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清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清史研究
清史研究

祁美琴

季刊

1002-8587

qinghistory@263.net

010-62511428

100872

北京中关村大街59号

清史研究/Journal The Qing History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专门研究清代历史的唯一定期出版的刊物,以“学术性、资料性、信息性”为办刊宗旨,成为国内外清史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对诸如“清史修篡”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都曾有专门讨论,极大地推动了清史研究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贯通"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近代儒学体系——康有为"新粤学"发微

    杨念群
    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有为作为倡导晚清政治变革的著名领袖人物,以往的研究总是聚焦于其汲取西方思想的历史经验与成就.本文认为,康有为的思想结构大多是传统儒学思维脉动的延续,具有"地域之学""经世之学""大同之学"三个不同的面相.这三个面相相互依存,由点及面,经现实遥想未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贯通解释系统,分别代表康有为所受到的"乡贤"(明代粤学)、"汉儒"(两汉经学)和"圣王"(先秦礼学)三种经典认识体系的交互影响.西学只是起到点缀和激活这些传统思想的参照作用,并非康有为构思晚清政治变革主张的关键性因素.

    康有为地域之学经世之学大同之学

    翁同龢、张荫桓与戊戌康有为之进用

    尚小明
    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论翁同龢荐康说,还是张荫桓荐康说,都失之偏颇.事实上,丁酉冬至戊戌春,翁同龢出于变法考虑,曾向朝廷举荐康有为,并引起急于变法的光绪帝重视,反复令总署进呈康有为所上条陈及所著书籍,从而为后来康之进用做好了铺垫.在此过程中,与康关系密切的张荫桓也起了支持作用,但不是主角.随着戊戌春翁因不满康所著《孔子改制考》而与康疏远,光绪帝亦因翁不愿继续呈递康书及反对外交礼仪改革等与翁产生隔阂,于是重视西学、熟谙外务的张荫桓逐渐成为光绪帝推行变法最为倚重的大臣."百日维新"开始后,由于翁被开缺,康的主要支持者已不是翁而是张.相比较而言,张对康的支持比翁对康的支持更隐秘一些,故康、梁后来叙述戊戌变法,更多及翁而绝少及张.

    戊戌变法光绪帝康有为翁同龢张荫桓

    晚清"英籍华民"管辖权问题研究

    万立
    4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时期,英国对在华"英籍华民"是否有管辖权成为中英交涉的重要议题.1868年《阿礼国服饰章程》要求英籍华民改换洋装才能被英方保护;1867年《霍恩比指令》规定"一代英籍华民"无权请求获得英国保护,但并未得到彻底执行;1904年《萨道义通令》确立了"两代原则",但仍未消减无休止的管辖权争议.中方未明确提出国际法理据,但坚持基于属地管辖的改装和登记要求完全符合欧洲通例.从"跨域史"角度来看,这一问题本质上源于英国要在其"有域外管辖权之地"的中国,赋予部分英籍华民以条约特权,这一措施明显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并违反了国际法.

    英籍华民治外法权《阿礼国服饰章程》《霍恩比指令》《萨道义通令》

    清代畿辅旗地的私有化与租佃制发展

    刘小萌
    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旗民关系为切入点,考察清代畿辅旗地私有化进程与租佃制发展.清初旗地经历了由国有到私有的演变;因清廷禁止旗民交产,旗地交易大量采取"典""老典""长租""白契买卖"等形式.清代中期,租佃制成为旗地经营的普遍形态,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旗人地主与民人佃户构成租佃关系的两极;二是清廷只准旗人地主食租,不准夺佃增租;三是旗地所有权与租佃权分离,并导致永佃权的确立.这些情况,对畿辅地区旗民关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畿辅旗地租佃制旗民关系

    清代郊坛升配礼考论

    陈晨
    7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易代后,清廷在参酌明代旧制的基础上,渐次确立郊坛升配之礼.顺治后期内祭配天的兴革与康熙初祈谷配位的存废均伴随着满汉政治文化传统的竞争与消长,反映出清初郊坛升配礼的曲折反复.康熙年间的郊坛升配礼既渐次回归儒家传统,又折中古礼与时宜以建立新的本朝礼制,形成了圜丘、方泽与祈谷三坛并配的模式与代代配祀的传统,此后历代遵行,较少更张.但代代升配与帝系绵延的矛盾使晚清的郊坛升配陷入困局,咸丰、同治年间围绕升配的礼仪之争,实际上是"尊亲"与"继志"两条孝治路线之争,清廷最终选择停止升配,维持三祖五宗的郊坛配位格局.

    清代郊坛升配国家祭祀

    明末清初儒家修身方式的传播与递嬗——以静坐为中心的考察

    王璐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转型,作为理学重要修身方式之一的静坐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面对理学静坐的局限及佛、道教的挑战,明末东林学者着手在理学话语体系下建构日常化、规程化、仪式化的儒门静坐法;其二,清初地方儒者通过集体化的运作方式,将静坐改造为一种宣传理学思想及塑造自我认同的公共仪式;其三,在清初礼学复兴的背景下,理学家对静坐进行礼学改造,最终在颜李学派那里形成取代静坐的"习恭"之法.考察明末清初以静坐为代表的儒家修身方式,有助于揭示这一时期理学传播与演化的丰富形态,并对已有的研究范式进行反思.

    明清儒学静坐修身工夫礼学复兴

    国家图书馆藏《察哈尔八旗地图》初步考释

    哈斯巴根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图书馆所藏《察哈尔八旗地图》一函九幅,较为详细地反映了晚清察哈尔都统辖区的政治地理状况.本文根据朱批奏折及军机处录副等档案文献,推测该地图集的绘制时间为光绪二年十月至四年四月之间.此外,从牛录边界、官私牧厂、台站卡伦、寺庙鄂博、农耕村落、张家口等地理信息的注记评价该地图集之史料价值.在综合各种文献信息后,考察清廷对长城地带,尤其是对口外地区治理方面的战略地位问题.

    国家图书馆光绪《察哈尔八旗地图》

    18-19世纪漠南和漠北蒙古草原史著的历史书写——以正统史观及其变迁为中心

    张光耀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19世纪漠南和漠北蒙古草原史著的历史书写与清代政治,特别是满蒙关系变迁密切相关.相较于17世纪蒙古编年史,它受藏传佛教及藏史学的影响减弱,而受内地文化、史学的影响显著增强;其"成吉思汗—忽必烈统系正统"史观松动,而偏重于持相对宽泛化的"黄金家族正统"史观,且这两种史观与佛教王权观,又均明显弱化.与史观紧密相关的文本主题、叙事、体裁、题材等,赓续编年史的同时也有相应变动,其对清朝的正统性则明确予以肯定.其历史书写及变动也反映了蒙古人的国家认同持续增强及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入发展.

    18-19世纪漠南漠北蒙古草原史著历史书写正统史观国家认同

    乾隆朝天山北路铜矿开发与铸币政策研究

    万学慧
    12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廷平定天山北路后,内地制钱大量流入.乾隆四十年清廷在天山北路设置宝伊局,依照内地制钱形制铸钱.为解决铜的来源与铜厂管理问题,清廷在伊犁附近开采铜矿并建设铜厂.经过清廷管理与整顿,铜厂犯人逃跑与铜矿产量下降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在实际流通中常出现混用天山南路新普尔钱与天山北路制钱及私铸私销的问题.清廷意图通过统一天山南北货币形制、调换货币形制的方式解决.实际运作中清廷选择"从弛到禁",并未引发经济社会秩序动荡.天山北路铜矿开发与铸币政策的稳定是清廷合理考量天山北路经济治理政策的结果.

    天山北路制钱宝伊局铜矿

    义仓首事与近代吐鲁番地方社会

    杨一章张莉
    13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仓是官方倡导、民间主办的救济设施,吐鲁番义仓始置于清光绪十年,沿用至民国时期,是传统仓储制度由内地向边疆的推广.通过对义仓管理者——首事的选任情况、管理实践及其身份特征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创办于晚清的吐鲁番义仓官方主导性较强,在向边疆地区推广的过程中,既为国家力量的进入提供空间,又对地方性传统因素加以吸收和包容,成为整合地方社会、延伸国家力量的平台,并由此展出现近代吐鲁番地方社会的丰富面貌.

    晚清民国吐鲁番义仓首事身份地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