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卢一

双月刊

1008-5432

peng_zhuan@tom.com

028-84825688

610072

成都市清江东路65号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Higher Institute of Cuisin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考古发现谈晋唐时期新疆饮食文化——以阿斯塔那古墓为例

    张诗瑶李国平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自古以来族群活动频繁,又因古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这促成当地文化的多样性.新疆阿斯塔那墓地出土了晋唐时期与饮食有关的诸多器物,展现了晋唐时期新疆民众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既是晋唐时期新疆地区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的直接体现,更呈现了晋唐时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响.研究基于历史文物的信息记载功能,为学界展示晋唐新疆的历史发展及丝绸之路的意义与价值.

    新疆晋唐时期饮食文化阿斯塔那墓地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内蕴、价值与传承

    陈星辰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食文化"和"礼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底蕴,两者结合而成的传统饮食礼仪文化则是中国古人饮食活动中价值理念和精神风貌的凝结.其主要内容涵盖座次、进食、饮酒、饮茶等方面,涉及饮食活动的各个环节.传统饮食礼仪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价值与功能,有助于构建和谐的饮食观念,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敦促实现自我约束,修养道德品行;规范个人行为,创设良好的社交环境.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的时代传承必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纲,深入挖掘整理传统饮食礼仪文化资源,探索开设饮食礼仪文化课程,逐步打造饮食礼仪文化产业链,从而使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饮食礼仪社交道德修养文化产业

    桐庐十六回切家宴内涵解读及传承创新

    戴国伟金晓阳严利强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桐庐十六回切家宴,作为桐庐地区一种独特的饮食活动,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生动展现了该地区的民俗特征.通过对家宴的历史起源、传承发展与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桐庐十六回切家宴的传承与发展、现代产业价值的挖掘提供理论支撑,丰富了浙江省饮食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桐庐地区的饮食与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六回切家宴饮食文化浙江菜

    明代以来贵州小米的种植与地位变迁

    杨世江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的苗族与瑶族等少数民族将小米视为主要的种植粮食之一,主要采用刀耕火种与林粮间作的方式种植.清代改土归流后,官方推广山粮种植,小米的种植范围逐渐扩大,至玉米与番薯等外来高产作物引进后,小米的种植数量减少,各地普遍将其作为救灾的补充粮食.小米在贵州的种植,对缓解饥荒、改善农业结构等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通过文献整理以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围绕小米的种植分布情况,交叉对比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对说明小米在贵州的历史可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贵州小米种植地位变迁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野菜的辨别、加工与价值探析

    邹潇逸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地理环境的复杂多变造就了丰富多样的野菜种类.各族人民常根据野菜的外形、生长季节等因素来辨别其可食用性.因野菜中多年生植物较多,且季节性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有不同类型的野菜可供采摘,即使是在出产量少的季节,亦有加工储存之野菜可供食用,以至于在20 世纪80 年代前,贵州黔东南、黔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常年不种家蔬,专以野菜为食.野菜除充饥外,还具有药用、营养、饲用、观赏等价值.因此,充分认识贵州野菜的资源优势,对贵州山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野菜辨别加工价值

    微波花椒鸡丁预制菜的工艺优化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刘明珠华玲张秀萍丁燃容...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微波花椒鸡丁预制菜的加工工艺,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对微波花椒鸡丁的加工工艺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以确定其最佳加工工艺,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C-IMS)分析微波花椒鸡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当花椒添加量5.0g,水淀粉添加量18.0g,微波加热时间7.50min,辣椒粉添加量5.0g,微波功率1000W时,微波花椒鸡丁色香味最佳.GC-IMS共鉴定出71 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萜烯类和酯类的种类繁多、含量丰富,是微波花椒鸡丁风味的主要贡献者.

    花椒鸡丁微波工艺响应面法挥发性风味物质

    服务行业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管理与优化——以餐饮服务行业为例

    崔宇鹏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的餐饮业为研究对象,以餐饮行业服务人员中出现的薪酬管理问题为研究背景,立足服务型行业薪酬的主要特点,分别根据薪酬体系的设计、整体薪酬的构成以及绩效指标的设定与绩效占比,对薪酬管理中出现的同工不同酬、员工对薪酬的满意程度低、绩效并没有在薪酬管理中发挥作用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餐饮行业薪酬管理优化

    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文化园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包公故里文化园为例

    项松林魏静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园是一种以历史文化为主题,通过景观、文物、文化活动等手段,再现和展示特定历史时期、历史名人或文化传统的公共空间,具有经济、文化、教育等价值."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历史文化园的"出圈"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契机.包公故里文化园是新时代展示包公文化、弘扬廉政精神的重要基地,在文旅融合方面已有初步的探索与实践,但仍存在文化特色不鲜明、文旅业态不丰富、社会知名度不够高等问题.新发展阶段推进历史文化园高质量发展,要强化顶层设计,建构文旅融合新架构;优化产业链,铸造文旅融合新模式;创新宣传方式,提升文旅融合新品位;加强组织支撑,完善文旅融合新体制.

    文旅融合历史文化园高质量发展包公故里文化园

    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及现实路径——以盐城为例

    朱元秀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融合而生的乡村康养旅游是我国贯彻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的绝佳选择.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有优势资源依托型、特色文化驱动型、康疗服务植入型以及乡村康养综合型四类.文章认为,盐城具备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的良好条件和一定基础,优势资源依托型和特色文化驱动型应是实现康养旅游全域发展的主要模式;盐城乡村康养旅游发展应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现实路径,以"点"发力做到"点上出彩",以"线"延伸坚持"线上联动",以"面"覆盖实现"面上开花".

    乡村康养旅游产业融合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现实路径

    文旅数字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四川为例

    何小东易敏任啸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高度关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数字+文旅"发展路径,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系列文件,助力数字文旅发展.文章以四川省数字文旅资金投入情况、数字化项目建设情况、文旅重点行业数字化建设情况等为基础,分析四川数字文旅发展现存问题,探索数字文旅发展路径,并围绕管理、市场、产品等方面提出四川数字文旅发展建议,以期推动四川省数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并为其他地区数字文旅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