学解释学是一门揭示精神活动中"理解"问题的哲学.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审视数字教科书理解的潜在风险,能够为数字教科书的科学建构提供理论支持.当前数字教科书在知识选择、内容组织以及学生使用等方面受数字技术影响颇深,学生对数字教科书的理解存在被异化的风险.因而,基于理解取向的数字教科书研究需要以理解主体为本位,明确数字教科书知识选择标准;以教育逻辑为组织依循,把握数字教科书理解的整体性;以对话为基本方式,促进数字教科书的教学方式变革.

    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教科书文本理解哲学解释学

    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功能特征、实践价值及建设策略

    夏永庚谢雅琪尹巧玲刘斌...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教材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与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交互式数字教材是由学科专家、教材专家、数字化技术专业人员、出版编辑人员等合力开发的一种集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组合而成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具有教师—教材、学生—教材、教师—学生、教材—教材之间的多元交互功能,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境域,塑造了具身的学习体验,构建了完整的反馈系统,为推进新时代背景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交互式数字教材需要在数字资源平台与技术、数字教材结构设计、数字教材内容呈现等方面进行集成化建设.

    交互式数字教材实践价值建设策略

    数字教材编制的动态模型、关键要素与优化路径

    王润余宏亮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充分调研当前数字教材编制实践的重点步骤与重要内容的基础上,遵循教材编制基本流程,结合对数字教材编制未来趋势的理论思考与展望,构建了数字教材编制的动态模型,明确了队伍组建、整体设计、分工编制、修改完善、审核修订等数字教材编制的五个阶段,确定了内容研发、结构搭建、功能设置、界面设计等数字教材编制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数字教材编制的优化路径:开展编制队伍培训,统一数字教材内容研发思路;监测数字教材使用轨迹,理顺数字教材结构体系;加大数字教材技术研发,实现数字教材预设功能;基于师生教学需求反馈,优化数字教材界面设计.

    数字教材数字教材编制编制模型

    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现状及改善策略——基于网络分析的实证研究

    沈瑶瑶崔丽娟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适应是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环节.为探索当前留守儿童群体社会适应的现状,本研究构建了新时代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指标体系,并据此选取5个省7050名中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1972名)进行问卷调研.研究利用网络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将社会适应指标按照重要性和影响力分为三级,由此构建社会适应指标的三级模型.模型表明,对于留守儿童群体,小学阶段的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中学阶段的核心自我评价分别为重要性最高的一级指标,即进行干预的"抓手".改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状况,亟需从核心自我评价和同伴关系两个层面入手.

    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网络分析

    家庭功能视角下"半留守"儿童适应问题研究

    潘峰冯宁宁
    8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形发生巨大变化,向东南沿海地区集中的务工趋势逐年改变,就近就业、返乡自主创业等多种就业模式基本形成.这部分劳动力虽然在外工作,但距家乡较近,可以保持时间间隔相对较短的周期性返乡探亲,其子女在家乡处于一种既非普通儿童又非留守儿童的特殊的"半留守"状态.本研究将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且父母周期性回家频率在半年内的儿童及青少年界定为半留守儿童,从家庭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了半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的学业适应、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现状.结果表明,半留守儿童的学业适应、心理适应及社会适应状况均优于留守儿童,但弱于非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从家庭、学校、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针对半留守儿童的教育建议.

    半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学业适应心理适应社会适应

    家庭功能对留守儿童学习自主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和未来取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曹慕贤杨莹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核心自我评价、未来取向、学习自主的关系,本研究对154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模型中的家庭功能对学习自主的直接效应不显著,核心自我评价和未来取向在家庭功能对留守儿童学习自主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说明,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能通过影响其建立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来影响其未来取向,进而提升其学习自主性.未来研究和实践在激发留守儿童学习自主性时可考虑通过网络提高亲子间的沟通水平,从而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或是通过干预研究提升留守儿童的未来取向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

    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学习自主未来取向核心自我评价

    权力距离视阈下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角色研究

    陈晨梁晓冬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权力距离理论,本文从不同权力距离环境中的教师地位、类型、惩戒方式三个方面,对12位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教师角色展开叙事研究.研究发现,高权力距离环境中的志愿者拥有高地位和高权威,低权力距离环境中的志愿者与学生地位平等,只是传递知识的"专家";相比高权力距离环境中的教师偏重惩罚,低权力距离环境中的教师则侧重惩戒.进而,本文运用传统宏观权力论和现代微观权力论详细分析高、低权力距离环境中教师地位、类型、惩戒方式的形成原因.最后,文章指出不同权力距离环境中的教师差异根源在文化.因此,志愿者要认清自身角色,尽快增强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性,努力提高跨文化环境中的教学能力,不断加强跨文化环境中的管理水平.

    权力距离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角色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