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任正隆

季刊

1000-2650

jsau@sicau.edu.cn

0835-2882295

625014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反映植物生产、草业科学、森林资源、环境生态、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经济动植物、农畜产品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和生物科学等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农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情况,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全省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已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种植密度对北疆灌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混合青贮产量和作物抗倒特性的影响

    刘欣舒泽兵封亮闫艳红...
    715-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北疆灌区光照资源丰富但青贮种植单一的问题,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在北疆灌区通过设计大豆-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来调控作物青贮产量,为当地青贮间作适宜密度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设置3个玉米种植密度:9万株/hm2(M1)、10。5万株/hm2(M2)和12万株/hm2(M3)。3个大豆种植密度:15万株/hm2(S1)、18万株/hm2(S2)和21万株/hm2(S3),阐明不同密度处理下作物农艺性状、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抗倒伏特性和青贮产量。[结果]玉米种植密度从9万株/hm2增至12万株/hm2,茎秆穿刺强度平均降低17。30%~25。72%,倒伏率平均增加51。13%~55。27%,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8。00%~22。82%,光合势(LAD)平均增加10。49%~29。49%,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0。5万株/hm2密度下获得最大值,大豆株高和倒伏率随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大豆冠层透光率、茎粗和抗折力呈下降趋势,LAI和LAD呈先升后降趋势。在玉米低、中和高密度处理下,大豆高密度间作与低、中密度间作相比,抗折力分别降低18。71%~29。83%、19。68%~36。94%和20。48%~31。74%,倒伏率分别增加9。77%~48。50%、9。82%~66。24%和2。25%~35。80%。随大豆种植密度增加,大豆LAI、LAD和产量增加,倒伏率显著下降。M2S3处理间作系统混合青贮产量最高,为64 981。84 kg/hm2,较M2S1处理增产2。81%。[结论]玉米10。5万株/hm2搭配大豆21万株/hm2间作种植有利于提高混合青贮产量,可为北疆灌区青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宜播种密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北疆灌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密度抗倒伏混合青贮产量

    长江流域田间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席文马淑梅余常兵王淑彬...
    724-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模式,江苏地区采用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以单作玉米(MM)与单作大豆(SS)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生产单元2 m行比2∶2(T1)、生产单元2。4 m行比2∶3(T2)、生产单元2。4 m行比2∶4(T3)、生产单元2。8 m行比2∶3(T4)、生产单元2。8 m行比2∶4(T5)。[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地区玉米产量总体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大豆产量呈现为相反趋势,群体产量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均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在不同地区之间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北生态区表现突出,最高达1。64。长江上中下游各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均大幅高于单作大豆,在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下相较单作玉米,长江上游四川与湖北试验点平均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39。20%、39。34%,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31。48%、19。42%、13。85%(四川)和56。90%、41。45%、42。89%(湖北),长江下游江苏试验点3年平均经济效益提高22。22%,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2。09%、13。16%、14。41%。长江中游湖南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13。07%、13。86%、7。77%和6。45%,长江中游江西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3年群体产量效益与资源利用率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与长江下游(江苏)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区应实行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带状间作区可分别采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与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种植密度对北疆灌区带状间作青贮玉米-大豆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王敏舒泽兵封亮蒲甜...
    735-743,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明确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最佳密度配置,挖掘群体生物产量潜力。[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玉米密度:A1、A2、A3(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副因素为大豆密度:B1、B2、B3(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拟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带状间作玉米大豆物质积累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玉米密度从6。75万株/hm2增至12万株/hm2,玉米单株干物质平均下降35。46%,花前积累量平均下降25。42%,达到最大生长速率时间(Tmax)、最大生长速率生物量(Wmax)和活跃生长期(P)平均下降10。99%、39。48%和1。78%。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日积累量、花后积累量、最大生长速率(Gmax)和平均生长速率(Gmean)随玉米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均在10。5万株/hm2密度达到最大。随玉米密度和大豆密度增加,大豆单株干物质、花前积累量、Wmax、Gmax和Gmean呈下降趋势,花后积累量、Tmax和P呈上升趋势。2022年A2B3处理带状间作群体产量最高,为64。99 t/hm2,较A1B1增产11。98 t/hm2,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Y)和种植密度(A、B)回归分析得出,当A=10。84万株/hm2,B=19。41万株/hm2,Y取得极大值24。87 t/hm2。[结论]玉米10。5万株/hm2和大豆21万株/hm2密度带状间作群体生物产量最大,可为北疆灌区带状间作玉米大豆适宜种植密度提供参考。

    带状间作物质积累种植密度青贮玉米生物产量

    荫蔽对大豆叶片角度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谢雨霏曾维英雷怡吴哲...
    74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叶片角度直接影响光能的利用,探究荫蔽对大豆叶片角度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揭示荫蔽下叶片如何提高光截获能力、光合效率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耐荫性南夏豆25(ND25)和不耐荫性自贡冬豆(GD)这2个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正常光[600 μmol/(m2·s),CK]处理和弱光[300 μmol/(m2·s),L]2个处理,探究植株形态、叶倾角动态变化、叶枕结构以及光合荧光特征等对荫蔽的响应。[结果]与CK相比,L处理下ND25和GD的株高、叶柄长显著增加,日平均叶倾角分别降低337。26%和478。83%。ND25在CK处理与L处理下叶倾角极差分别为49。46°和56。96°;GD分别为33。16°和73。37°。耐荫性ND25在L处理下皮层占叶枕比例和屈肌细胞层数与CK相比分别增加1。12%和15。38%,不耐荫性GD不具有该显著性变化。与CK相比,L处理下ND25和GD的蒸腾速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增加,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481。25%和降低58。97%。L处理下ND25和GD的光化学猝灭系数与CK相比降低,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增加。ND25的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降低,而GD增加。[结论]荫蔽环境下,大豆叶倾角变化范围增大,日平均叶倾角降低。耐荫性大豆皮层占叶枕比例及屈肌细胞层数的增加有利于叶枕调控叶片角度与入射光趋于垂直以增加光能截获。

    荫蔽大豆叶片角度光合特性叶枕

    四川不同寄主禾谷镰孢菌复合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相互侵染关系

    李晓迪陈思怡陈国亮刘林文...
    752-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四川地区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寄主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相互侵染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和PCR-VNT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寄主来源菌株的毒素类型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并通过高粱粒接种法检测菌株在不同寄主间的相互侵染作用。[结果]来源于3种寄主的禾谷镰孢菌复合种菌株被鉴定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和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其中禾谷镰孢菌的毒素化学型为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而亚洲镰孢菌的毒素化学型为雪腐镰刀菌烯醇(NIV);各寄主菌株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以小麦菌株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且与大豆菌株遗传距离较远;同时,各寄主菌株间能够相互侵染,但致病力存在差异。[结论]来源于四川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寄主的禾谷镰孢菌复合种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但可相互侵染致病,具有加重其所致病害在该地区发生的风险。

    禾谷镰孢菌复合种毒素基因型群体遗传多样性致病性

    籽粒镉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镉环境下籽粒养分特性

    杨玉敏万洪深叶美金胡文...
    762-770,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籽粒镉(Cd)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及其他养分的特性,筛选籽粒Cd低积累、有益养分高积累材料。[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5份小麦籽粒Cd高积累和5份籽粒Cd低积累材料在不同Cd土壤中小麦籽粒中主要营养元素、有益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籽粒Cd含量与土壤中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Cd低积累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迁移系数较低,籽粒Cd高积累小麦从土壤中吸收Cd转运至籽粒的效率较高。籽粒Cd低积累小麦中籽粒N、P、K、Cu和Mn含量随土壤Cd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a、Fe含量随着土壤Cd浓度的升高而上升,Mg、Zn含量变化受土壤Cd含量影响不明显;高Cd积累小麦籽粒P、K、Ca、Mg、Zn和Fe含量随土壤Cd浓度提高而升高,籽粒Cu含量随土壤Cd含量的升高而降低,籽粒N、Mn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籽粒Cd低积累和籽粒Cd高积累从土壤中吸收和转运Cd及其他养分到籽粒中的响应差异较大,籽粒Cd高积累小麦Cd耐受性较强,与多数中微量元素含量具协同作用,而籽粒Cd低积累小麦Cd耐受性较差,与多数中微量元素含量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Cd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小麦籽粒Cd积累

    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灌浆、花后干物质转运及植株糖含量影响

    刘童夏文君彭小爱卢茂昂...
    771-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明确不同氮肥运筹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小麦干物质转运、籽粒灌浆特性、植株糖含量及产量等影响。[方法]以小麦白湖麦1号为试验材料,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3个施氮量:180、210、240 kg/hm2;3个基追比:5∶1∶4、7∶1∶2、5∶4∶1)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小麦干物质转运、氮肥利用、籽粒灌浆特性以及植株糖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开花期与成熟期干物质分配量呈上升趋势,而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则呈现先高再低的趋势,以210 kg/hm2的施氮量为最高;相同施氮水平,基追比7∶1∶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条件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以及产量为最高。在相同基追比处理下增加施氮量能提高小麦灌浆持续时间与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而小麦籽粒干重、理论千粒重以及平均灌浆速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施氮量一定的条件下,基追比5∶1∶4有利于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且将籽粒灌浆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及较高的籽粒干重。施氮提高了叶片的同化物生产能力,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对成熟期茎秆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进一步分析,增施氮肥降低了茎秆蔗糖浓度,提高茎秆可溶性总糖含量。[结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白湖麦1号小麦高产的氮肥施用量应以210 kg/hm2为最佳,而基追比应参考7∶1∶2。

    小麦氮肥运筹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特性植株糖代谢

    4种作物果糖激酶基因的鉴定与比较分析

    刘胤如鲁佳林唐科李莹莹...
    780-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全基因组序列,鉴定与分析水稻、玉米、高粱和谷子4种作物的果糖激酶(fructokinase,FRK)家族基因,明确其复制起源方式、系统发生关系、序列及表达分化特征等,为深入开展FRK基因功能研究、改良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提供数据。[方法]采用基因组搜索、基因组内及组间比较等多种方法,分析4种作物FRK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保守基序、系统进化、复制扩张和基因表达分化等。[结果]鉴定到水稻13个、玉米16个、高粱14个、谷子16个FRK基因家族成员,其中水稻11个、玉米7个、高粱12个、谷子13个基因为离散复制基因,水稻、高粱和谷子各有1对ρWGD基因,玉米有8个WGD基因(1个ρWGD基因,7个mWGD基因)。该家族成员亚家族间基因结构差异大,但在亚家族内具有保守性。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直系同源基因间的表达模式相似,ρWGD基因对发生了明显的表达分化,而玉米物种特异的mWGD基因对的表达差异较小。[结论]探明了4种作物基因组包含的FRK家族基因,揭示了其复制起源、基因结构、序列及表达模式的演化特征。

    禾本科作物果糖激酶基因基因复制序列及表达分化

    四川山区63份马铃薯亲本材料的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佩华张伦罗杰杜婷婷...
    792-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近年筛选出的适宜在四川山区种植的63份马铃薯骨干亲本材料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从文献中找到208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提取供试材料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168对引物出现扩增条带,145对引物具有多态性,7对引物可以完全区分供试材料。[结论]用这7对引物构建SSR指纹图谱,发现63份马铃薯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8~0。98。遗传相似系数为0。481处将供试材料分为A、B和C 3个类群,0。614处将供试材料分为7个类群,表明供试材料间亲缘关系较远,可为马铃薯的遗传育种杂交亲本组配提供参考。

    马铃薯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DNA指纹图谱

    猕猴桃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基因AcCCD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张灵婉刘珂祎黄婷梁东...
    800-8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猕猴桃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基因进行克隆,并进行理化和表达分析。[方法]从猕猴桃基因数据库中鉴定CCD候选基因,克隆3条目的基因全长,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所选基因在猕猴桃果实发育期及不同组织的表达量。[结果]克隆得到3个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基因,命名为AcCCD1。1、AcCCD1。2和AcCCD7。其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1 890、1 632和1 818 bp,编码629、543和605个氨基酸。经预测,3种AcCCD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质,不具有信号肽,不属于分泌蛋白。经分析,AcCCD1。1、AcCCD1。2蛋白属于CCD1蛋白家族,AcCCD7蛋白属于CCD7家族。系统进化树显示,3个基因编码的蛋白与野茶树等植物蛋白相似性高。对AcCCD基因qRT-PCR,结果表明AcCCD1。1在根中表达量高,叶中最低;AcCCD1。2在花、果实发育后期表达量高。AcCCD7表达量总体较低,根中表达量高于在其茎、叶、花和果的表达量。[结论]推测AcCCD1基因对于猕猴桃果实颜色以及香味的形成有重要联系。AcCCD7基因对于猕猴桃根系生长上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猕猴桃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基因克隆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