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任正隆

季刊

1000-2650

jsau@sicau.edu.cn

0835-2882295

625014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反映植物生产、草业科学、森林资源、环境生态、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经济动植物、农畜产品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和生物科学等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农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情况,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全省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已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芹菜不同品种生长时期挥发性有机物质成分分析

    李威龙王顺李晓燕崔文嘉...
    322-329,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芹菜挥发性有机物质在不同品种及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方法]选取了不同叶柄颜色的芹菜品种'特级白芹王''津南实芹2号'和'黄嫩西芹'为试验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芹菜挥发物进行提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挥发物质进行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3个芹菜品种共鉴定出161种化合物,其中'津南实芹2号'品种整体挥发物含量最高;'特级白芹王'和'津南实芹2号'品种在成熟期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最高,而'黄嫩西芹'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最高的时期则为快速生长期,表明3个品种在不同时期间挥发物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差异。基于OPLS-DA模型发现,(-)-camphene、2,4-dimethoxyamphetamine、3-methylheptyl acetate、(+)-camphene分别在'特级白芹王'成熟期、'津南实芹2号'幼苗期、'津南实芹2号'成熟期、'黄嫩西芹'快速生长期含量较高,这些化合物可作为区分3个品种和发育时期的重要标志性化合物。[结论]利用HS-SPME-GC-MS技术明确了不同时期芹菜品种间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后续利用不同种质资源的芹菜及开展香气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芹菜生长时期挥发性有机物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芦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

    盛玉珍黄玲叶鹏盛赖佳...
    330-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四川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芦笋土壤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保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理化指标,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特征。[结果]芦笋根际土壤pH、全钾、速效钾均低于非根际土壤,而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均高于非根际。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高于非根际,根际真菌的丰度高于非根际,而根际真菌的多样性低于非根际。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优势细菌门主要是变形菌门、厚壁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LSfSe分析发现在根际土壤中共鉴定14个细菌类群和20个真菌类群与非根际土壤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在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冗余分析(RDA)显示,p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最重要的因素。[结论]扩展了芦笋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的认知谱系,为探讨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实现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芦笋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低温胁迫对火龙果植株抗氧化系统及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王晓莉罗弦王楚侨徐嘉宁...
    339-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低温胁迫下2种火龙果植株的耐寒性差异及机理。[方法]以'白水晶'和'台湾6号'火龙果植株为材料,设置适温(30℃/24℃)、冷害(15℃/8℃)、冻害(4℃/-2℃)3个温度梯度,分析火龙果植株的冷害指数、抗氧化系统及脂肪酸组分等的变化情况。[结果]低温胁迫使2种火龙果植株的冷害指数均升高,且在冻害下升高幅度更大;冷害和冻害下,'白水晶'的冷害指数均低于'台湾6号'。低温诱导2种火龙果植株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而'白水晶'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幅度始终高于'台湾6号';同时,'白水晶'植株ROS积累量、MDA含量和REC增幅更低。2种火龙果植株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及UFA/SFA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其中'白水晶'植株的降幅较小。[结论]低温胁迫使2种火龙果植株均受冻,其中'白水晶'的耐寒性强于'台湾6号'。在冷害和冻害下,'白水晶'植株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ROS清除能力,减轻膜脂过氧化伤害,提高脂肪酸不饱和度是其耐寒性较强的主要原因。结果可为亚热带地区火龙果植株的抗寒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低温胁迫火龙果耐寒性抗氧化系统脂肪酸

    '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及品质分析

    罗金龙陈盛相郑文佳杨肖委...
    346-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品质特点。[方法]选用'巴山早'紫色芽叶为原料,在'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杀青叶、揉捻叶、二青叶、二揉叶和烘干叶,对各样品理化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以'福鼎大白茶'绿色芽叶为对照,采一芽一叶新梢,在相同加工条件下制成绿茶,所制茶样与'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通过感官审评分析、内含品质成分测定分析和香气组分检测分析,对比评价'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品质。[结果]绿茶加工过程中,成品茶的茶多酚、可溶性糖、咖啡碱、花青素、总叶绿素、EGCG、GCG、ECG、CG含量和儿茶素组分总量相较于鲜叶降幅分别为10。89%、4。88%、4。55%、28。25%、8。07%、10。58%、22。35%、6。49%、10。49%和6。77%,水浸出物、氨基酸、EGC、C和EC含量相较于鲜叶增幅分别为5。76%、6。57%、4。81%、18。03%和5。01%。'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相较于对照香气明显较优,且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简单儿茶素、总氨基酸组分和呈鲜爽味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高31。62%、5。19%、6。67%、13。37%、7。87%、39。17%和44。51%,花青素含量比对照高4。74 mg/g;紫色芽叶绿茶香气组分42种,总含量19。57 μg/g,对照33种,总含量16。42 μg/g,'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香气化合物总量比对照高19。18%。[结论]'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其内含品质成分含量向利于绿茶品质的方向转化,'巴山早'紫色芽叶所制绿茶品质优异。

    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品质

    长期施肥对核桃产量及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的影响

    毛文静杜天宇贺海耘卢璐...
    356-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核桃生育期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明确提高核桃园土壤肥力的最佳施肥方案,为核桃树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香玲'核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共设计5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有机肥(CF+OF)、化肥+生物有机肥(CF+BOF)和化肥+有机肥+生物有机肥(CF+OF+BOF)。通过测定核桃关键生育期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速效磷(AP)及速效钾(AK)含量,分析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核桃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CF、CF+OF、CF+BOF和CF+OF+BOF处理的核桃产量是CK处理的1。79、2。36、3。25和4。11倍。各处理SOM含量在花期均达最大值,其大小依次为:CF+OF+BOF>CF+ BOF>CF+OF>CF>CK,CF+OF+BOF处理SOM达到15。88 g/kg;CF+OF、CF+BOF和CF+OF+BOF显著高于CK和CF(P<0。05)。各处理TN含量在硬核期达到最高,其中CF+OF+BOF处理极显著高于其余处理,为4。70 g/kg(P<0。01);萌芽期CF+OF+BOF的NO3--N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为12。54 mg/kg(P<0。05);CF处理NH4+-N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处理,为28。56 mg/kg(P<0。01)。CF+OF、CF+BOF和CF+OF+BOF的AP含量在萌芽期达到最高值,分别为79。51、88。33 和117。61 mg/kg,且显著高于CK和CF(P<0。05);花期CK、CF、CF+OF和CF+OF+BOF的AK含量达到峰值,分别为140。86、148。40、160。67和164。57 mg/kg。[结论]与CK相较,CF、CF+OF、CF+BOF、CF+OF+BOF均增加了土壤的养分含量,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均优于CF,其中以CF+OF+BOF对土壤肥力提升的效果最佳,因此,通过有机无机肥配施为核桃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稳定持续地供应养分,促进核桃树体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显著提高核桃果实的产量。

    长期施肥核桃生育期土壤养分

    不同改良方式对豆禾混播草地AMF的影响

    孙雨豪李旭旭曾园石雨鑫...
    364-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改良方式对豆禾混播草地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及区系特征的影响机制。[方法]以云南省种羊场豆禾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调查2019年直接改良(DR)草地与轮作改良(CR)草地,以围封(NG)草地为对照,借助高通量测序、菌丝测定与孢子密度测定技术,测定AMF群落特征。[结果]直接改良草地中孢子密度、球囊霉属(Glomus)显著高于轮作改良方式。孢子密度与土壤硝态氮、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菌丝长度、菌丝密度与土壤氨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直接改良方式比轮作改良方式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增加,更有利于AMF与植物共生关系的构建。

    丛枝菌根真菌豆禾混播轮作草地恢复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南地区云南松的潜在分布

    霍红孙昌平
    371-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云南松是西南地区生态价值极高的特有针叶树种,预测气候变化下其潜在的地理分布对制定科学有效的物种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筛选的物种分布记录和生物气候变量,通过Maxent模型预测历史时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前和未来(2070年代)气候情景下云南松在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①当前气候条件下,云南松主要分布于22°~32°N、92°~106°E之间四川南部、贵州西部、西藏东南部和除滇南外的云南大部分地区;②温度相关变量,特别是最冷月最低温(51。6%)和温度季节性(30。1%)是影响云南松分布的关键气候因素;③末次盛冰期至当前时期,云南松适生区减少6。9%并向西南方向、更低纬度迁移,未来气候变暖,其适生区又小幅增加0。9%并向东北方向轻微迁移。[结论]温度相关变量是影响云南松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气候时期,除滇南外的云南大部分地区及四川南部是云南松的核心分布区,可作为云南松长期稳定的避难所,而西藏东南部、四川北部和贵州西部一带较当前分布明显减少,可作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云南松的优先保护区。

    气候变化云南松物种分布模型特有物种

    低温胁迫下华山松不同无性系幼苗抗寒性评价

    冯峻马焕成罗正平董云祥...
    378-387,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加速华山松抗寒育种进程,选育抗寒品种,提高栽培效率。[方法]以楚雄市紫溪山国家华山松良种基地10个优良无性系苗期叶片为材料,采用人工控温法对各无性系华山松幼苗进行低温处理,低温温度设置为4、0和-4℃,对照(CK)温度为常温25℃。低温胁迫72 h后测定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以及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参数的动态变化,运用主成分法和隶属函数法对无性系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华山松各无性系幼苗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各指标的变幅因种而异。随着温度的降低,华山松不同无性系幼苗叶片生理生化参数的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叶绿素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无性系变化幅度不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通过主成分分析,华山松不同无性系幼苗的耐寒性主要是由保护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共同作用。[结论]利用隶属函数法对10个无性系综合分析得到其耐寒性强弱顺序依次为:7号>3号>1号>2号>8号>10号>5号>9号>6号>4号。

    华山松不同无性系低温胁迫抗寒性

    指数施肥对杉木容器育苗基质真菌群落及功能类群的影响

    马东旭王佳琪蓝伟立陈块明...
    388-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进一步探索杉木幼苗基质真菌群落对指数施肥的整体响应特征。[方法]以杉木无性系"洋061"轻型容器育苗基质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4个浓度梯度的施肥处理(EF1,40 mg/株;EF2,80 mg/株;EF3,120 mg/株;EF4,160 mg/株),对照组不施肥,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与FUNGuild真菌功能预测技术,研究不同指数施肥梯度对杉木苗基质理化性质、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类群的影响。[结果]短期指数施肥对基质对真菌多样性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丰富度指数。粗孢孔目(Trechisporal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粪壳目(Sordariales)、Chaetosphaeriales和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分别是伞菌纲、粪壳菌纲、被孢霉纲三大优势真菌纲下的优势种群。指数施肥显著提高了肉座菌目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粪壳目、被孢霉目相对丰度。基质真菌营养类型以腐生型为主,木质腐生真菌为优势功能类群,指数施肥后病理腐生共生过渡型、腐生共生过渡型、植物病原真菌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从枝菌根真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RDA分析结果表明,AP、TK和TN是影响基质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指数施肥显著增加了基质中AP、TN含量,推测指数施肥可能会促进对N、P敏感的真菌类群繁殖,这部分真菌属于腐生营养型与共生营养型,随着施肥量增加,腐生营养性真菌类群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反而抑制了共生营养型真菌类群生长。[结论]指数施肥能有效提高基质养分有效性,调控真菌优势群落结构,增加共生与腐生型真菌比例,降低病菌含量,为杉木幼苗生长发育提供良好条件。

    育苗基质指数施肥真菌功能类群高通量测序杉木

    干旱胁迫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张梅叶澜李树萍茶晓飞...
    397-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以及不同器官C、N、P积累与分配,探究白枪杆对不同干旱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以1 a生白枪杆幼苗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处理分别是对照(CK)、轻度干旱胁迫(LS)、中度干旱胁迫(MS)和重度干旱胁迫(SS)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的积累量与分配、根冠比、各器官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分析和各器官C、N、P的积累和分配规律等指标测定。[结果]随干旱胁迫程度的上升,白枪杆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增长量显著降低(P<0。05)。叶片、茎和根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叶片生物量占比降低,茎和根生物量占比和根冠比降低。白枪杆幼苗C、N和P的积累量随干旱胁迫程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与适宜的水分处理相比,白枪杆幼苗各器官的C∶N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叶片和根的C∶P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白枪杆幼苗各器官N∶P低于14,表明生长主要受N限制。[结论]白枪杆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和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干旱胁迫程度的响应有差异,主要表现在随干旱胁迫程度的上升,白枪杆幼苗的苗高、地径增长量呈下降趋势,生物量的分配也倾向于地下部分,干旱胁迫处理下不利于白枪杆幼苗的生长,生物量的积累减少,C、N和P的积累量降低。

    白枪杆干旱生长C∶N∶P适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