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宁

双月刊

1672-9684

0817-2568651

637009

四川省南充市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四川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在刊文水平,编校质量,编排规范上追求高标准。因此,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连续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可行能力与中间福利:反思西方平等理论之争

    李可心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约翰·罗尔斯、罗纳德·德沃金为代表的资源主义平等分析路径和以功利主义者为代表的福利主义平等分析路径长期占据平等理论的中心地位,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为平等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并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G.A.柯亨肯定了森对资源平等和福利平等的批判,但对森的可行能力概念及其平等理论的证成提出了质疑.柯亨主要围绕可行能力平等理论的模糊性问题以及可行能力是否涵盖了基本善与效用之间的维度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中间福利"来替代可行能力概念,以支持自己的"可获得利益"平等理论.实际上,G.A.柯亨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森的可行能力概念,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能够同柯亨所说的中间福利相区分,只要仔细对比,就可以否定柯亨的观点.但这并不代表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是完全合理的,在列举能力清单、判断能力重要性以及理论的可行性方面,森还需要做出详细的解释和论证.

    可行能力中间福利平等平等理论

    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环境政治资源配置

    宋梦可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环境政治资源的稀缺与环境治理中问题的繁多而复杂之间的张力,亟需从环境政治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调节与均衡,从而助推政府运用有限的政治资源完成复杂、多样的环境治理目标.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环境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检验环境治理绩效的显性指标,需要结合环境问题的政治成本、环境意识与环境政治注意力等影响因素,厘清配置主体、配置对象与配置过程.在具体配置中,要以制度性资源与组织性资源为切入口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环境政治资源配置;以社会感知性资源和群众行为性资源为着力点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环境政治资源配置;同时将配置过程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环境治理生态的形成,提升公众对环境治理的信任与认同.

    美丽中国环境政治资源环境政治资源配置

    加拿大共青团的百年历史、主要理论主张及近期斗争实践

    禚明亮易玥曈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群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加拿大共青团成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青年组织,2023年迎来100年的发展历史.百年来,在加拿大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加拿大共青团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武器,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斗争目标;主张破除和纠正西方社会对共产主义的思想困惑和错误认知;认为资本主义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强调实现社会主义将真正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和团结;认为在加拿大建立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该组织致力于将政治辩论与斗争行动相结合,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强大、更加团结的青年和学生运动.当前,加拿大共青团以参与国内青年民主斗争为本,同时积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争取在国际主义青年斗争实践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其理论和主张值得关注.

    加拿大共青团加拿大共产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毗邻党建引领跨区域治理的运行机制与实践进路——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考察

    米华全刘宗灵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毗邻党建模式为跨区域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为破解跨界治理中的边界效应难题和层级梗阻难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毗邻地区党组织不断增强和发挥其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探索构建了毗邻党建引领跨区域治理的"动员—嵌入—协同"机制,以动员机制激发党建引领跨区域治理的思想动力,以嵌入机制增强党建引领跨区域治理的组织功能,以协同机制整合党建引领跨区域治理的发展资源,有效提升了两地跨区域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过,实践中还存在"内生动力困境""衔接落地困境""集体行动困境"等问题.针对这些现实困境,要强化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完善毗邻党建引领跨区域治理的领导机制;要创新组织设置和组织生活,夯实毗邻党建引领跨区域治理的工作基础;要推进制度建设和资源整合,健全毗邻党建引领跨区域治理的条件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毗邻党建引领跨区域治理的效能.

    毗邻党建跨区域治理运行机制实践进路

    党建引领乡村公共性重建的理论渊源、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陈华平陈秦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镇化与市场化的推进,乡村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日益呈现出利益分化、规则多元、价值丧失等公共性消解的特点,这不仅与现代社会发展对其产生的冲击影响有关,还涉及到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退场与再嵌入.乡村社会作为我国基层自治空间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场域,中国共产党理应在此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建引领乡村公共性重建符合我国国家治理核心架构要求,同时也切合乡村实际与现实需要.为此,厘清乡村公共性的理论渊源与党建引领其重建的内在逻辑尤为重要.党建引领可从公共交往、公共服务、公共空间、公共规则、公共精神等五个具体维度出发,发挥基层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提供可操作化的实践路径,推进乡村社会组织化与再整合,从而重建乡村公共性,助力乡村有效治理.

    基层党建乡村公共性重建乡村治理

    径行逮捕制度的检视与反思

    魏再金
    6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径行逮捕制度有天然的价值缺陷,不利于权利保障价值和司法公正价值的实现,也不具有真正的效率价值.就理论品格而言,径行逮捕制度在社会危险性判断方面,存在思维的非比例性、方法的非全面性以及素材的非必然关联性等缺点,一律推定为具有社会危险性过于武断.同时,径行逮捕制度导致的犯罪标签化后果也与轻罪时代背景格格不入,不利于罪犯复归社会,且与积极履职要求有差距,难以兼顾办结案件与办好案件,不利于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此外,随着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电子手环监管系统等犯罪监控技术广泛使用,也让径行逮捕制度的犯罪控制功能呈现可替代化的趋势.在司法运行过程中,径行逮捕制度也与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相冲突,与本轮司法责任制改革相矛盾,与"捕诉一体"办案机制存在龃龉,影响羁押必要性审查功能的充分发挥.对径行逮捕作限制解释或者作变通处理都不具有合理性,在未来的立法过程中,应该删除径行逮捕制度,对社会危险性进行综合性评估.

    径行逮捕宽严相济社会危险性逮捕必要性羁押必要性审查

    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的嬗变与重构

    张贵猛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禁毒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形成了全新的戒毒体系.但由于立法的缺失以及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检察权在强制隔离戒毒中的运用长期受到制约,造成了检察监督的盲点和空白,影响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意愿和监督实效.强制隔离戒毒的根本目的在于消解戒毒人员的人身危险性和增加其再社会化的能力,维护戒毒人员合法权益不受减损,是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的首要价值考量.为使强制隔离戒毒活动有序运作,保障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立法是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的必由之路.需以问题为导向,从权利本位出发,通过确立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明确监督的内容和方式,加强对戒毒人员的权益保障,推动整体立法实现执法全过程监督.强制隔离戒毒机关要由被动监督向主动接受监督转变,通过优化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确保监督落到实效.重构以检察监督为主的多元监督新路径,落实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宪制机能.

    强制隔离戒毒行政执法检察监督

    思想情境与读书研讨: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改革思路

    潘梦璐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经历了初创、冲击、恢复重建、走向繁荣等发展阶段.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也是政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或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各种政治思想,具有历史性、复杂性、系统性、思辨性、交叉性等特点.受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影响,在目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历史年代久远、缺乏时代共鸣,课程内容繁多、难以合理把握课程进度,学科思辨意味浓厚、学科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等方面的挑战.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框架,使课程与读书研讨相配合,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逐步提升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质量.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改革

    理想目标与现实问题:"双减"政策的工具选择与政策偏好

    宋歌
    9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政策已推行两年有余,基本健全了"政策部署、推动实施、监督检查和问责处理"的全流程闭环管理.选取教育部在两年间(2021年7月——2023年10月)发布的30多份政策文本,基于政策工具组合、政策场域与政策发布时间的匹配来考察"双减"政策执行中的理想目标和现实问题.研究发现当前教育部发布的"双减"政策文本中政策工具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理想目标"偏好,命令型工具使用频率偏高,负向激励型工具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正向和劝告型,系统变革性工具使用偏低.建议在政策设计的考量上由达成理想目标逐步向解决现实问题过渡,优化政策工具的使用,将理想目标与现实问题平等纳入政策设计考量;为多元主体合法合规参与基础教育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优化政策的本土化设计,实现政策工具与现实问题的自洽,重视舆论导向在政策执行中的影响力.

    "双减"政策政策工具理想目标现实问题文本分析

    契合与进路:场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双重审思

    张栋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数智技术迭代聚合,虚拟现实深度交织,数字强力赋权,算法嵌入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质效之"危"和技术赋能之"机"并存.在此背景下,场景凭借其强大的交互连接力、情境再现力、沉浸体验力、服务适配力或可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质效的实践突围之策,以契合话语传播场域变迁的价值之需、话语传播方式创新的实践之需和话语传播旨归达成的现实之需.充分利用场景技术建构可视化、高沉浸和强感染的话语传播场景,实现具身化、泛在化和智慧化的话语叙事生态,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未来图景,也是提升其质效的应然选择.在场景赋能的话语传播实践中,应从价值赋意与场景创设协调互契、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衔接融通、角色履行与素养提升双维并进、以人为本与技术为用互为助益几个方面着力,以更好地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提质增效.

    思想政治教育场景话语传播