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设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

刘元风

季刊

1674-7518

bictxuebao@126.com

010-64288020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2号

艺术设计研究/Journal Art & Desig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刊登国内外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教学、科研成果,坚持学术为本,精益求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面对从事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的设计师、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艺术设计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界面本土化:超越语言的跨文化设计

    李岩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数字界面需要面向全球不同文化开展有效的本土化设计,以适应多元文化群体的需求.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数字界面本土化设计中存在标准化可能忽视文化变异的价值,生产效率可能会弱化设计创新,以及表面的中立选择可能隐含文化偏见等诸多困境.为分析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环境理论出发,关注不同媒介环境对多元文化的适应性,强调文化差异的动态适应机制.通过描绘数字界面本土化设计中的文化困境,提出数字界面设计的伦理反思,激发对其中潜在文化政治因素的思辨,进而拓展和丰富麦克卢汉理论在数字语境中的应用价值.

    数字界面麦克卢汉本土化设计界面设计

    反思"本土性":重审中国早期摄影史料

    董丽慧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中后期,王韬日记对华人摄影师罗元佑的称赞,以及汤姆森中国行记对华人摄影师赖阿芳的嘉许,是两则常被学界引述,以佐证中西摄影师审美趣味不同、且中国摄影师更加胜出的早期摄影史料.本文从"本土"和"他者"视角针对上述文本展开细读,通过重审这两则史料及分析其作者所处历史语境,指出以上述史料确证中国早期摄影"本土性"的问题之所在,并进一步反思"中国性"的有无,以及何以绵延或建构等问题.

    王韬约翰·汤姆森赖阿芳摄影本土性

    移植与再造:莫高窟第331窟东壁十一面观音造像组合考

    陈凯源沙武田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高窟第331窟东壁北侧绘有一铺以十一面观音为主尊胁侍的说法图,经分析可知,该造像组合是在借鉴长安出土的"大唐善业泥"的基础上,参考其他相关的唐长安风格佛教造像改造而成的一铺佛教艺术作品,创作年代大致为垂拱二年(686)至圣历元年(698)这段时间.第331窟以及第332、148窟作为敦煌李氏家族在莫高窟开凿的洞窟,三者不仅作为初盛唐时期敦煌石窟中的代表洞窟,窟内还出现了大量与唐长安相关的造像内容,这表明其深受唐长安佛教思想及艺术的影响,是唐代长安风尚浸染下所建造的一批洞窟.

    莫高窟第331窟十一面观音善业泥唐长安敦煌李氏

    蜀地佛教版画在五代宋初敦煌的传播

    胡发强马德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版画主要以佛教题材为主,其中有阿弥陀佛、文殊、观自在和地藏菩萨像,以及太平兴国五年(980)刻印的《大随求陀罗尼》版画,反映了佛教民间信仰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特征,是五代宋初蜀地佛教版画艺术的珍贵实物见证.这不仅开启了版画作为独立创新画种的历史进程,奠定了我国古代版画艺术的雕镌、填色及上图下文等民族样式;而且带来了全新的佛教民间信仰模式、佛教题材和图像特征,为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当代人重新审视唐宋版画艺术在丝绸之路上传播的鲜活个案.

    敦煌版画蜀地创新画种传播

    "珠翠"的源与流

    叶娇徐凯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翠"作为华贵的饰物,盛行于各个朝代.但截至目前,"珠翠"虽收录于各类辞书,可释义并不统一,有关珠翠的材质、具体使用情形和相关名物更是罕有论述.考察珠翠的成词过程及历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结合翡翠、翠的多重含义,我们发现珠翠一名含义丰富,可指贵重物品,可指各种装饰品,还可指代人,不限男女,明清后才专指妇女头饰.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参之以传世画作与出土实物,可以得知珠翠作为装饰物,在古代帝王通天冠、宋代女子铺翠冠儿、宋明后妃贵妇的头冠上多有使用,它是冠服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象征,是彰显华贵美丽的主要方式.冠服体系下的珠翠,其主要材质是珠宝翠羽,主要特征则是光华璀璨、青翠闪耀.

    珠翠翡翠翠羽华贵头饰

    阶级与性别:20世纪中国马面裙的西方再语境化设计——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两件女裙为例

    马玉儒卞向阳郑宇婷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考察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由中国马面裙裁改设计的西式女裙,揭示西方中国风服饰中裁改再造中华传统服饰的设计方式,并将其置于时尚社会背景中,探究促成其设计形式的社会因素及其在西方再语境化后所呈现出的文化意义.研究表明,两件女裙是特定历史时期西方吸纳中国服饰艺术的产物,它们所展现的设计形式与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及彼时的时尚背景密切相关.其在跨文化语境中起到了塑造穿着者精英身份的作用,也是促进20世纪50年代西方时装回归女性化家庭形象的审美支持.

    马面裙中国风中华传统服饰西方时装再语境化

    20世纪80年代西欧服饰时尚发展与中国外销印花绸设计范式的"革命性"转换

    杨秋华龚建培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外销印花绸从零售市场为主的"匹料化"设计,向以服装流行趋势、服用性为主要目的"件料化"设计转换的关键时期.此研究以西欧服饰时尚的变革为基本历史情景,以国内外历史文献为依据,探讨了引发中国外销印花绸设计范式"革命性"转换的主要外因与内因,以及我国外销印花绸设计范式在观念、模式、方法等方面转换的主要途径、特征和相关影响,为中国现代丝绸设计史研究提供了典型的线索和案例.

    20世纪80年代西欧服饰时尚外销印花绸设计范式"革命性"转换

    宋杂剧首服"诨裹"的形制与流行原因

    张彬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服"诨裹"最早出现并流行于宋代,是一种经过杂剧艺人夸张、变形处理后,带有滑稽色彩的头巾,也是副末或副净表演时使用的一种首服,与宋杂剧滑稽调笑的表演形式和角色属性有关.本文从物质文化研究角度出发,通过文献与文物的相互印证,全面系统地对其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宋杂剧艺人首服"诨裹"的主要形制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并与宋代乐舞艺人首服缠头的形制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流行原因与宋杂剧表演形式和角色扮演的需要密切相关;它是在宋人日常生活首服基础上加工创造出的"新首服".宋杂剧艺人的"诨裹"样式,为后世元明杂剧首服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创新基础.

    宋杂剧诨裹形制日常生活首服流行

    从晚清满族坤秋帽"盖花"看满蒙汉文化交融

    李华文苏日娜王悦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盖花"是晚清满族妇女便服系统中坤秋帽的标配图符,也是区分满族妇女身份尊卑的标识符号,其纹样、形制、材质独具民族特色和时代风尚特征.根据便服不入典的清律,坤秋帽少有可靠的官方文献记载,学术界对其上盖花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事实上,坤秋帽是晚清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物化实证,特别是帽顶的盖花元素,在清代满族其他首服中都不曾出现过.基于此,本文采取多重证据和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坤秋帽盖花纹样的题材类型、装饰位置与经营位置的建构研究,发现盖花的装饰位置在沿袭女真本俗的基础上,受到了蒙古族萨满教万物有灵造物思想的影响;且纹样的"米字型"经营位置可以说是满汉文化深度交融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制器尚象"思想在满族服饰中的细化表现.

    坤秋帽盖花晚清满族装饰位置经营位置文化交融

    再现"三代"——试论清宫旧藏仿古铜器"乘舆缶"的年代与装饰

    郝丽君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同铭器的通览比较,对原清宫旧藏汉代仿古青铜器——"乘舆缶"的年代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其属于西汉中期、尤以武帝初的可能性最大.在此基础上,对其纹饰风格与细节进行仔细观察,从其表现出的对三代纹饰极力模仿的特征,并结合社会背景,综合判断其仿古内涵和性质并不具有政治意涵,而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喜好.

    "乘舆缶"西汉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